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Atlas of Language Structures》是一本以語言結構為主的地圖集,包含了141幅地圖、共計2,650種語言。以這種方式結合語言結構類型和地理資訊系統(GIS),可說是相當直觀。現在,這本地圖的內容,免費開放了!
我對於聲調很有興趣,所以就查詢了聲調語言的分佈情形(如下圖)。由圖中可以看出,聲調語言大多分佈在亞洲和非洲,中美洲和大洋洲也有一些。不過,在這張地圖採樣的527種語言中,以沒有聲調的語言佔多數(58%),這似乎和Moira Yip所說的「聲調語言佔多數」相反。我猜,這應該是語言數目的定義問題吧?全世界語言的總數,我們只能估計,而無法說出確切的數字來,因為情況實在太複雜了。
除了聲調以外,還有一些有趣的地圖,比方說,全世界語言中的「茶」這個詞有兩個來源:不是閩南方言、就是漢藏語系(地圖),從圖中我們彷彿可以看出中古時代茶葉貿易的範圍。最棒的是,除了地圖,還有文章內容!
該書將結構分為語音、詞彙、語法.....等,每一類都有不少地圖。此外,還有全文說明。因為是和Google Maps混搭,所以還可以縮放大小、移動位置。點擊任何一個點,都會有採樣的註解。如果想自己寫程式,還可以下載XML、或KML。作者實在是太慷慨了,這 些資料對於類型學、人類學、跨語言對比來說,實在是意義非凡!
【延伸閱讀】
4 則留言:
將cha跟te區別開來的意義何在?這兩個音節在“茶”這個意義上本來就是同源的。上古舌頭舌上不分,後來端系和知系分化了才有這樣的對立。這張地圖應該只能部分體現茶在不同地區的貿易發生的時間先後吧。
WALS的語言數目統計的確會有很多爭議。我沒有細看它的數據來源。不過將漢藏語系的漢語分為十個語言已經有違Chinese Speaker的主觀判斷。且即使將這個是個語言看作方言,其劃分也很有問題。一是Kuming和Mandarin的分立(二者同為官話),一是Fuzhou、Hokkien、Chaozhou和Taiwanese的分立(四者同為閩方言,且後三者同為閩南方言),而江西、湖南、山西、安徽等重要方言均不列出。
Hi, NgKKh,
謝謝你的意見。不過我想WALS的主要貢獻在於把語言學的數據和GIS結合。至於究竟怎麼樣分類的問題,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對於"Chinese"或是"Mandarin"究竟應該分為多少種類,不同的分類方法自然會產生不同的答案,這種差異是很正常的。
至於知精分化發生在中古音,《切韻》在西元601年完成,再過幾百年航海時代才來臨。根據WALS的文章解釋,茶葉在歐洲流行約是17世紀,即使「茶葉」這個名稱的外傳可能要早些,但也必定是發生在知精分化以後的事情。能夠從歷史的觀點來看詞彙散佈,我想也是很有意思的。
ngkkh提到:「上古舌頭舌上不分,後來端系和知系分化了才有這樣的對立。這張地圖應該只能部分體現茶在不同地區的貿易發生的時間先後吧。」如果是這樣的話,是不是說講te的地區與中國貿易時間在上古時期就已經發生了,而講cha的地區一直到中古才跟中國有貿易關係?
然而觀看此地圖,可以發現,講te的地區多半是歐洲或南洋等較晚與中國貿易或是透過海運與中國往來的地區,而且福建泉州自宋朝以後一直是海運貿易的重鎮;講cha的地區多半是與中國較早有往來關係,或是位於絲路上的地區。單純從cha與te的分化,去推測貿易時間先後發生的順序,似乎與事實不符。儘管每個語言使用cha或te的歷史原因很複雜,但是我想這張地圖多少應該反應出了貿易地區主要的方言來源吧?
此外,就算我們知道上古漢語舌頭舌上不分,可是那也只是「我們所能擬測出來的」上古漢語,我們沒辦法知道上古中國各地的方言(或是語言)是否也是舌頭舌上不分。同樣地,《切韻》顯示知精是分化的,也不表示說這個分化是在當時每個方言都發生的。歷史語言學的擬測有助於讓我們瞭解當時語言的一些現象,可是那並非當時語言的全貌。
以上是我的一些淺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