2007-02-27

[Phonetics] 下載 MIT 的博士論文

麻省理工學院 (MIT) 的博士論文現在開放下載,網站是DSpace。MIT產生了不少語言學的大師,以語音學來說就有:
雖然從校外下載的版本因為有密碼保護而無法列印,不過這種小問題應該是難不倒學者專家的吧? ^_^
(提示:穀歌大神

2007-02-19

[TCSL] 華語語音數位教材的錯誤

現在已經有不少關於華語教學的數位教材,其中也有語音教學的。如Chinese Learning Online的網站上就列出了不少。不過我發現,部分教材有些小錯誤。網路雖然無遠弗屆,但製作數位教材應該更加小心,因為錯誤也是無遠弗屆的。

一、華語拼音創意教學
華語拼音創意教學
是僑委會線上學習網的課程,主講者是朱阿莉老師。課程將「舌後音」誤為「舌後音」。我猜是因為朱老師以口頭表達,而文化大學推廣部在後期製作的時候把字打錯了。語音學中只有齒間音(interdental),而舌尖後音指的是捲舌音(retroflex),並沒有「舌後音」。


二、My Mandarin
這是MyMandarin.com線上課程的一部份。這個拼音教學同時標注漢語拼音和注音符號,但卻誤把ㄙ/s/標成ㄥ/ing/了。雖然僅有一筆之差,但一個是聲母、一個是韻母,兩者完全不同。


三、Pinyin Practice

Pinyin Practice是專門練習漢語拼音的網站(也有軟體)。底下這張圖是舊版的首頁,不過現在已經看不到了。

至於為什麼我仍舊把它列出來呢?因為該網站的示範語音有一個錯誤。我把原本Flash中的聲音擷取出來,讓大家聽聽看:


發現問題了嗎?為了證明我所言非虛,我用Praat提取音高,再到Excel裡畫成五度。果然!第一聲不夠高,其調值只有33,而非標準的55。(虛線表示五度)

我想這不是因為發音人的口音不夠標準所致,而是錄音時不小心造成的。不過與一聲的標準相差已達2度,人耳可明顯察覺差異,這種變異顯然是不良的示範。

四、Instant Speak Chinese
Instant Speak Chinese在網站放了如何使用該網站教材的示範錄影,但製作示範語音的時候,沒有考慮獨立音節和連續語流的差異。第一句中,「先生,早上好」的「生」在句子中是輕聲,但單字語音的時候是一聲(此外,這一句發音人的捲舌也不夠標準)。而第二句「小姐,早上好」的「姐」在句子是三聲,但單字卻是一聲(而圖中的拼音則標示輕聲)。因為教材有誤,所以在這個錄影中的外國學生也就跟著犯錯,把「小姐」唸成「小街」,顯然教材已經誤導了學生。

五、BBC Real Chinese
這是英國國家廣播公司所製作的中文教學。在聲調符號的部分有個小錯誤。該網站用的三聲符號是朝上的小圓帽,但實際上,漢語拼音用的是折線。

我把它們放大一點,看出差異了嗎?
ă ǎ
左邊符號在Unicode中的編碼是0103,而右邊符號的編碼是01CE,兩個字母是不一樣的。


六、小結
中文熱雖然帶來華語教學的榮景,但大量的教材卻未經嚴格把關,錯漏難免。因此我們急需教材的審核、評鑑機制。光是編撰教材是遠遠不夠的,教材還應該仔細檢查正確與否,以免把錯誤的知識灌輸給老師和學生,屆時就需要數倍的時間去改正了。


【更新】
感謝Fish來信告知,第一段更正一處錯誤、及兩個錯字。 --2007.02.22

2007-02-01

[Phonetics] 台灣國語語音的專書、論文

台灣國語語音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目前為止還缺乏系統性的論述與整理。台灣國語的形成牽涉到社會、歷史、語言政策、方言接觸、方言演化等問題;台灣國語的字音牽涉語言標準化、歷史音韻、國語運動等問題;台灣國語的語音特徵則牽涉口語語音、兩岸對比等問題。這些文獻散見各處,彙整起來耗時費力、且難有定論,也難怪至今尚未有人系統性地整理。不過我認為,台灣的語音學、華語教學想要更上層樓,首先還是得對自身的語言有所瞭解。此外,維基百科上的〈台灣國語〉條目錯漏仍多,需要大家幫忙撰寫。

這裡先蒐集了一些書目,只列專書和博碩士論文。報紙、期刊文章和書本章節改日再整理。

〔國語運動歷史〕
  • Liu, F. (1925). Les mouvements de la langue nationale en Chine (Société d'Edition ed.). Paris: Les Belles Lettres.
  • Tai, J. H. Y. (1978). Phonological changes in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ince 1949 (Report).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Research,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
  • 方師鐸(1965)。五十年來中國國語運動史。台北:國語日報。
  • 方師鐸(1975)。中華新韻「庚」「東」兩韻中「ㄨㄥ」「—ㄨㄥ」兩韻母的糾葛。臺北:國語日報社。
  • 方祖燊(1996)。方祖燊全集(第六卷:國語運動史)。臺北:文史哲。
  • 王炬(1951)。國語運動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
  • 史穎君(1985)。我國國語運動之研究(一九一二~一九八一年)。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何容、齊鐵恨、王炬(編)(1948)。台灣之國語運動。台北:台灣書店。
  • 志村雅久(1993)。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推行國語運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 卓文義(1972)。民國初期的國語運動。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柳明奎(1961)。中國國語運動發展史。臺灣省立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 夏金英(1994)。臺灣光復後之國語運動(1945-1987)。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張博宇(1974)。臺灣地區國語運動史料。台北:商務印書館。
  • 張博宇(編)(1987)。慶祝臺灣光復四十週年臺灣地區國語推行資料彙編。臺中縣:臺灣省教育廳。
  • 詹瑋(1992)。吳稚暉與國語運動。台北:文史哲。
  • 黎錦熙(1934)。國語運動史綱。上海:商務印書館。
  • 錢玄同(1999)。錢玄同文集(第三卷:漢字改革與國語運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語音〕
  • Chu, M.-N. (1998). The tonal system of Taipei Mandarin: Cross-dialect comparison and dialect-internal variation (China, Taiwan).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
  • Kubler, C. C. (1985). The development of Mandarin in Taiwan: A case study of language contact. Taipei: Student Book.
  • Kuo, Y.-H. (2005). New dialect formation: The case of Taiwanese Mandari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Essex, UK.
  • Tai, J. H. Y. (1978). Phonological changes in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ince 1949 (Report).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Research,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
  • Torgerson, R. C. (2005). A comparison of Beijing and Taiwan Mandarin tone register: An acoustic analysis of three native speech style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Provo, Utah.
  • 佐藤圭司(1996)。《普通話》與《台灣國語》的對照研究。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 林怡君(2002)。台灣華語介音歸屬的實驗研究。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張之玲(2000)。台灣華語介音的歸屬。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許書瑜(2006)。台灣地區國語二聲的聲調變異之語音學研究:閩南語/國語雙語語者和國語單語語者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語言研究所博士論文。
  • 許慧如(2005)。台灣華語的幾個等化現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博士論文。
  • 陳春美(2001)。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三位候選人語音的聲學與感知聽辨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馮怡蓁(1996)。台灣地區國語四聲的聲學特質。國立臺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熊慎敬(2002)。台灣華語語句焦點之聲學表現。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樂麗琪(1991)。國語軟顎鼻音在台灣的音變狀況。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鄭良偉(1997)。台、華語的接觸與同義語的互動。台北:遠流。
  • 鄭齊兒(2004)。從聲學語音學角度分析在台灣的國語中聲調之連併。國立政治大學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 蕭菁惠(2006)。臺灣地區華語語音調查研究--以閩南語區、客語區高中生個案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戴凱峰(1996)。從語言學的觀點探討臺灣與北京國語間之差異。政治作戰學校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 簡清國(1971)。臺語國語音韻系統對比研究。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魏岫明(1984)。國語演變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
  • 羅勤正(2003)。上升調的下降:閩南人說國語時的二聲變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

〔社會語言〕
  • Brubaker, B. L. (2003). Language Attitudes and Identity in Taiwan.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 Chan, H.-C. (1994). Language shift in Taiwan: Social and political determina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Georgetown University, Washington, D.C.
  • Feifel, K.-E. (1994). Language attitude in Taiwan: A social evaluation of language in social change. Taipei: Crane.
  • Yang, R. Y.-S. (1988). Language maintenance and language shift among the Chinese on Taiwan. Taipei: Crane.
  • 任承英(2000)。語言腔調感知及其主觀評價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吳淑娟(2002)。台灣南投縣埔里鎮國語第四聲社會語言變異之研究。靜宜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 呂麗蓉(1987)。台灣地區語言使用及族類認同之調查研究。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李明潔(1994)。國語捲舌聲母「ㄓ」,「ㄔ」,「ㄕ」之社會變異研究。靜宜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 林憶秋(1987)。大臺北地區民眾對國語與臺語及其使用之態度調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
  • 曹逢甫(1997)。族群語言政策:海峽兩岸的比較。台北:文鶴。
  • 傅若瑋(1998)。中文聲調變異與社會網路:臺中縣潭子國中個案研究。靜宜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 曾國盛(2004)。北埔地區客家人使用國語ㄐ、ㄑ、ㄒ之社會變異研究。靜宜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 黃宣範(1995)。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社會語言學的研究。台北:文鶴。
  • 詹惠珍(1984)。國語/z/在台灣的發展狀況--社會語言學研究。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蔡淑儀(1997)。競爭中的語言-以台語和國語為個案研究。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