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07

[Phonetics] 字音規範

一、楔子
小周與學生的狂想地看到關於字音規範的文章, 讓我想到一個例子,即成語「心廣體胖」一詞。這裡的「胖」字於大多數的辭典中都注音為「ㄆㄢˊ」/pan2/,但也只有在這個成語中才這樣念,形成「限讀」。「心廣體胖」一詞原出於《大學》:「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其讀音則來自於宋朝朱熹的註解:「胖,步丹反。胖,安舒也。…故心無愧怍,則廣大寬平,而體常舒泰,德之潤身者然也。」這裡的「胖」顯然不是「肥胖」的意思,而是「安舒」義。

二、語音演變
讓我們來追溯一下這個讀音的演變。「步丹反」,「步」字屬中古並紐,擬其音為,因濁音清化且聲母為平聲,演變為現代國音的;「丹」字見於《廣韻》平聲寒韻,「都寒切」,與「單」字同音。「單」在《韻鏡》屬外轉一等舌音,十六攝中屬「山」攝,「山」攝開口陽聲韻演變為現代國音的(註)。聲調的部分,因中古平聲演變為現代讀音分為陰平、陽平,依中古清聲母變為國音陰平、中古濁聲母變為國音陽平的規律,擬為陽平。如是則「步丹反」一音,演變為現代國音為

如前所述,/pan2/這個讀音現今可考的始作俑者,就是南宋的朱熹(1130—1200),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因為父親到福建做官,是以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福建尤溪縣)。這樣的情況有點複雜,因為不知道應該推斷朱熹的母語應該是哪一種。不過我以為受到福建閩語影響的可能性較大,因為朱熹不但於兒童及青少年成長期居住在福建,而且後來活動的範圍也多以福建為主,其學說在思想史上更被稱為閩派。但是朱熹做《四書集注》到底用的是書面語?還是口語?是共通語?還是方言?這個問題我想目前還是無解,因為要考證一個歷史人物的語音系統有實際上的困難,特別是在文白異讀情形很普遍的中國,更何況要推斷一千多年前的個人語音。

但是可以確知的是,/pan2/的這樣一個讀音現今可見最早出現在《四書集注》中。因為科舉制度的緣故,《四書集注》可以說是全知識分子必讀的書,這樣大的影響力必會將這個語音擴散出去,如果時間夠長遠,這個音最後就會加入語音系統當中。

三、語文的雅正觀
不過從追尋語音歷史的過程當中,就會審定字音還是有很強的「雅正」觀,亦即字音應該有所本、有理據、符合歷史的演變規律,才是比較正確的。

語言是隨著時間、空間而演變的,明˙陳第曾言:「蓋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而趙元任(1959)也曾說:「語言不是固定不變的,是老在那兒變的……語言的變遷,在一個人的一生當中,就可以覺得出來的,所以是以幾十年算的。假如我們以三十年為一世,這樣算起來嚜,差不多再過三年,就可以再來一個國音標準。」

教育部遲至1997年才公告《國語一字多音審定表》,但距離上一個語音規範《國音常用字彙》(1932年)實在是隔得太久了些。再者,《國語一字多音審定表》恐怕還有許多與現代口語讀音不合之處。以及,辭典的編輯者大多未能符合教育部的字音規範,致使查閱者無所適從。我想,我們的字音規範,還需要有進一步的整理工作才是。

=========================
註釋
  • 此處擬音,全濁聲母依王力、周法高、李方桂等,擬為不送氣;韻母則依董同龢、王力、周法高等,擬為
=========================

參考文獻
  • 竺家寧(1992)。聲韻學。台北:五南。
  • 陳彭年(1976)。新校正切宋本廣韻。台北:黎明文化。
  • 趙元任(1959)。語言問題。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