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26

[CALL] 數位學習的中文討論區

  • 金紅小築
    鄒景平老師主持的討論區。除了討論數位學習相關的議題外,鄒老師也會張貼她所寫的「eLearning 心法」。

  • 數位學習大家談
    數位學習的專題討論區,由新竹教育大學計惠卿老師主持。討論 e-learning 的平台、工具、設計、人力資源等議題,並發佈研討會訊息。

  • Learning Pioneer
    由 idella (莊雅婷)主持,是台灣的第一個數位學習討論區,目前似乎已廢棄。

  • 電子學習建構者
    由 Wiseguy Liang(梁政良)所主持,蒐集數位學習相關新聞外,也張貼Wiseguy自己寫的文章,包括產品研發心得等。

  • 在線教育資訊網 [簡體]
    發佈大陸地區的線上教育相關新聞,介紹數位學習平台與工具。並有多位數位學習專家在此撰寫他們的部落格、或是發表數位學習相關文章,如鄒景平、張淑萍、莊秀麗等。

[CALL] 網路教學手冊

Web Teaching Guide書名:網路教學手冊 (Web Teaching Guide :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Creating Course Web Sites)
作者:Sarah Horton
翻譯:李世忠
出版年:2002
出版社:台北:五南

【心得】
該書雖從教師的角度出發,詳述了架設教學網站所需考慮的種種因素:伺服器、經費、技術支援等外部因素;以及網站架構的版面設計、多媒體規格等。

比起純粹探討網頁技術的書,本書提供給教師更為可行的解決方案。例如,書中有一部份討論了聲音檔的格式、大小、以及可行之道。教師可以選擇WAV∕MP3∕RM∕WMV等格式的其中一種,然後再尋求技術上的支援。此外,像是網站的圖片檔應該多大?解析度如何?採用何種格式的圖片(JPG∕GIF∕PNG)?書中也曾論及。可說是一本架設教學網站的教戰手冊。

===============
延伸閱讀

2006-02-17

[Miscellaneous] 台北的大陸書店

以下是台北地區的大陸書店,部分資料參考了「漢字研究資訊暨大陸書訊交流 」新聞台。疏漏之處,歡迎補充。 有些書店之所以沒有列出,是因為店中沒有語言文字類的書。像「汗牛書店」賣的是東方美術;師大附近的「藍燈書局」很少進新書;「文興書坊」原先在輔大附近,現在據說在台大也有分店;「滄浪書坊」在政大附近。不過文興和滄浪我查不到相關資訊,故不列。 而「若水堂」因為在台北沒有分店,所以也不列上去。此外,像問津堂、大陸書屋、聖環都有數家分店,僅列主要的一家以代表。

店   名
地   址
電  話
問津堂(台大店)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40巷3號1樓(台電大樓邊)(02)2368-2525
秋水堂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333巷14號(02)2369-5999
木石文坊台北市泰順街16巷29號(師大夜市內)(02)3365-1623
聖環圖書台北市大安區浦城街4巷30號1樓(02)2363-3460
萬卷樓台北市和平東路1段67號4樓 (捷運古亭站6號出口)(02)2321-6565
樂學書局台北市金山南路2段138號10樓之1 (金山名人大廈)(02)2321-9033
山外圖書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93號B1(台電大樓對面地下室)(02)2363-9477
明目書社台北市溫州街64號1樓(02)2366-0712
漢國冊府台北市溫州街48巷15號1樓(02)2362-3410
大路書屋(台北)台北市萬隆街29巷2號1樓(捷運萬隆捷運站1號出口)(02)8931-6937
台灣高等教育台北市新生南路3段96之1號2樓(02)2368-5757
結構群圖書台北市新生南路3段96之1號(02)2362-8951
古文書店台北市八德路1段51號光華商場地下樓67號(02)2396-4630
亞典圖書公司台北市重慶南路1段49號2樓(02)2312-0611
何妨一上樓臺北市和平東路三段五號七樓 (國北師斜對面)(02)2704-8748
楷博書店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171號9樓之1 (捷運台電大樓站3號出口 )(02)236-60781
名山堂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312號8樓(02)2365-8492
誠品信義旗艦店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11號(02)8789-3388
上海書店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561號3樓(捷運市府站2號出口斜對面)(02)2767-7975
台閩書城(暫缺)(暫缺)

依據我自己的購書經驗,雖然有些書店提供網路書目查詢,但不代表店裡就有現書。比較方便的方式是一家一家打電話去問,詢問對方現在有無此書。

以語言學、對外漢語、語言教學等方面的書來說,問津堂、萬卷樓這兩家店比較多。不過萬卷樓的大陸書不便宜(RMB乘以5)。因此我自己買書,問津堂會是首選(因為有會員卡),其次是秋水堂、木石、聖環、大陸書屋等。 名目、漢國冊府、楷博的語言學類很少,可以略過;山外圖書多數是哲學類。木石文坊雖然語言學類也不多,但可以代尋舊書是其特色。有些書店我沒去過,像是何妨一上樓、結構群、樂學、亞典、古文書店等,無法提供意見。新開的上海書店、台閩書城、誠品旗艦店據說規模都很大,想必值得期待。 網路書店的部分,博客來也販售簡體字的書籍。

如果有機會到北京,推薦海淵閣北語出版社。海澱圖書城雖然眾家雲集,但只有海淵閣專賣語言文字、對外漢語方面的書(據說老闆就是學這個專業的),種類齊全。北語專出對外漢語的教材、圖書,同時因為他們的折扣不多,台灣的簡體書店進得少,因此值得一逛。兩家店的老闆都表示可以從台灣下訂、他們幫忙郵寄到台灣。不過我沒訂過,不知道所費幾何。

讀研究所的前兩年瘋狂買大陸書,至今累積了有六、七百本了吧?還得做個目錄以免自己弄不清楚哪些買過了。現在我只買和自己專業相關的、以及西文書了。回憶起和讀中文所的大學同學一起「掃蕩」各簡體書店,那種日子還真是令人懷念。

ps. 原先於水準書局隔壁的「泰安書局」已經關門了,故不在名單中。

ps2. 以下是師大附近的簡體∕繁體書店,灰色是簡體、白色是繁體。 萬卷樓兩種都賣,所以灰白各半。

2006-02-07

[Book] 世界是平的

世界是平的書名:世界是平的 - 把握這個趨勢,在 21世紀才有競爭力 (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
作者:Thomas L. Friedman
出版年:2005
出版社:雅言文化




【心得】
如果說,我讀《兩岸人才大車拼》的感覺是惶恐;那我讀《世界是平的》的感覺就是戰慄。對,你沒讀錯,就是「戰慄」。Friedman在本書中所描述的全球化現象,如流程切割、跨國合作等,很多早已為人所熟知。但是,他提出「世界是平的」這個整體的概念,勢必將引發更多關於全球化的思考與討論。

全球化3.0
全球化
年代
世界地圖
推動力
技術
1.0
1492-1800
變成中尺寸
國家
武力、馬力、風力...
2.0
1800-2000
變成小尺寸
企業
蒸汽引擎、鐵路...;
電報、電話、PC、衛星...
3.0
2000-
變成微小
個人
各式各樣的電腦軟體、全球光纖網路...


世界是平的

Friedman小時候,他爸媽常對他說:「兒子啊,乖乖把飯吃完,因為中國和印度的小孩沒飯吃(starving)。」現在Friedman則告訴他的小孩:「女兒啊,乖乖把書唸完,因為中國跟印度的小孩正在等著搶你的飯碗(starving for your job)。」(p. 209)
2004年我到北京參訪人民大學、北京語言大學,看到這麼多同樣是致力於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者∕研究者,我深深受到感動,覺得「吾道不孤」。在這麼多人的努力之下,相信這個逐漸獨立的學科能更繁榮、更進步。

但讀完《世界是平的》,我開始戰慄:如果北語的本科畢業生、碩士研究生擔任對外漢語教師的鐘點費是NT. 120~200元∕小時,那台灣的華語老師何以能夠拿400~500?僅僅只是因為我們身處消費較高的地區? 如果今天不是因為兩岸政治對立而讓人才無法流通,那各教學單位會不會尋求更便宜的師資、更優質的人力? 如果大家同樣是中文的母語者、同樣接受華語教學的專業訓練,我們培養出來的華語教師,優勢究竟在哪裡?

對於這樣的變革,身為華語老師的我們準備好面對即將到來的衝擊了嗎?首先的挑戰是教師人數。信世昌等(2005)估計目前全台的華語教師人數約700~800左右。大陸有多少呢?我手邊沒有確切的數據。但從學生人數或可略窺一二:2004年台灣的外籍學生人數約7,000,而中國大陸則是110,000。按照1:10的比例推估,大陸的對外漢語教師人數約11,000人,假設大陸對外漢語課堂的師生比稍高(每班學生較多),對岸的教師隊伍怎麼算也超過台灣的10倍。再者,信世昌等(2005)估計台灣近年各語言中心師資班、學分班所培訓的華語教師人數,總數應當超過2,000人。如此說來,光是兩岸的華語文∕對外漢語教師,我猜總數會超過13,000人。據說全球正在學習中文的人數有3000萬,據此估計,全球教中文的老師至少有200萬以上吧?面對這樣的競爭,我們應該怎樣證明自己比其他競爭者更優秀、以謀求更好的工作?

其次是教師的專業訓練。華語教師的教育程度正在快速提高,碩士以上約佔1/3,絕大多數至少有大學學歷(信世昌 et al., 2005)。但專業訓練呢?施玉惠(1996)曾指出:「大部分教師僅參加過短期的師資訓練課程,大多數的教學方法是從經驗揣摩而來的。」 但近10年的師資培訓已較為改善。台灣目前28個華語教學中心:20個附屬於大學、8個是獨立的法人社團,其中已有20個單位舉辦師資培訓、研習、養成等課程。如師大國語中心從2000年起辦理師訓班,已培養400位華語教師(高敏馨, 2005)。雖然師訓班這麼多,但大多是為缺少教學經驗的人所設計,而現職的華語教師則少有人再參加師訓班,多數是靠自我進修。師訓班中,僅有8%的學員有華語教學經驗(N=205)(高敏馨, 2005)。「職前訓練多、在職訓練少」,是目前台灣華語師資培訓的現況。也難怪不少華語教師認為教學上無法突破瓶頸(32%)、以及缺乏吸取新知與進修機會(23%)了(信世昌 et al., 2005)。培訓出來的這麼多華語老師到哪裡去了呢?據我所知,開設師訓班的華語教學中心會從學員當中甄選新老師,教職開缺也優先讓這些學員知道(不過師大國語中心培養的400名教師中,僅有1位進入該中心任教)。並不是說接受統一的師資培訓有什麼不好,一致的教學理念有助於教師之間的溝通與合作。但如此一來也造成人才無法水平流動,不免有任人唯親之嫌。


外包(outsourcing)
翻閱這本書的前幾頁,我就想:「學術」這件事情,有無外包的可能?例如書中提到的「遠距助理」。「印度矽谷」所在地的Bangalore就有公司提供這樣的服務,可以在美國經理人的睡覺時間幫忙處理簡報,第二天一早就會準時送到他們辦公桌上(p. 32-33)。而學術外包呢?當然也有。美國耶魯大學與中國復旦大學合作生物醫學的研究。復旦進行基礎的資料蒐集與統整;耶魯進行較高層次的分析與研究。因為在耶魯聘請30人團隊的經費,在復旦可以聘150人。那雙方各有什麼好處呢?耶魯獲得大量人力的支援,而復旦則是有參與頂尖研究的機會(p. 211)。

還有一個例子是美國的哈佛深紅報(The Harvard Crimson),因為想要將過去20年的資料數位化,於是在柬埔寨雇用了兩位打字員。他們不需要讀懂內容,只需精通英打,兩人打完的資料再進行交叉比對,以減少錯誤(p. 314-315)。這讓我想到:華語文教學界一直都缺少人人皆可使用的「中介語料庫」或「病句語料庫」,我們是否也可以比照這個辦法,切割流程,將打字工作外包給大陸呢?如果找中文系的畢業生,繁簡對照不是太大的問題。假設大陸打字是每千字24元,則100萬字大概需要48,000元;如果在台灣,相同工作量則是140,000元(兩人交叉比對)。

語言教學是不是一定無法外包呢?那可不一定。EnglishTown 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可能:24小時的線上學習網站。線上教師來自150個國家,而全球學生總數則有300萬。因為有了網路,學習者隨時可以接觸到大量的真實材料(authentic material),更別說線上有許多免費的學習資源。除了自學式的網站外,也可以透過CMC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的方式與老師互動。王楚蓁 & Gonzalez(2005)就提到將VoIP[註1]應用於華語教學的可能性。日本早稻田大學與台灣師大華研所合作的遠距視訊教學也行之有年,同時早稻田還開發了web-based作文批改系統,讓跨國合作成為家常便飯。

而諸如PIB(普北班)、ACC(美國各大學聯合漢語中心)、HBA(哈佛北京書院)、Duke & WashingtonColumbiaTLI(中華語文研習所)等在大陸的語言項目,都可以算是岸外生產(off-shoring)的例子。除了沈浸式(immersion)教學,當然也節省了教師工資。要是將來學中文的市場夠大,應該也能發展出像EnglishTown(叫ChineseTown?)的線上教學網站、或是像巨匠的混合式教學 + 學習服務點吧?因為在全球化3.0的世界裡,國界已被推倒、世界已被抹平,而距離,已經不再是障礙。

當然作者也提到有些工作是無法外包的(p. 212):

  • 太特殊:工作性質太特殊,以致於無法外包。如Bill Gates, Machael Jordan;
  • 太專業:專業到無法外包,如律師、RD工程師;
  • 太懂得深耕:在固定的地方工作,如美髮師、廚師、醫生、護士等;
  • 太會調適:能永續學習、不斷創新,有很強的適應力。
    換言之,想要保住工作不被外包,必須往更高層次發展,證明自己的能力無人可以取代(nonfungible)。Gerstner在1993年接掌IBM、進行組織改造時,就將「終身雇用」的概念,轉換為「終身受顧力」。換言之,不再是IBM保證雇用你,而是自己得向IBM保證有持續受顧的能力(p. 248)。達爾文的天擇論「適者生存」,就是最好的註腳吧!


    批評與反思
    當然有人批評這本書的內容太過樂觀,忽略了全球化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貧窮、剝削勞工、失業...等等,同時也不夠注意反全球化的聲音。但正如Rik Kirkland在財星雜誌所言,Friedman的最大貢獻在於他見樹又見林,讓全球化的大藍圖更為鮮明。而我自己也認為,此書的重點在於指出了全球化的全貌,而不僅是單一的、片斷的現象。此外,他也沒有迴避可能帶來的失業、社會保險、文化衝突、恐怖主義等問題,他在第8章提出他的失業救濟的改革方案、第11章提到伊斯蘭文化的挫折感、第13章提到培養正面的想像力以改變恐怖主義。同時第12章提出戴爾衝突防制理論(The Dell Theory of Conflict Prevention),以台灣作為實證的對象,認為如果中共輕言挑起戰爭,則將蒙受脫離全球供應鍊的苦果。當然這並不能預言戰爭必定不會開打,而是在打仗之前必須先將可能的損失考慮清楚。兵戰凶危,當然也就會更加謹慎。

    我認為,要一位新聞記者提供一帖治國的良方,實在遠超出其能力範圍所及,他們的職責在於報導事實的真相,而非主導國家政策的決定。但是只要大眾開始關心這個議題,政府必然也得面對、並進而擬定相關的方案來因應。
    Friedman或許是對全球化持較為樂觀的態度,但是正如他在書中所引的一個非洲諺語,說明不能在全球化的競爭中落後(p. 103):

    每天早晨在非洲,都有一隻羚羊醒來
    知道一定要跑得比最快的獅子還要快,不然就會被吃掉
    每天早晨都有一頭獅子醒來
    知道一定要撲上最慢的一隻羚羊,不然就會餓死
    不論你是獅子還是羚羊
    當太陽升起,你最好快跑

    如果說,科普是將科學知識推廣給一般大眾,那麼,這本就是將「全球化」的概念推廣給大眾的書。

    ===========================
    後記
    ps. 最後,要小小吐槽一下。作為一本暢銷書,中譯本裡面的錯字實在太多了點。400頁的書中,我就找出了20左右的錯字,實在誇張。
    ps. 另外,p. 217和 p. 236都提到美國大學在科技領域方面的研究,創造了4,000家公司、110萬個工作機會、2,320億美元的營業額。但 p. 217說這是Bank Boston對MIT的研究;而 p. 236卻說是「美國創新的未來」任務小組對於一流大學的研究報告。我猜想可能是作者在整理大量資料的時候,不小心把來源給弄錯了。不過本書的引述的資料皆未註明出處,故無從查考。

    ===========================
    附註
    • 註1:VoIP(Voice over IP),即網路電話。透過網路即可和別人通話。Skype就是其中之一。有些即時通訊軟體也附有這個功能,如Yahoo Messenger、MSN Messenger、騰訊QQ 等。VoIP不一定需要電腦,也可以使用VoIP電話。部分國家甚至允許VoIP電話和一般電話交談,如台灣的SkypeOut。
    ===========================
    延伸閱讀



  • MIT Open Courseware: The World is Flat (作者於MIT演講的錄影)



  • Wikipedia: The World Is Flat



  • 博客來書籍館:戴爾衝突防制理論 (該書第十二章)



  • 新浪雜誌:抹平世界的十大推土機(該書第二章)



  • 快樂時光:世界是平的讀書報告



    • ===========================
      引用文獻
      • 王楚蓁, & Gonzalez, S. S. (2005).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VoIP as a feedback mechanism for Chinese language e-learning teacher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5台灣華語文教學研討會, 台灣中壢.
      • 信世昌, 王如音, 李佳倩, 林容年, 吳馥如, & 陳韻竹. (2005). 台灣各華語中心教學環境及教師滿意度:五年來變化發展的問卷分析.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5台灣華語文教學研討會, 台灣中壢.
      • 施玉惠. (1996). 社會語言學和溝通式的華語教材設計. Paper presented at the 第一屆紐西蘭華語文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紐西蘭.
      • 高敏馨. (2005). 國內對外華語教學現況與華語文師資培訓及其展望. 碩士論文. 台灣師範大學, 台北.

      2006-02-06

      [Book] 引爆趨勢

      書名:引爆趨勢:舉手之勞成大事 (The Tipping Point :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 )
      作者:Malcolm Gladwell
      翻譯:齊思賢
      出版年:2000
      出版社:時報

      【心得】
      為什麼1998年的葡式蛋撻在大台北每個月業績可以高達五千萬元?為什麼麥當勞推出的Hello Kitty娃娃全台可以賣出1000多萬隻,而7-11的Hello Kitty磁鐵全台可以送出一億個?為什麼台北的每一家Mr. Donut每月可以賣出一萬個甜甜圈(日本只有兩千)?為什麼 iPod的2005年全球銷售量暴增到30萬台?這些當然都是「流行」,但它們有什麼特性嗎?我們是否可以預測某些東西會不會流行?

      作者從流行病學(epidemiology)的角度,說明會流行的事物,具有下面三個特性:
      1.具有傳染性;
      2.小動作也會發生大轉變;
      3.轉變並非逐步形成,而是在很短的時間內物換星移。

      作者舉的例子是Hush Puppies。原本生產這種老土鞋子的Wolverine公司,正考慮要逐步停產,因為每年僅能賣出三萬雙。但是到了1995年,一位紐約的造型師告訴他們,在紐約的東村和蘇活區有一些年輕人愛穿Hush Puppies。後來則是服裝設計師也將之搬到伸展台上。因此95年銷售量暴增到43萬雙,96年則達到四倍,最後則引爆流行:美國年輕男子幾乎每人一雙。

      由流行的趨勢看來,影響事物是否能夠流行的主要因素有三:
      1.少數原則:少數人可以影響大多數人;
      2.定著因素:只要改變呈現的順序,也有可能改變結果;
      3.環境影響:人對於外在環境超乎想像的敏感。


      1.少數原則
      關鍵的少數人能夠影響大多數的人。 作者舉的例子是美國獨立戰爭的歷史:Revere夜奔(此處不贅,不過我認為這是一個經典的例子,因為有對照組)。

      在團體中亦然,儘管大家都是平等的個體,但總有少數幾個人的意見可以影響整個群體。我們所認識的朋友也是如此,B、C、D三個朋友可能都是透過A朋友介紹的。換言之,只要找到A,也就能找到B、C、D,因此我們的交際圈並非環形,而是金字塔型(p. 59)。作者當然也列出了這些少數人的特質:專家(Mavens)、連接者(Connectors)和推銷員(Salesmen)(此處亦不贅)。而我們身邊從不缺少這種類型的朋友存在。

      藍海策略》中列出的其中一個建議,就是利用關鍵的少數人造成企業的大改變。(顯然《藍海策略》的作者也讀過這本書 ^_^ 不知道Gladwell的這一本書,是否也算是少數影響多數的例子呢?)

      2.定著因素
      《芝麻街》(Sesame Street) 是史上最成功的兒童教育電視節目。他們在製作節目(課程)之初,找來實際的觀眾(小孩)進行測試。看看怎樣的安排能夠讓兒童目不轉睛、怎樣的安排則會讓兒童容易分心。實驗結果發現,有時僅調整呈現的方式,即可製作出成功的節目。一開始兒童心理學家堅稱應該讓真人和布偶分成兩個場景出現,避免讓兒童混淆真實與虛幻;但《芝麻街》發現其效果不如真人和布偶同台演出(p.118-119)。《芝麻街》之所以能成功,可歸功於注意到每個環節的呈現方式,以及製作時前測(pretest)的實證。

      在華語文教學的課室教學中,我們其實很少進行「實證研究」。比如像是「糾錯」,到底應該隨時糾正?還是等學生說完再總結?每一種說法似乎各有其道理。既然如此,何不進行實驗呢?找出究竟有多少種因素會影響糾錯的效果:國籍?年齡?學生性別?語言程度?教材?練習類型?目標語言?如此我們才能決定應該使用什麼樣的糾錯方式。再如編寫教材,劉珣等人編的《新實用漢語》是最近較受矚目的簡體教材,專為北美地區的中文學習者而編寫。如果真要問劉珣為什麼「把」字句放在第17課,恐怕他也只能告訴我們:「依照資深對外漢語教師的經驗,這樣教最有效。」如此一來,我們其實只找到了較佳方案(better solution),並未發現最佳方案(best solution)。華語文教學要向上提升,超越教師的個人經驗談是很重要的。

      3.環境影響
      Gladwell提到人對於外在的環境其實甚為敏感。如果身處於群體之中,大多數人會有向群體靠攏的傾向。我在〈blog vs. language learning〉中提到黃彥達的科技行銷模式,後來讀到這本書我才知道是來自於社會學。擴散模式(diffusion model)講的就是新觀念、新產品怎樣一傳十、十傳百,最後蔚為流行。

      我們都有的共同經驗是,在高速公路遇上塞車。如果開始有人走路肩,則會引發更多人跟隨,最後則將整條道路阻塞;但如果沒有人帶頭,大家就很安分守己,繼續枯等。另一個例子是iPod。Apple的iPod系列從問世以來,累計已經賣出了四千萬台,從銷售數量來看,2004年第四季可算是引爆點:

      iPod Sales Graph
      iPod Sales according to Apple (圖片來源:Wikipedia)
      而我們針對華語文教學「環境因素」的研究似乎也較為薄弱。例如梁新欣老師曾提到某一篇研究指出,在課堂中,老師與異性學生的互動會比較多,與同性學生會較少。換句話說,女老師容易將問題拋給男學生,而男老師則傾向問女學生更多問題。為了驗證這個觀點,我曾在觀摩某一堂課時,做了師生話輪(turn)互動的小小統計,發現果真如此。我敢說這位老師並非有意為之,但教師在潛意識中流露出來的行為,會不會影響課堂教學呢?我不是學生,所以無法得知他們內心的想法。但這些因素尚待我們去釐清。

      再以最近的中文熱報導來說,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華語文教學並非一朝一夕,而新聞媒體也不是不曾報導過這個行業。但就在最近,許多記者突然注意到華語文教學的存在,從而大肆報導相關消息:全球中文熱、師資認證、華語文能力測驗(CPT)等等。我猜來台學中文的外籍人士並沒有「暴增」,華語文教師的人數當然也沒有翻兩翻,那為什麼媒體會突然注意到中文熱呢?我對於傳播界並不瞭解。不過,要真有人去探究其背後的原因,想必會很有趣吧?
      ==============================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