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讀書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讀書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11-02

【讀書心得】Phonetic Symbol Guide

book-phonetic-symbol-guidePullum, G. K., & Ladusaw, W. A. (1996). Phonetic symbol guide (2nd 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註:本文使用國際音標字型,如果您無法閱讀,請將網頁編碼調整為unicode、或安裝字型。此外,為了便於區別起見,美式用法以紅色表示,IPA則不標示。 )

 

前言

以前閱讀語音學文獻的時候,遇到美式用法的音標,總是覺得很討厭。因為我比較熟悉的是國際音標(IPA),對於不熟悉的美式用法,讀起來總是有困難。美式用法有許多IPA沒有的符號,比如齦拍音(alveolar flap)的IPA是[ɾ](魚鉤r),但美式卻是[](小型大寫D)。又如齦後清塞擦音(voiceless postalveolar affricate),例如英文church的[tʃ],美式用法卻寫成[č](c戴楔形帽子)。再如IPA的[y]是前高圓唇元音(中文的「迂」),但美式音標則將[y]用來標記硬顎滑音(palatal glide),相當於IPA的[j]。雖然英文中的yoga、year的y都發成[j]沒錯,但不是所有語言的y都發成[j]啊?

(圖1:IPA和美式用法的比較)
ipa-vs-american-phonetic-alphabet

我總覺得:「為什麼大家不用IPA呢?這樣不是比較一致、比較容易閱讀嗎?」。直到最近讀了《語音符號指南 (Phonetic Symbol Guide)》這本書,瞭解了美式用法的來龍去脈,我現在比較不排斥美式用法了。

 

IPA傳統

最早是一群法國和英國的語言教師,想把語音學應用到語言教學中,1886在巴黎創立「語音教師學會」(Dhi Fonètik Tîcerz' Asóciécon),也就是後來的國際語音學會(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當時Otto Jespersen就建議,應該制訂一套所有語言共通的語音字母,於是第一版的國際音標在1888年問世。

闡述語音符號原則的是1949年的經典著作《國際語音學會的原則 (The principles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後來被1999年出版的《國際語音學會手冊(Handbook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取代),其中提到的若干原則,至到今天仍是IPA委員會的決策指南。《原則》的要點簡單說明如下:

  1. 不同形狀的字母應該代表不同聲音。
  2. 不同語言中的相同聲音,應該由相同字母來表示。
  3. 所使用的字母,其字體形狀應該與羅馬字母和諧共處。
  4. 只在以下四種情況使用附加符號(diacritics):
    • 超音段,例如音長、重讀和語調;
    • 表示聲音的細微差異;
    • 使用附加符號可以避免重新設計一整套新的符號(例如用波浪號來代表鼻化元音)。
  5. 字母的發展應遵循音位原則和基本元音系統。

 

美國傳統

美式傳統的音標系統,則是始於19世紀晚期對北美土著語言的轉寫工作。在Boas (1911) 《美國印地安語言手冊 (The handbook of American Indian languages)》出版之後,美國人類學會(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的委員,包括Franz Boas, P. E. Goddard, Edward Spair, & A. L. Kroeber出版了建議用來描述美洲語言的轉寫系統。與IPA不同的是,美式用法對出版而言是比較「務實」的系統。這表現在許多方面,例如,它很明顯地避免發明新符號,因為新符號不在標準字型當中,不利於印刷出版。它認可音系取向的轉寫方式,將語音細節留待文字說明,以追求排版印刷的方便性。最後,它特別符合美國學者的需要,其目的是為美洲語言經常遇到的聲音提供字元,並非考慮涵蓋全世界所有語言的聲音。

 

兩者比較

美式用法比IPA用法更強調符號的「組合性」(compositionality)。簡單來說,IPA用法是盡量以不同符號來代表不同音位,而美式用法則是盡量減少符號。以元音來說,美式用法的前展唇元音和後圓唇元音以羅馬字母表示,而前圓唇和後展唇元音(圖2藍色格子),則是頭上加兩點(umlaut),十分對稱(元音前展後圓是所有語言的共性,所以常見元音採用羅馬字母,罕見的才加附加符號)。而IPA的元音盡量以不同符號來表示(圖3),附加符號則用來表示長度[aː]、鼻化[ã]、重讀[á]等等特徵。若以符號數量而言,IPA有28個,而美式用法只有18個(不計附加符號)。

圖2:維基百科的美式用法元音
ipa-vs-american-american-vowels

圖3:IPA的元音
ipa-vs-american-ipa-vowels

輔音系統的情況也差不多,IPA以不同符號來表示不同語音,而美式用法則使用很多附加符號,例如以腳下一點(underdot)表示往後(retracted)、腳下圓弧(subscript arch)表示往前(advanced)、頭上楔形(wedge)表示齦—顎(palato-alveolar)的擦音和塞擦音等等,大量減少新符號的數量。

總的來說,IPA傾向多用符號、少用附加,美式用法則是少用符號、多用附加。附加符號有好處也有缺點,好處當然是符號減少,系統對稱;但缺點也很明顯,附加符號通常很小,不易書寫和辨認(特別是手寫),這對於要求精確的語音學可說是致命傷。認同音系取向的轉寫方式,不免將音系特徵混入語音轉寫。最重要的一點,美式用法只針對美洲大陸的語言,可用範圍較為侷限。

《語音符號指南》

《語音符號指南 (Phonetic Symbol Guide)》這本書像是字典,每個語音符號作為一個條目,底下列出IPA用法、美式用法;以外還會加上說明、以及文獻來源;最後附上符號來源。例如以[ʒ]這個符號為例(p. 207),IPA用法是齦—顎舌葉濁擦音;美式用法通常以[ž]代替。其他用法,有些斯拉夫語言學家用來表示IPA的[dz]……(下略)。來源則是古愛爾蘭語……(下略)。透過這些說明,讀者很快就能瞭解一個符號的基本用法和歷史淵源。

當然,要在一本300頁的書中羅列所有語音符號是不可能的,所以作者只蒐羅了比較有代表性的語音符號。即便如此,語音符號的數量也超出IPA甚多。順便一提,我還在書中找到《國音學》所使用的[Ω]和[A],原來兩個符號都是美式用法,可說是解決了心中多年的疑惑。

如果是對語音學、音系學有興趣的人,手邊都該有這本字典,推薦給大家。

 

【參考文獻】

2009-08-12

【讀書心得】咖啡學:祕史、精品豆與烘焙入門

book-coffeeology 韓懷宗(2008)。咖啡學:祕史、精品豆與烘焙入門。台北:時周。

《咖啡學》全書共可分為三部分,第1~3章是咖啡的歷史,第4~7章是咖啡豆介紹,8、9兩章則是烘焙概論,第10章像是附錄,談咖啡與健康的關係。

本書開頭就先推翻了咖啡由來的「傳說」,亦即牧童Kaldi看見跳舞的羊群而發現咖啡的果實。作者發現此說流傳雖廣,但並不可信。咖啡最早應屬藥用,後來阿拉伯人逐漸愛上它,後來傳至土耳其。歐洲人則從土耳其人那兒學來,後來逐步推廣,成為全球性的飲料。

第二部份則介紹了各產區的精品咖啡(specialty coffee),包括生長環境、豆子的特性、適合的烘焙程度、以及沖煮後的香氣、味道、餘韻等。資料十分翔實,讓我增長不少見識。不過可惜長篇大論都以文字敘述,若能搭配圖片,說明會更生動。

第三部分的烘焙概論先分析咖啡的化學成分,再詳細說明烘焙的步驟,也介紹了日式慢炒與歐美快炒的差異。以外還詳述美國重度烘焙大師Alfred Peet的傳奇,以及重焙派與星巴克的「恩怨情仇」。

咖啡在台灣有廣大的市場,每天都要來上一杯的人口也越來越多。不過很多人卻僅止於即溶咖啡、或7-11、星巴克的層次,未能更深入瞭解咖啡這種飲料。想徹底瞭解咖啡豆,本書就是很好的讀物,可以給五顆星(但本書很少提及沖煮方法)。可惜的是,作者並未詳細列出所參考的資料來源。此外,本書使用大量的文字來描述咖啡的味道、烘焙的技巧等,但缺乏相映的圖片來輔助說明,殊為可惜。至於咖啡與健康的關係,似乎過於偏向正面,甚少提及咖啡危害健康的部分。但作者本身就是重度的咖啡迷,這點也是可以理解的。

2009-08-04

【讀書心得】菁萃咖啡始末

blog-jing-cui-ka-fei謝博戎(2007)。菁萃咖啡始末。台北:相映文化。

《菁萃咖啡始末》是一本適合入門者閱讀的咖啡書(只是名稱太拗口 :p),內容比《咖啡賞味誌》更深入些,適合想自己動手沖咖啡的人。全書共7章,1~3章是概論,包含選豆、水質、味道分類、杯測、萃取原理等知識。4~7章則是各種沖煮方法,特別著重於手沖、虹吸(syphon)、Espresso三者。每種沖煮方式皆有大量圖片,詳細說明各步驟要點,內容相當全面。

其中我特別喜歡的,是各沖煮法的進階攻略。例如在手沖壺談到壺身構造、水溫流失、注水方式、濾杯形狀等。而在虹吸壺則談酒精燈與瓦斯燈的差異、活塞尺寸、攪拌手法等。這些技巧可以幫助像我這樣的初學者更上層樓。

本書完全捨棄了咖啡豆的烘焙,豆子種類也僅用有限的篇幅介紹,把重點完全放在萃取及沖煮方法,說明深入淺出,讓我獲益匪淺。此外味道分類也是其他書籍少見的,還加入了本土化的描述方式,方便我們做杯測記錄。杯測項目大致依據《Coffee Cupper’s Handbook》分成七大類(pp. 48-49):

  1. 乾香氣  (Dry Fragrance)
  2. 濕香氣  (Wet Aroma)
  3. 酸度  (Acidity)
  4. 醇厚度  (Body)
  5. 層次感  (Dimension)
  6. 餘韻  (Aftertaste)
  7. 整體均衡度  (Balance)

當然我自己對味道的分辨沒有辦法這麼細緻,不過每次磨豆和沖煮的時候也都會注意乾、濕香氣。以上這些當成未來的努力目標也不錯。

 

若說美中不足,可能是某些地方的說明還是讓我困惑。比如:

  • 在手沖的部分說明如何修正不對的味道,但虹吸的部分則付之闕如。
  • 手沖壺的壺嘴分為鶴嘴與穩流兩種,但並未說明有何差異(p. 120)。
  • 手沖的濾布在使用後需要放冰箱保存,避免滋生細菌。為何虹吸壺的濾布卻不必冰?
  • 手沖在使用濾布時需在中間挖個小孔,但濾紙就沒有,為什麼(p.112)?
  • 虹吸壺的攪拌需要5秒鐘內完全攪散(p. 135),這點我試過很多次但都做不到,是因為我用五人份虹吸壺的關係嗎?
  • 另外全書的說明僅針對沖煮少量咖啡,比方手沖就是1~2人份,虹吸2~3人份,但份量更多時,該怎麼修正沖煮方式?比方說手沖濾杯放入4~5人份的咖啡粉時,粉層會更厚,滴漏的時間還是維持三分鐘嗎?亦或者需要更久?(我用傳統的三孔式濾杯,4人份的粉在3分鐘內沒辦法滴完)這是我讀完全書後仍困惑不已的問題。

由以上問題不難發現,我把這本書讀得很仔細,也可以說明這本書對初學者的幫助有多大。至於書中很少介紹花式咖啡,我認為這是優點。因為本書的目的是介紹黑咖啡的沖煮方式,略過不相關的內容能讓主題更集中。

本書是初學者的最佳動手指南,每一位想煮出好咖啡的人都可以仔細閱讀。不過要是作者能列出所參考的文獻書目就更好了。

2009-07-14

【讀書心得】人生一定要沾鍋

 

blog_winning_with_peopleMaxwell, J. C. (2005)。人生一定要沾鍋(蔡璧如譯)。台北:智庫。

謝謝楚蓁的推薦此書。《人生一定要沾鍋》(Winning with people)是一本講人際關係的書,內容共分為五個部分:

  • 準備就緒(自己做好準備)
  • 連結(把焦點放在別人身上)
  • 信任(建立信任關係)
  • 投資(投資於他人身上)
  • 互惠(創造雙贏的人際關係)

想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首先應該檢視自己,因為自己是怎樣的人,決定我們如何如何看待他人(透鏡原理)。

其次則是產生連結,我們必須把焦點從自己身上挪開,改放在對方身上,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並進一步互動。一旦我們開始關注別人,自己也會成為別人想親近的對象。

再者是建立信任的關係,相信別人,同時也讓別人相信自己。以及,投資於他人,因為我們投資越多,所得到的回報也越多。

Maxwell此書的許多觀點猶如老生常談,但這也說明這些人際關係法則是經得起考驗的。綜觀全書的25條原理,我想可以歸納為一個中心觀念:去中心化  (de-centralization),亦即不僅關注自己,也關懷他人;不僅善待自己,也投資他人。只要與人為善,相信不難建立雙贏的人際關係。

2009-07-07

【讀書心得】2015日本大轉型

book-2015-japan
野村總合研究所 2015年計劃團隊(2009)。2015日本大轉型。(曾心怡譯)。台北:日月文化。(原作2007出版)。

之所以對這本書有興趣,是因為我認為,2015年的日本,很可能便是2030年的台灣,若能從中管窺未來的社會發展,就能及早做好準備。

本書開頭強調日本人口減少和老化的問題,隨之而來的是家庭結構的再次轉變,由1970年代的大家庭、到2000年少子化,再到2015年的「隱形家族」,亦即未來的小家庭會選擇居住於父母家附近。表面上看似各自獨立的兩代家庭,因為住得近,可以在育兒、經濟、家事、醫護等方面互相支援,更可以滿足精神上的安全感。另外,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鄉村人口移往都市,老年人將會選擇與子女當鄰居。

其次,因為發展中國家崛起,日本在世界經濟的影響力也勢必逐漸降低。本書預估,中國的GDP將在2018年追過日本(p.28),日本「亞洲第一」的地位將拱手讓人(註1)。對此本書提出建議,日本應該進行「第三次開國」(註2),仿效英國、蘇格蘭的政策,強調多元、創意、開放。而地方政府也應積極參與,與海外各國接觸,進行招商、觀光、教育等推廣與合作。都市與都市之間不再僅止於「姊妹市」,而應該有更深入的實質合作關係。

本書涵蓋的主題廣、時間長,內容可說是相當全面。有些議題是我從未想過的,例如日本的孤島化產業(只要滿足一億人的日本市場就好,電信業就是其中之一)、公共設施在戰後同時興建所以需要同時更新、以及「隱形家族」等概念都是聞所未聞的。看看別人想想自己,當我們還在為藍綠陣營、省籍情結等問題爭執不下時,日本早已著手佈局2015年。「什麼時候台灣也能有像這樣的書籍出版?」這是我讀完這本書的第一個念頭。我很想知道台灣的現況和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只可惜市面上似乎找不到這種以研究為基礎的普羅經濟學,教人慨嘆。
 
註1:根據大陸媒體的報導,中國的總體GDP已於2010年第2季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本書在日本是2007年出版的,所引用的GDP資料則來自世界銀行2006年的估計(p.28)。

註2:三次開國的比較(pp. 132-145)
1859 第一次開國:明治維新 橫濱開港,結束江戶時代的鎖國政策,積極西化
1945 第二次開國:戰後復興 戰後重振經濟,並積極參與國際組織
2015 第三次開國 脫離孤島化,從政治、經濟、教育、文化各方面走向全球化
當然,第三次開國只是設想,尚未實現。

註3:本書p. 61的表2-15六種家庭樣貌,有個數字錯誤。地方中階層與都市上階層相同,顯然是誤植。若根據表中其他數字推估,大概29,500左右比較合理。
家庭零用錢 都市 地方
上階層 63,348 55,130
中階層 35,800 63,348
下階層 28,413 22,295

2009-06-30

【讀書心得】塑膠鴉片

book-credit-card夏傳位(2008)。塑膠鴉片:雙卡風暴刷出台灣負債危機。台北:行人。

《塑膠鴉片》的主題是台灣的信用卡產業。本書顛覆一般人的印象,指出卡債族當中僅有12%是「過渡消費」造成的,而大多數的人其實是生活遭逢巨變,頓失收入而成為萬劫不復的卡債族。欠債原因包括:失業(57%)、離婚(17%)、替親友還債(14%)、創業失敗(14%)、過渡消費(12%)……等(p. 55)。卡債風暴終於在2006年浮上檯面,然而協商機制的不健全,導致卡債族沒有更生機會,同樣被迫走上絕路。

信用卡到底有什麼魔力,可以讓人像吸食鴉片一樣,一沾就上癮?美國馬里蘭大學的Lawrence Asubel教授指出,信用卡的使用者可分為三個等級(p. 129):
a.  支付者:完全不動用循環利息,使用信用卡是因為它很便利。
b.  借貸者:辦卡完全著眼於借貸,靠信用卡救急或以債養債的重度使用者。
c.  過渡者:最初是便利支付為目的而辦卡,但在不知不覺中陷入負債漩渦的使用者。也就是由a到b的人。
申請信用卡時,誰也不會認為自己需要支付循環利息。但信用卡的便利性,很容易讓人將「支付功能」與「借貸功能」混淆。加上每次消費一點點的特性,很容易積少成多、積沙成塔。等到發現問題時,已經成為信用卡的奴隸了。

本書也強調,信用卡對銀行而言是高或立業務,因此銀行寧可流血倒貼,以送好禮、免年費、紅利積點、免費機場接送或高速公路拖吊等方式,吸引民眾辦卡。但另一方面,信用卡的違約金、循環利息、預借現金手續費又是高得嚇人,讓持卡人不小心就必需支付大筆費用(有些手續費甚至比利息還高,可以參考p. 142的案例)。近十年儘管銀行的存、放款利率已逐年調降至5%以下,但信用卡的循環利率仍然不動如山(約20%),也因此讓信用卡成為銀行的暴利事業,獲利是一般業務的3~5倍(p. 128)。

更有甚者,銀行為了自身業績,刻意降低核卡標準,鼓勵持卡人借款。少數不肖業者竟與代辦中心合作,幫助申請者一次性向十家、二十家銀行辦卡,利用聯合徵信中心資料更新較慢的漏洞,一次貸款數百萬元,捲款潛逃。銀行業務賺業績,代辦賺抽傭,惡意辦卡者取得貸款,皆大歡喜。然而這種草率審核的貸款,終究會如滾雪球般讓風險越來越高,銀行的呆壞帳也會堆積如山。當銀行經營不善面臨倒閉時,政府就會出面善後,最後這些苦果還是由全民承擔(第四章)。

本書深入剖析卡債風暴的成因,讓我們對卡債的成因能有更客觀的瞭解。2007至2008年美國爆發次級房貸危機,竟導致全球性的金融風暴。究其原因,與本書所描述的現象基本一致:銀行將錢借給還不起的人,然後向他們收取高額利息。銀行的角色由產業的促進者,轉而變成中下階層的吸血鬼,為了利益淪落至此,不免讓人感慨。而我們更該戒慎恐懼,謹慎使用信用卡,以免讓自己吸食鴉片成癮,最終萬劫不復。

2009-06-04

【讀書心得】馬路學

馬路學中文書名:馬路學:馬路學=塞車經濟學+停車心理學+動物行為學+人類交通學…
原文書名:Traffic: Why we drive the way we do (and what it says about us)
作者:Tom Vanderbilt(饒偉立 譯)
出版年:2009
出版社:大塊文化

 

【心得】

Tom Vanderbilt的《馬路學》提到許多有趣的現象,諸如:為什麼隔壁車道總是比較快?(p.57) 女人開車真的比較危險?(p.323) 當馬路因施工而縮減車道時,究竟應該提早或延後變換車道?(p.59)

 

今日的汽車遠彼時年前的汽車安全,第三煞車燈、安全帶、ABS反鎖死煞車系統、甚至安全氣囊等,這些理應有助於提升交通安全。但研究人員發現,車禍率並未下降。為什麼?因為駕駛人會認為汽車更安全,反而以危險的方式開車,從而導致更多事故(pp.331-334)。

很多因素都可能影響道路風險,諸如:車況、路況、駕駛人性別/個性/年齡,甚至天候狀況等等。然而眾多因素當中,「車速」是造成死亡車禍的主因。在時速80公里時,死亡車禍的機率是時速40公里的15倍!(p. 318)

 

此外,駕駛人的心態也很重要。我們往往高估自己的駕駛能力,並低估道路風險。我們對自己的駕駛技術一無所知,除非在車內安裝攝影機,否則很難說服駕駛人的開車方式其實很危險。美國國家高速公路安全局(NHTSA)研究發現,80%的車禍,和事故發生前三秒未注意路況有關(p. 99)。換言之,當我們以為路況沒有變化,而分心去調整收音機、尋找太陽眼鏡、觀看衛星導航,或是逗弄寵物、照顧小孩時,駕駛人已經遇上麻煩。

 

現代人開車已如喝水般自然,但開車其實也是高風險的活動。我們不僅應觀察自己的開車習慣,也應學會「防禦性駕駛」,主動避免被其他車子撞上,如此才能有效提升行車安全。至於專責的駕駛(司機),應該接受進皆得駕駛訓練,例如估算超車距離、判斷其他車子的車速、如何在山路或濃霧中安全駕駛,以及在輪胎失去抓地力時如何挽救等。光靠宣導交通法規,是無法提升行車安全的。

2007-01-02

[Book] Endnote & RefWorks 論文與文獻寫作管理

EndNote & RefWorks 論文與文獻寫作管理書名: Endnote & Refworks 論文與文獻寫作管理
作者: 童國倫、潘奕萍、張鼎祥
出版年:2006
出版社:臺北:五南

【心得】
這是大概是第一本介紹Endnote的中文書吧?得知有這樣的書出版時,相當興奮的去買了一本,不過很快就翻完了。雖然此書有350頁,不過圖片佔大多數,再加上Endnote和RefWorks我都曾經用過,因此期望中「進階功能」的說明反而很少,這本書應該比較適合入門的使用者吧!

兩者比較
RefWorks是Web-based的,而Endnote則在本機上運行。兩者相較自然是互有優劣:RefWorks匯入書目時大多不需要選filter,十分方便(像CSA資料庫是one-click即可匯出);而我在匯入Endnote書目時則常因選錯filter而無法成功。不過在MS Word引用的時候,Endnote可以立即更新書目,所見即所得;但RefWorks卻要等到全部插入後,才能夠看得到完整書目,後者修改也比較不便。

Endnote
Endnote因使用者眾,許多資料庫都支援匯出成Endnote格式,官方網站上也會提供各資料庫的filters,下載更新就好。不過我十分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Endnote中不採「資料夾」的概念,而是把不同library分成不同的檔案呢?像我自己把不同領域的書目放在不同的library,結果常常需要切換、或是打開多個library,十分不便。Endnote X雖然有個新功能可以將多個libraries輸出成一個 .enlx 的檔案,不過其他書目管理軟體不支援格式轉換,新的格式9.0以前的版本也打不開,所以....再考慮一下吧....

另外,原本從Google Scholar匯出到新版的Endnote X會有問題(方法參考前文)。後來我在EndNote email list archive看到有人向該公司反應,現在總算推出更新檔了。

RefWorks
RefWorks 是我第一個使用的書目管理軟體,不過因為使用的時間比較短,所以沒有太多的心得可報告。其優點除了上述的one-click匯出、有網路即可使用、也可以線上分享書目(不過我似乎沒有看到太多分享的人...)。另外,他們對於在地化做得比較用心,台灣的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系統;大陸的中國期刊網都有匯入的說明。其缺點為編制書目較為不便,而Cite & Write使用時會有遲滯的現象。

小結
上回提到APA格式的排序問題,我想研究者實在不該為這類的細節死太多腦細胞,因此還是使用書目管理軟體吧。不過必須注意的是,我對照APA手冊後發現,書目軟體還是有不盡符合之處,因此完稿時還是得仔細校對一遍。另外,中文的APA格式目前仍然沒有大家認可的標準寫法,書目軟體也都不支持,是有待改進之處。


【學習資源】
Endnote
1. 台灣大學圖書館 (影片)台大圖書館的EndNote書目管理軟體課程2. Endnote官方網站 (影片)
Endnote官方網站3. 華盛頓大學健康科學圖書館 (圖文)
華盛頓大學健康科學圖書館
RefWorks
RefWorks官方網站(影片)

2006-10-05

[Book] 中國企業無限公司

中國企業無限公司中文書名:中國企業無限公司
原文書名:China, Inc. : How the rise of the next superpower challenges America and the world
作者: Ted Fishman
譯者:胡瑋珊
出版年:2005/2005
出版社:時報

【心得】
1.中國價格戰
中國大陸自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崛起,成為全球不能忽視的事實。事實上,有更多人已經到這個前所未有的超大home market進行投資。我們先看幾個關鍵數字:

  • 總人口:13億,世界第一
  • 工人每小時工資:22元台幣
  • 未來農村移往都市的人口:3億(潛在工作者)
  • 吸引外資:530億美元(2003年)
  • 國內生產總值(GDP):2225億美元(2005年)世界第四
  • 外匯存底:9250億美元(2006年)世界第一
中國以取之不盡的勞動力、低廉的工資吸引世界各國的投資。中國價格(China price)導致了全球製造業的衝擊,因為「中國價格」等同於「最低價格」。美國在1998~2004年間,凡是主要從中國進口的商品類別,價格全都下跌:個人電腦下跌28%、電視下跌12%、照相機和玩具下跌8% (p. 292)。再如美國最大的百貨零售業Walmart,挾持其通路優勢,迫使製造商降低價格;如果製造商無法配合,那就找一家辦得到的中國廠商。1995年時,Walmart的商品只有6%來自海外,但現在卻有80%供應商都在中國(p. 182)。對消費者來說,好處是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買到更好的東西;但對於製造商則是嚴重的挑戰,為了節省成本、保持競爭力,他們不得不外移到薪資成本更低的地方。

書中提到的一個經典例子是DVD播放機(pp. 225-233)。DVD在1997年首度問世時要價1000美元,但到了2004年,中國製的播放機只要30美元。VCD和DVD播放機在中國能迅速普及,一方面是製造商不必取得技術專利授權,得以用很便宜的價格賣出機器;另一方面則是盜版的猖獗,助長了家庭DVD播放機的市場。有趣的是,因為中國盜版影片品質參差不齊,使機器無法正常播放;為此中國地區的廠商推出強力修正的機種,號稱能播放任何影片。便宜的播放機助長了盜版影片的市場,盜版影片反過來促使播放機的技術更進一步,甚至超越了原本Sony、Panasonic等大廠的播放機。

2.高等教育、優質人力
如果我們以為中國只在低技術的產業高速發展,那可就大錯特錯。中國近年高校擴招,每年成長幅度都在20%以上。2006年中國的高校畢業生多達413多萬,台灣同年只有33.6萬(註1)。
兩岸高校畢業生人數 兩岸高校畢業生成長幅度在中國,本科畢業生起薪大約只有1,500人民幣(NT. 6000),台灣大學畢業生的起薪則是26,443元,兩者相差四倍。但台灣大學生一個人能做中國大學生四個人能作的事情嗎? 無怪乎企業要西進投資,人力成本實在相差太多了。

3.台灣問題

各個國家、跨國企業為了搶進中國的市場,無不讓中國予取予求、全力配合中國政府的政策。G00gle在美國與法院對抗,拒絕交出網頁資料,創辦人以「不為惡」(Do no evil)自豪;但為了進入中國市場,卻配合中國政府做關鍵字檢查;而微軟MSN.cnYahoo.cn也同樣過濾「台獨」、「西藏獨立」、「法輪功」等字眼,網民看不到政府認為不合法的訊息。2004年法國總統席哈克訪問中國大陸時,絕口不提人權問題,並表示法國對台灣問題的看法與中國相同,同時與中國簽訂40多億美元的合約。因此本書作者認為:「全世界對中國大陸投入數十億美元的資金;各國政府和企業更全力配合中國政府的說法,在這樣的情形下,要是中共政府決定進攻台灣,台灣可以指望任何一個國家會為他們發射一槍一彈嗎?」(p. 334)

4.小結
華語教學其實是和中國大陸的政策動向最密切相關的行業,但在台灣的華語教學界,卻沒有多少人認清(或願意承認?)中國的經濟實力。當漢辦以國家的力量推動全球100所孔子學院贊助美國AP考試的時候,台灣的華語教學只見學者專家說要追求質精、建立「藍海策略」;但怎麼落實,卻難有具體步驟。在兩岸華語教學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中,台灣培養的「優質」華語老師,其實在能力上已經不具優勢,遑論要吸引更多華語學習者了。

此外,從事華語教學的人也常有「發揚傳統文化」的優越感,自認中華文化高人一等,外國人想學習中文,自是傾慕五千年的中華文化而來。諸如注音符號、繁體字,都能與「文化」掛勾,而忽略了二十一世紀的語言其實是跟隨經濟而發展的事實。撇開文化平等的觀念不談,我們之中又有多少人是因為仰慕美國、英國的文化而把學習英文視為首要之務的呢?而學習中文的外國學生,又有多少人需要讀(需要用繁體字的)文言文?

下圖:信世昌等(2005)於2000年和2005年對台灣華語教師的問卷調查:華語教師對自己的工作感到光榮華語教師對自己的工作感到光榮
在我們決定要把什麼東西教給學生之前,是否應該先考慮什麼樣的內容才是他們想學的呢?

===============================
引用文獻
  • 信世昌、王如音、李佳倩、林容年、吳馥如、陳韻竹(2005)。台灣各華語中心教學環境及教師滿意度:五年來變化發展的問卷分析。2005台灣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灣:中壢。
===============================
註1:台灣高校畢業生人數的資料來自教育部統計處,包含大學部、碩士班、博士班。大陸的資料我在中國教育部找不到,只好引用網頁上的估計值。雖然不同網頁的數值有些出入,不過畫在趨勢圖上並沒有什麼影響。

===============================
延伸閱讀

2006-08-07

[Book] QBQ!問題背後的問題

中文書名:QBQ!問題背後的問題
原文書名:QBQ! 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
作者:John G. Miller
翻譯:陳正芬
出版年:2001/2004
出版社:台北:遠流

【心得】
QBQ是一本薄薄的小書,講的是企業文化中的「個人擔當」。 這些問題在日常生活中層出不窮:「你什麼時候才能學會教訓?」「他們為什麼沒有妥善溝通?」「為什麼不能再給我多一點時間?」「這件事為什麼要我做?又不是我該負責的!」

作者指出,上述這些問題都屬於交相指責,不但於事無補,且形成不良的企業文化。我們都知道無法改變環境,但會因此而改變自己的有幾個人呢?而QBQ的精髓就是:「藉由提出正向的問題,當下做出更好的抉擇。」(p. 42)

QBQ說穿了並不難,這種方法很類似於語言教學中的「定式」(p. 49):
  • 以 What 或 How 來提問,而不是以Why、When、Who開頭
  • 包含「我」在內,而不是他們、我們、你、你們
  • 把焦點放在行動上
讓我們來回想一下華語文教學的障礙:
  • 為什麼學生總是不做作業?
  • 學生要要到什麼時候才能記得住聲調?
  • 學生為什麼認為打工賺錢比學語言重要?
現在,讓我們練習一下QBQ:
  • 我是不是先瞭解學生在做作業時有什麼困難?
  • 我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學生記憶聲調?
  • 我是不是可以調整進度?或是向學生說明學習語言的優點∕缺點?
比較這兩種提問的方式,可以發現前者像是康普練(complain),而後者則是想方設法解決問題。何者對事情較有幫助?自是不言而喻。
QBQ作為一本暢銷書,也讓我注意到一點:暢銷排行榜上的書籍,都包含大量的故事。我指的並不是虛構的故事,而是能引人入勝的情節。像是《世界是平的》、《引爆趨勢》、《群眾的智慧》等,連企管書《藍海策略》都不例外。因為故事能吸引人,所講的內容才有人注意、道理也才能說服別人。看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都不如「說之以故事」。這也難怪梁啟超會極力推崇小說,甚至認為它可以教化風俗、經世濟民了。(梁氏曾言:「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而諸文之中能極其妙而神其技者,莫小說若」)

2006-07-20

[Miscellaneous] 出租司機給我上的MBA課

劉潤是微軟中國公司全球技術支持部部門經理,他在博客上發表了一篇〈出租司機給我上的MBA課 〉,我讀了很有感觸。我把這一篇文章轉給大陸的朋友樹子,他笑說早在這篇文章發佈的第二天就讀過了,其流傳的速度可見一斑。文中提到的司機工作時的樂觀態度、及細密的科學方法,其實在商管的書裡都曾強調。以時間來計算成本、「態度決定一切」這些話,更是企管人成天掛在嘴邊的名言。管理的書籍我也K了一些,但我知道別人的理論與自己的行動完全是兩碼子事,這位司機能夠成功做到,不由得讓人驚豔。劉潤說這是一門MBA課,當之無愧。

因為這篇文章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後來這名的哥(計程車司機)被找了出來,並且接受媒體的採訪、受邀到各企業去演講。不過,與此同時也有不少批評聲浪,有人覺得臧勤(就是這名司機)不該挑選客人拒載,有人覺得劉潤是在為自己的博客打廣告,有人覺得計程車司機每個月賺8000塊錢根本就是天方夜譚。甚至將計程車費調漲不成功、夫妻失和等都怪罪到他身上。 (謎之聲1:你們這些司機一個月能掙八千塊錢,還漲什麼價? 謎之聲2:你看這人開出租一個月能掙八千,為什麼你一樣開出租,一個月只能掙3000?死鬼,是不是你在外面養女人?) 上面這些紅眼症的人我不想多做批評。誠如臧勤自己所言,他把自己成功之道與大家分享,但別人卻非但不領情、還回過頭來罵他。他說:「真是想不到。」

這篇文章後來還在台灣出書:《計程車司機的11堂MBA課》。到書店去翻了一下內容,只有第一篇是關於這個故事的,而且書中也沒提到原文的出處、作者。我嘆了一口氣,原先以為大陸地區的盜版、剽竊風氣盛行,沒想到台灣也不落人後。 台灣的國民平均所得想要突破兩萬美元的關卡,尊重智慧財產權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吧!

==============
延伸閱讀

2006-04-12

[Book] 誰沒部落格

書名:誰沒部落格! (Blog Story)
作者:Cyril Fievet & Emily Turrettini
出版年:2004/2006
出版社:台北:商周

【心得】
書中除了簡述部落格的歷史,並列出了寫部落格的十大理由。1997年,John Barge第一次提出Web log這個名稱,但當時僅作為網頁形式的記錄檔(log);1999年,Peter Merholz首次將Web log讀成“we-blog”,後來進一步簡稱為“blog”,而撰寫blog的人,便稱為blogger(部落客)。 關於部落格發展的歷史,Wikipedia有詳細的說明,而台灣部落格的發展史,在Jedi's blog也曾詳述,故於此處不贅。
部落格的興起
部落格發展的速度到底有多快?根據部落格搜尋引擎Technorati的報告,部落格在過去三年的時間呈幾何式成長,大約每五個半月就會增加一倍:

到底現在網路上有多少個部落格?Technorati目前可以搜索的部落格約有3300萬,而與三年前相比,部落格增加了60倍。
部落格的寫作動機
到底部落格有什麼魅力,使得大家競相投入?有人以Maslow的「自我實現需求」,來解釋部落格這種現象:
需求層次理論
如果以部落格來看,除了生理需求無法由此獲得以外,其餘皆可從網際網路(部落格)中得到。例如,部落格允許匿名,滿足安全需求;部落格提供RSS和迴響(comment),滿足社交需求;如果部落格的文章被人轉載或引用、或是別人認同自己的想法,滿足尊重的需求;而部落格作為一種出版工具(publishing tool),人們為了自己的想法而花時間撰寫自己想寫的文章,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本書也說:「部落格最單純的慾望,也許就是在他人面前展現自我的存在。」(p. 66)

部落格的缺點
當然,部落格並非百益而無一害。這種不受管制的出版媒介,更需要使用者的自律。例如,微軟的員工因為在部落格上張貼Mac電腦在公司卸貨的照片,因而被解職;Ellen Simonetti原是Delta Air Lines空姐,但因為在部落格上張貼穿制服的性感照而被遣散;家庭主婦在部落格上透露太多個人隱私,因為行程太過透明,最後不得不刪除部分文章。2005年的選舉,「瑋哥的部落格」就引起很大的爭議。雖然部落格的風潮無法抵擋,但這種新興的媒體似乎來得太快,快得我們來不及制訂界線,以及思考我們自己的定位。
華語教師的部落格
華語教學分享館目前大約串聯了六十五個華語教師的部落格,從文章的內容和分享館的訪客地圖來看,這些老師分佈在世界各地:台灣、香港、日本、美國、德國、希臘、布吉那法索等,因為有分享館,讓這些老師有更多互動。信世昌(1995)曾言華語教學相關的訊息流通不易。我想透過分享館的方式當可改善此一困境。
但我比較好奇的是:華語教師撰寫部落格的動機為何?以及他們都寫些什麼?目前看來,記錄生活點滴還是佔大宗,又或者記錄與學生的互動(談話、考試、成績、作文、課堂互動等);其次大概是討論食物(食譜、餐廳等);然後是跟教學相關的文章。此外,還有一些轉貼的文章(這是我的個人觀察,並沒有進行統計)。
以前我曾汲汲營營,想讓分享館變得更具影響力(powerful),因此建議館主Fish可以讓分享館的目標更為明確,並且鼓勵華語老師在部落格上撰寫教學相關的資訊,而我們可以進一步從中「粹取」出有價值的資訊,作為典藏(archive),將來或許可以成為華語教學的「知識庫」。
但某天我買早餐回家的路上,突然覺得:其實讓分享館維持現狀也不錯。部落格的寫作本來就很自由。《誰沒部落格》說:「沒有任何人真正的去鼓吹網友架設部落格…部落格的現象始終來自於使用者本身的意願。」(p. 93) 既然個人的部落格是為自己而寫,也就不需要刻意經營些什麼。如果想讓華語教學分享館長久地維持下去,穩健的作法反而能有更紮實的基礎。再者,華語教學的生活也並不限於教學本身,教師們也關心電影、美食、新聞等等,這些都是生活的一部份。本來是為興趣而服務的寫作,不一定非要變成為工作服務不可。
部落格可能的應用
部落格作為一種線上寫作的工具,因此本身就可以拿來輔助華語文寫作教學。例如新加坡的老師就把部落格拿來當成中文學習的e-portfolio(Tan, Teo, Aw, & Lim, 2005)。
如果老師願意,使用開源碼的Linux + Apache + MySQL + php來架設平台,加上有MovableTypeWordPress等系統,就可以免費擁有自己的部落格平台。如果不願意自己架,那麼也可以選用網路上BSP(Blog Service Provider)的服務,一樣免費,例如Johnson(2004)就建議可以用Blogger來進行語言教學。同時,還可以仿照華語教學分享館的形式,串聯不同的部落格,讓學習者在網路上的互動更為活絡。
但我還有另外一個想法,是把部落格拿來當成教師日誌的寫作工具。Bailey(1990)和Moeller(1996)提到教師日誌在反思教學、以及培訓教師中的應用。Bailey建議老師可以記錄教學時的想法、與學生的互動等,並可進一步進行自我反思與分析。Bailey建議的流程如下:

這樣的教師日誌,同時也是教師成長歷程的見證。不過,原先在研究團體裡公開的私密日記,形式畢竟和公諸於眾、人人皆可閱讀的部落格大不相同。因此如何進行,還得再行斟酌。
=====================
延伸閱讀
=====================
參考書目
  • Bailey, K. M. (1990). The use of diary studies in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In J. C. Richards & D. Nunan (Eds.),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pp. 215-226). Cambridge: Cambridge language teaching library.
  • Johnson, A. (2004). Creating a writing course utilizing class and student blogs. Internet TESL Journal, 10. Retrieved March 11, 2006, from http://iteslj.org/Techniques/Johnson-Blogs/.
  • Moeller, A. J. (1996). Journaling: A path to reflective teacher development. In Z. Moore (Ed.),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Multiple perspectives (pp. 59-73). Lanham, Marylan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 Sifry, D. (2005, August 02). State of the Blogosphere, August 2005, Part 1: Blog Growth. Technorati Weblog. Retrieved March 20, 2006 from http://www.technorati.com/weblog/2005/08/34.html.
  • Tan, Y. H., Teo, E. H., Aw, W. L., & Lim, W. Y. (2005). Portfolio building in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using blog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BlogTalk Downunder, Sydney. Retrieved from http://www.moe.gov.sg/edumall/rd/publications/blogtalk.pdf.
  • 信世昌(1995)。華語文教學的科「技」整合。華文世界,78期,頁1-8。

2006-03-12

[Book] 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

書名: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
作者:畢恆達
出版年:2005
出版社:學富文化事業

【心得】
讀完這一本專為水深火熱的研究生所寫的論文指導,心中有點小小失落。因為,這一本書並沒有幫助我擺脫目前論文寫作的困境。也許,我不該把它當成萬靈丹吧~畢竟,該書只是呈現作者認為多數論文的缺點,並試圖為此找到一些解決的方案,而不是要解決論文相關的所有問題。 前幾天大學同學Veryfar來訪,我聊到目前論文的困境。他說:「你可是要究天人之際,窮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我答:「吾等豈敢自比太史公?」 他也是過來人,要我趕快把手邊的論文完成。

讀了石之瑜(2001)的文章有點感慨,他所描述的是指導老師的困境。有些論文的內容明明不行,但口試委員也只能在論文答辯時狠批一頓 ,然後責成指導教授把關,要研究生回去再修改成「不那麼難看」的版本。真的狠下心讓研究生口試不過的情形,畢竟是少之又少。問題來了,要是研究生做出水準不高的論文,到底是誰的責任?研究生因為是作者,所以需要承擔大部分的責任,但指導老師呢?我想至少也該負一部份的責任。另外,能夠追隨「名師」是很多研究生的心願,但正如Nancy Rothwell所說,「大腕兒」通常比別的老師更忙、也就更沒有時間指導學生。如此說來,研究生到底是蒙其利?還是受其害?

中國人講究尊師重道,「師」可與天地君親並列。而研究所師生之間的微妙關係,我想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

===================================
書目格式

如書中所言,到現在還沒有看到不出錯的書目格式,隨便在一本論文的書目裡找出上百處錯誤也不足為奇(代序, p. 11)。一年級時,Biq老師曾告訴我,書目可以參照《語言暨語言學》這本刊物的格式。但這並不能解決我的疑惑。比如:翻譯的書怎麼標示?如果翻譯年和原出版年不同呢?網路資料如何引用?博碩士論文需要寫系所嗎?還是只要寫學校?諸如此類的問題,始終沒有答案。

有一度我曾想用MLA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的格式,不過MLA的格式將年代放在最後,引用時不寫年代,兩篇文章重複則以"--"代替。這些都和語言學的慣例不同,讀起來很不習慣。如下所示:
(Chao "Tone and Intonation in Chinese"; Chao Mandarin Primer; C. M. Chen; M. Y. Chen; 王韞佳; 北京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
  • Chao, Yuen Ren. Mandarin Primer.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48.
  • ---. "Tone and Intonation in Chinese."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4 (1933): 121.
  • Chen, Chun Mei. "Perception of Tone Variation - Evidence from the Varieties of Taiwan Mandarin." Speech Prosody 2004. Nara, Japan, 2004. 693-96.
  • Chen, Marilyn Y. "Acoustic Analysis of Simple Vowels Preceding a Nasal in Standard Chinese." Journal of Phonetics 28.1 (2000): 43-67.
  • 王韞佳. "日本學習者感知和產生普通話鼻音韻母的實驗研究." 世界漢語教學.60 (2002): 47-60.
  • 北京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 普通話水平測試指南. 北京: 北京, 2001.
因此,我後來改用APA (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格式(陳玉玲和王明傑譯,2004),似乎比較接近一點,雖然APA格式的作者名字縮寫曾帶來一些困擾(無法知道不熟悉的作者的全名),但還算可以接受。看起來像這樣:

(Chao, 1933, 1948; C. M. Chen, 2004; M. Y. Chen, 2000; 王韞佳, 2002; 北京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 2001)
  • Chao, Y. R. (1933). Tone and intonation in Chinese.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4), 121.
  • Chao, Y. R. (1948). Mandarin primer.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Chen, C. M. (2004). Perception of tone variation - Evidence from the varieties of Taiwan Mandari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peech Prosody 2004, Nara, Japan.
  • Chen, M. Y. (2000). Acoustic Analysis of Simple Vowels Preceding a Nasal in Standard Chinese. Journal of Phonetics, 28(1), 43-67.
  • 王韞佳. (2002). 日本學習者感知和產生普通話鼻音韻母的實驗研究. 世界漢語教學(60), 47-60.
  • 北京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 (2001). 普通話水平測試指南. 北京: 北京.
值得注意的是,上面用的全是英文格式,用在中文上可說是生搬硬套。英文的APA有既定的格式可以遵循,但中文的APA卻是向來沒有定式。大概只能夠遵循國內學者的「慣例」。後來總算找到一本專講中文APA格式的書(潘慧玲,2004),然而,我認為問題還是不少。


A. 華文人名英譯
是不是參考了400頁厚的APA格式手冊,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了?那可不一定。APA是為了英文而設計的,沒有兼顧中文的需要。光是華人作者的英文姓名,引用時都是大問題:

1. 英文名
王士元,他慣常用的英文名是William Shi-Yuan Wang,因此按照APA格式應該是Wang, W. S. Y.。又如鄭良偉慣用的是Robert L. W. Cheng,因此APA格式應該是Cheng, R. L. W.。但是,把作者的中英文姓名混在一起寫是很奇怪的,不明究裡的人還以為作者的姓名是四個字,但事實卻是中文名三個字、英文名一個字。

2. 姓名不一
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用姓名不一致,有時是Xiaonan Susan Shen(沈曉楠),有時是Xiaonan Shen,到底該寫哪一個?還有冠夫姓的作者,《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曾收錄了「張周慧強」和「周慧強」的文章,我猜是同一個人。文獻應該怎麼引?

3. 名字連寫
再者,有些作者習慣將中文名連在一起,比如 Li, Aijun ,引用時應該寫 Li, A. J. 還是 Li, A. ?如果按一字一音節,應該寫成 Li, A. J. ,表示有兩個中文字;但如果按照西文人名的寫法,先是 first name,將 last name 縮寫,那應該是 Li, A.。寫成哪種好?要是寫 Li, A. J. ,不就代表 "A." 是 middle name?但要是寫成 Li, A. ,華人姓名那麼多,恐怕更容易混淆。此外,有些作者在名字中間加入分隔,以示音節有別,像Tseng, Chiu-yu,那應該寫Tseng, C.-Y.?Tseng, C.-y.?還是去掉分隔Tseng, C. Y.?

4. 拼音系統
大陸的作者都用漢語拼音,比較一致。但台灣作者的英文拼音,那可是難倒一堆人。全部改成漢語拼音(將 Teng, Shou-hsin 寫成Deng, Shou-xin?),恐怕被引用者不樂意。用 Wade-Giles? Yale?注音符號第二式?還是國語羅馬字(Gwoyeu Romatzyh)?好像各人有不同的習慣。用不同的系統,有時還會引發誤會。比如: Tseng, C. Y.Tseng, C. C. 兩人英文姓氏相同,但一人姓「鄭」、一人姓「曾」。這下讓本來簡單的引文問題,變成拼音之爭了。 此外,還有人以方言來拼音,台語的如「洪惟仁」是 Ang, Uijin;「蔣維文」是Chiung, Wi Vun Taiffalo;粵語的如「李蕙心」是Lee, Wai-Sum、「吳民華」寫成Ng, Man-Wah等。雖說「名」要「從主人」,但這麼多種變化,實在是讓人手足無措。


B.中英文差異
1. 標點
人名的問題解決了,還有中英文的差異。例如,英文格式都用半形標點 , . ( ) 等,但中文用的是全形,。(),所以應該用英文標點?

  • Chao, Y. R. (1933). Tone and intonation in Chinese.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4), 121.
  • 王韞佳. (2002). 日本學習者感知和產生普通話鼻音韻母的實驗研究. 世界漢語教學(60), 47-60.
還是用中文標點?
  • Chao, Y. R. (1933). Tone and intonation in Chinese.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4), 121.
  • 王韞佳,(2002)。日本學習者感知和產生普通話鼻音韻母的實驗研究。世界漢語教學60期,頁47-60。
用英文標點的好處是中英文一致,但英文標點放在中文字之間有點奇怪。用中文標點的好處是中文本身一致,但整篇書目就會有兩種不同的標點,而全形標點和半形數字放在一起,還是很怪。再者,要是華人和非華人共同發表,那應該是用半形標點還是全形標點?

  • 王楚蓁, & Gonzalez, S. S. (2005).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VoIP as a feedback mechanism for Chinese language e-learning teacher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5 華語文教學研討會, 中壢.
這裡的研討會名稱和地名也是難題。這個研討會基本上以中文舉行,好像沒有研討會的英文名稱。作者是以英文撰寫、但以中文上台報告。我以內容為準,所以採用英文的寫法。但是「中壢」的英文應該是什麼?桃園採用的是通用拼音,所以應該寫成"Jhongli"?又一次的拼音之爭!


C. 翻譯文獻
中文和英文的APA差異最大的,恐怕是翻譯文獻的引註。英文的格式如下:
  • Piaget, J., & Inhelder, B. (1951). La genèse de l'idée hasard chez l'enfant [The origin of the idea of chance in the child].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 Laplace, P.-S. (1951). A philisophical essay on probabilities (F. W. Truscott & F. L. Emory, Trans.). New York: Dover.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814)
由上面可以看出,其排序依照:作者--年代--文件名--譯者--資料描述--出版地,和其他種類的文件差不多。但是中文的順序就很奇怪:
  • 徐林宗(譯)(1971)。R. Ulich 著。西洋三千年教育文獻精華 (Three thousand year of educational wisdom)。台北市:幼獅文化。
行文的引用時,英文是(Laplace, 1814/1951),而中文因為把譯者放在最前面,所以就得寫成(徐林宗譯,1971)

奇怪之一:譯者竟然比作者重要?誰會記得幫Chao Yuen-Ren、Jerry Norman翻譯的人是誰?這是我無法理解的。奇怪之二:中文的APA裡,只有翻譯作品的順序是這樣寫,與其他種類的文件完全不同,無原則可循。奇怪之三:在英文APA中,圓括號 ( ) 用來註解年代、編輯∕翻譯、版次、頁數等訊息,而方括號 [ ] 是用來註解文件類型(如:[Eletronic version])、和翻譯名稱;但中文的APA完全沒有這種區分,全部以全形的圓括號代替。想來是因為中文標點裡只有一種括號所致。制訂APA中文格式的人大概也認為,這樣比較不容易搞錯吧?不過,要是這種括弧用多了,還挺佔空間的。(中文APA裡,用了兩種括號,除了全形圓括號( ),還有【 】,不過用得很少。)



D. 日期
電子形式的資料需要註明檢索日期,中英文的格式差不多。但有時候我根本就忘記標示何時檢索的。現在網際網路這麼發達,網路已經是所有研究者蒐集資料的重要手段。我常常先下載了PDF檔,卻在日後需要引用時才撰寫文獻書目,當年的檢索日期早已湮沒不可考了,無奈之下,我只好寫引用當天的日期。
另外,英文APA格式對於出版日期需要註明到多詳細?好像也沒有很明確的規範。有的例子只寫年;有些寫年、月;有些則寫年、月、日。單憑「可獨特辨認」和「利於圖書館檢索」這兩項原則,似乎還是難以判斷,看來需要再研究一下了。

===================================
話說回來,為什麼非得要這麼注意引用文獻的格式?畢恆達提到(p. 34):像 SCISSCIA&HCI 等引用文獻資料庫,不但可以往前查,還可以往後查。前者如我想知道某人的文章引用了哪些過去文獻;後者則是這篇文獻出版後,有哪些人引用。「往後查」的功能,往往可以看出這篇文獻的重要性。但如果參考書目格式不統一,那就無法以資料庫的方式來做交叉查詢。 這也是為什麼人文科學的資料庫還沒有辦法像 SSCI 那樣、很方便地查出這篇文獻後來被誰引用過。看來,我們還有很漫長的一條路要走。


===================================
延伸閱讀
==========================
引用文獻
  • 石之瑜(2001)。博、碩士論文指導的困境。載於石之瑜(主編)政治學的知識脈絡(頁 279-296)。台北:五南。
  •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學富。
  • 陳玉玲和王明傑(譯)(2004)。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著。美國心理協會出版手冊(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第五版)。 台北:雙葉書廊。
  • 潘慧玲(2004)。教育論文格式。台北:雙葉書廊。

2006-02-26

[CALL] 網路教學手冊

Web Teaching Guide書名:網路教學手冊 (Web Teaching Guide :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Creating Course Web Sites)
作者:Sarah Horton
翻譯:李世忠
出版年:2002
出版社:台北:五南

【心得】
該書雖從教師的角度出發,詳述了架設教學網站所需考慮的種種因素:伺服器、經費、技術支援等外部因素;以及網站架構的版面設計、多媒體規格等。

比起純粹探討網頁技術的書,本書提供給教師更為可行的解決方案。例如,書中有一部份討論了聲音檔的格式、大小、以及可行之道。教師可以選擇WAV∕MP3∕RM∕WMV等格式的其中一種,然後再尋求技術上的支援。此外,像是網站的圖片檔應該多大?解析度如何?採用何種格式的圖片(JPG∕GIF∕PNG)?書中也曾論及。可說是一本架設教學網站的教戰手冊。

===============
延伸閱讀

2006-02-07

[Book] 世界是平的

世界是平的書名:世界是平的 - 把握這個趨勢,在 21世紀才有競爭力 (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
作者:Thomas L. Friedman
出版年:2005
出版社:雅言文化




【心得】
如果說,我讀《兩岸人才大車拼》的感覺是惶恐;那我讀《世界是平的》的感覺就是戰慄。對,你沒讀錯,就是「戰慄」。Friedman在本書中所描述的全球化現象,如流程切割、跨國合作等,很多早已為人所熟知。但是,他提出「世界是平的」這個整體的概念,勢必將引發更多關於全球化的思考與討論。

全球化3.0
全球化
年代
世界地圖
推動力
技術
1.0
1492-1800
變成中尺寸
國家
武力、馬力、風力...
2.0
1800-2000
變成小尺寸
企業
蒸汽引擎、鐵路...;
電報、電話、PC、衛星...
3.0
2000-
變成微小
個人
各式各樣的電腦軟體、全球光纖網路...


世界是平的

Friedman小時候,他爸媽常對他說:「兒子啊,乖乖把飯吃完,因為中國和印度的小孩沒飯吃(starving)。」現在Friedman則告訴他的小孩:「女兒啊,乖乖把書唸完,因為中國跟印度的小孩正在等著搶你的飯碗(starving for your job)。」(p. 209)
2004年我到北京參訪人民大學、北京語言大學,看到這麼多同樣是致力於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者∕研究者,我深深受到感動,覺得「吾道不孤」。在這麼多人的努力之下,相信這個逐漸獨立的學科能更繁榮、更進步。

但讀完《世界是平的》,我開始戰慄:如果北語的本科畢業生、碩士研究生擔任對外漢語教師的鐘點費是NT. 120~200元∕小時,那台灣的華語老師何以能夠拿400~500?僅僅只是因為我們身處消費較高的地區? 如果今天不是因為兩岸政治對立而讓人才無法流通,那各教學單位會不會尋求更便宜的師資、更優質的人力? 如果大家同樣是中文的母語者、同樣接受華語教學的專業訓練,我們培養出來的華語教師,優勢究竟在哪裡?

對於這樣的變革,身為華語老師的我們準備好面對即將到來的衝擊了嗎?首先的挑戰是教師人數。信世昌等(2005)估計目前全台的華語教師人數約700~800左右。大陸有多少呢?我手邊沒有確切的數據。但從學生人數或可略窺一二:2004年台灣的外籍學生人數約7,000,而中國大陸則是110,000。按照1:10的比例推估,大陸的對外漢語教師人數約11,000人,假設大陸對外漢語課堂的師生比稍高(每班學生較多),對岸的教師隊伍怎麼算也超過台灣的10倍。再者,信世昌等(2005)估計台灣近年各語言中心師資班、學分班所培訓的華語教師人數,總數應當超過2,000人。如此說來,光是兩岸的華語文∕對外漢語教師,我猜總數會超過13,000人。據說全球正在學習中文的人數有3000萬,據此估計,全球教中文的老師至少有200萬以上吧?面對這樣的競爭,我們應該怎樣證明自己比其他競爭者更優秀、以謀求更好的工作?

其次是教師的專業訓練。華語教師的教育程度正在快速提高,碩士以上約佔1/3,絕大多數至少有大學學歷(信世昌 et al., 2005)。但專業訓練呢?施玉惠(1996)曾指出:「大部分教師僅參加過短期的師資訓練課程,大多數的教學方法是從經驗揣摩而來的。」 但近10年的師資培訓已較為改善。台灣目前28個華語教學中心:20個附屬於大學、8個是獨立的法人社團,其中已有20個單位舉辦師資培訓、研習、養成等課程。如師大國語中心從2000年起辦理師訓班,已培養400位華語教師(高敏馨, 2005)。雖然師訓班這麼多,但大多是為缺少教學經驗的人所設計,而現職的華語教師則少有人再參加師訓班,多數是靠自我進修。師訓班中,僅有8%的學員有華語教學經驗(N=205)(高敏馨, 2005)。「職前訓練多、在職訓練少」,是目前台灣華語師資培訓的現況。也難怪不少華語教師認為教學上無法突破瓶頸(32%)、以及缺乏吸取新知與進修機會(23%)了(信世昌 et al., 2005)。培訓出來的這麼多華語老師到哪裡去了呢?據我所知,開設師訓班的華語教學中心會從學員當中甄選新老師,教職開缺也優先讓這些學員知道(不過師大國語中心培養的400名教師中,僅有1位進入該中心任教)。並不是說接受統一的師資培訓有什麼不好,一致的教學理念有助於教師之間的溝通與合作。但如此一來也造成人才無法水平流動,不免有任人唯親之嫌。


外包(outsourcing)
翻閱這本書的前幾頁,我就想:「學術」這件事情,有無外包的可能?例如書中提到的「遠距助理」。「印度矽谷」所在地的Bangalore就有公司提供這樣的服務,可以在美國經理人的睡覺時間幫忙處理簡報,第二天一早就會準時送到他們辦公桌上(p. 32-33)。而學術外包呢?當然也有。美國耶魯大學與中國復旦大學合作生物醫學的研究。復旦進行基礎的資料蒐集與統整;耶魯進行較高層次的分析與研究。因為在耶魯聘請30人團隊的經費,在復旦可以聘150人。那雙方各有什麼好處呢?耶魯獲得大量人力的支援,而復旦則是有參與頂尖研究的機會(p. 211)。

還有一個例子是美國的哈佛深紅報(The Harvard Crimson),因為想要將過去20年的資料數位化,於是在柬埔寨雇用了兩位打字員。他們不需要讀懂內容,只需精通英打,兩人打完的資料再進行交叉比對,以減少錯誤(p. 314-315)。這讓我想到:華語文教學界一直都缺少人人皆可使用的「中介語料庫」或「病句語料庫」,我們是否也可以比照這個辦法,切割流程,將打字工作外包給大陸呢?如果找中文系的畢業生,繁簡對照不是太大的問題。假設大陸打字是每千字24元,則100萬字大概需要48,000元;如果在台灣,相同工作量則是140,000元(兩人交叉比對)。

語言教學是不是一定無法外包呢?那可不一定。EnglishTown 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可能:24小時的線上學習網站。線上教師來自150個國家,而全球學生總數則有300萬。因為有了網路,學習者隨時可以接觸到大量的真實材料(authentic material),更別說線上有許多免費的學習資源。除了自學式的網站外,也可以透過CMC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的方式與老師互動。王楚蓁 & Gonzalez(2005)就提到將VoIP[註1]應用於華語教學的可能性。日本早稻田大學與台灣師大華研所合作的遠距視訊教學也行之有年,同時早稻田還開發了web-based作文批改系統,讓跨國合作成為家常便飯。

而諸如PIB(普北班)、ACC(美國各大學聯合漢語中心)、HBA(哈佛北京書院)、Duke & WashingtonColumbiaTLI(中華語文研習所)等在大陸的語言項目,都可以算是岸外生產(off-shoring)的例子。除了沈浸式(immersion)教學,當然也節省了教師工資。要是將來學中文的市場夠大,應該也能發展出像EnglishTown(叫ChineseTown?)的線上教學網站、或是像巨匠的混合式教學 + 學習服務點吧?因為在全球化3.0的世界裡,國界已被推倒、世界已被抹平,而距離,已經不再是障礙。

當然作者也提到有些工作是無法外包的(p. 212):

  • 太特殊:工作性質太特殊,以致於無法外包。如Bill Gates, Machael Jordan;
  • 太專業:專業到無法外包,如律師、RD工程師;
  • 太懂得深耕:在固定的地方工作,如美髮師、廚師、醫生、護士等;
  • 太會調適:能永續學習、不斷創新,有很強的適應力。
    換言之,想要保住工作不被外包,必須往更高層次發展,證明自己的能力無人可以取代(nonfungible)。Gerstner在1993年接掌IBM、進行組織改造時,就將「終身雇用」的概念,轉換為「終身受顧力」。換言之,不再是IBM保證雇用你,而是自己得向IBM保證有持續受顧的能力(p. 248)。達爾文的天擇論「適者生存」,就是最好的註腳吧!


    批評與反思
    當然有人批評這本書的內容太過樂觀,忽略了全球化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貧窮、剝削勞工、失業...等等,同時也不夠注意反全球化的聲音。但正如Rik Kirkland在財星雜誌所言,Friedman的最大貢獻在於他見樹又見林,讓全球化的大藍圖更為鮮明。而我自己也認為,此書的重點在於指出了全球化的全貌,而不僅是單一的、片斷的現象。此外,他也沒有迴避可能帶來的失業、社會保險、文化衝突、恐怖主義等問題,他在第8章提出他的失業救濟的改革方案、第11章提到伊斯蘭文化的挫折感、第13章提到培養正面的想像力以改變恐怖主義。同時第12章提出戴爾衝突防制理論(The Dell Theory of Conflict Prevention),以台灣作為實證的對象,認為如果中共輕言挑起戰爭,則將蒙受脫離全球供應鍊的苦果。當然這並不能預言戰爭必定不會開打,而是在打仗之前必須先將可能的損失考慮清楚。兵戰凶危,當然也就會更加謹慎。

    我認為,要一位新聞記者提供一帖治國的良方,實在遠超出其能力範圍所及,他們的職責在於報導事實的真相,而非主導國家政策的決定。但是只要大眾開始關心這個議題,政府必然也得面對、並進而擬定相關的方案來因應。
    Friedman或許是對全球化持較為樂觀的態度,但是正如他在書中所引的一個非洲諺語,說明不能在全球化的競爭中落後(p. 103):

    每天早晨在非洲,都有一隻羚羊醒來
    知道一定要跑得比最快的獅子還要快,不然就會被吃掉
    每天早晨都有一頭獅子醒來
    知道一定要撲上最慢的一隻羚羊,不然就會餓死
    不論你是獅子還是羚羊
    當太陽升起,你最好快跑

    如果說,科普是將科學知識推廣給一般大眾,那麼,這本就是將「全球化」的概念推廣給大眾的書。

    ===========================
    後記
    ps. 最後,要小小吐槽一下。作為一本暢銷書,中譯本裡面的錯字實在太多了點。400頁的書中,我就找出了20左右的錯字,實在誇張。
    ps. 另外,p. 217和 p. 236都提到美國大學在科技領域方面的研究,創造了4,000家公司、110萬個工作機會、2,320億美元的營業額。但 p. 217說這是Bank Boston對MIT的研究;而 p. 236卻說是「美國創新的未來」任務小組對於一流大學的研究報告。我猜想可能是作者在整理大量資料的時候,不小心把來源給弄錯了。不過本書的引述的資料皆未註明出處,故無從查考。

    ===========================
    附註
    • 註1:VoIP(Voice over IP),即網路電話。透過網路即可和別人通話。Skype就是其中之一。有些即時通訊軟體也附有這個功能,如Yahoo Messenger、MSN Messenger、騰訊QQ 等。VoIP不一定需要電腦,也可以使用VoIP電話。部分國家甚至允許VoIP電話和一般電話交談,如台灣的SkypeOut。
    ===========================
    延伸閱讀



  • MIT Open Courseware: The World is Flat (作者於MIT演講的錄影)



  • Wikipedia: The World Is Flat



  • 博客來書籍館:戴爾衝突防制理論 (該書第十二章)



  • 新浪雜誌:抹平世界的十大推土機(該書第二章)



  • 快樂時光:世界是平的讀書報告



    • ===========================
      引用文獻
      • 王楚蓁, & Gonzalez, S. S. (2005).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VoIP as a feedback mechanism for Chinese language e-learning teacher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5台灣華語文教學研討會, 台灣中壢.
      • 信世昌, 王如音, 李佳倩, 林容年, 吳馥如, & 陳韻竹. (2005). 台灣各華語中心教學環境及教師滿意度:五年來變化發展的問卷分析.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5台灣華語文教學研討會, 台灣中壢.
      • 施玉惠. (1996). 社會語言學和溝通式的華語教材設計. Paper presented at the 第一屆紐西蘭華語文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紐西蘭.
      • 高敏馨. (2005). 國內對外華語教學現況與華語文師資培訓及其展望. 碩士論文. 台灣師範大學, 台北.

      2006-02-06

      [Book] 引爆趨勢

      書名:引爆趨勢:舉手之勞成大事 (The Tipping Point :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 )
      作者:Malcolm Gladwell
      翻譯:齊思賢
      出版年:2000
      出版社:時報

      【心得】
      為什麼1998年的葡式蛋撻在大台北每個月業績可以高達五千萬元?為什麼麥當勞推出的Hello Kitty娃娃全台可以賣出1000多萬隻,而7-11的Hello Kitty磁鐵全台可以送出一億個?為什麼台北的每一家Mr. Donut每月可以賣出一萬個甜甜圈(日本只有兩千)?為什麼 iPod的2005年全球銷售量暴增到30萬台?這些當然都是「流行」,但它們有什麼特性嗎?我們是否可以預測某些東西會不會流行?

      作者從流行病學(epidemiology)的角度,說明會流行的事物,具有下面三個特性:
      1.具有傳染性;
      2.小動作也會發生大轉變;
      3.轉變並非逐步形成,而是在很短的時間內物換星移。

      作者舉的例子是Hush Puppies。原本生產這種老土鞋子的Wolverine公司,正考慮要逐步停產,因為每年僅能賣出三萬雙。但是到了1995年,一位紐約的造型師告訴他們,在紐約的東村和蘇活區有一些年輕人愛穿Hush Puppies。後來則是服裝設計師也將之搬到伸展台上。因此95年銷售量暴增到43萬雙,96年則達到四倍,最後則引爆流行:美國年輕男子幾乎每人一雙。

      由流行的趨勢看來,影響事物是否能夠流行的主要因素有三:
      1.少數原則:少數人可以影響大多數人;
      2.定著因素:只要改變呈現的順序,也有可能改變結果;
      3.環境影響:人對於外在環境超乎想像的敏感。


      1.少數原則
      關鍵的少數人能夠影響大多數的人。 作者舉的例子是美國獨立戰爭的歷史:Revere夜奔(此處不贅,不過我認為這是一個經典的例子,因為有對照組)。

      在團體中亦然,儘管大家都是平等的個體,但總有少數幾個人的意見可以影響整個群體。我們所認識的朋友也是如此,B、C、D三個朋友可能都是透過A朋友介紹的。換言之,只要找到A,也就能找到B、C、D,因此我們的交際圈並非環形,而是金字塔型(p. 59)。作者當然也列出了這些少數人的特質:專家(Mavens)、連接者(Connectors)和推銷員(Salesmen)(此處亦不贅)。而我們身邊從不缺少這種類型的朋友存在。

      藍海策略》中列出的其中一個建議,就是利用關鍵的少數人造成企業的大改變。(顯然《藍海策略》的作者也讀過這本書 ^_^ 不知道Gladwell的這一本書,是否也算是少數影響多數的例子呢?)

      2.定著因素
      《芝麻街》(Sesame Street) 是史上最成功的兒童教育電視節目。他們在製作節目(課程)之初,找來實際的觀眾(小孩)進行測試。看看怎樣的安排能夠讓兒童目不轉睛、怎樣的安排則會讓兒童容易分心。實驗結果發現,有時僅調整呈現的方式,即可製作出成功的節目。一開始兒童心理學家堅稱應該讓真人和布偶分成兩個場景出現,避免讓兒童混淆真實與虛幻;但《芝麻街》發現其效果不如真人和布偶同台演出(p.118-119)。《芝麻街》之所以能成功,可歸功於注意到每個環節的呈現方式,以及製作時前測(pretest)的實證。

      在華語文教學的課室教學中,我們其實很少進行「實證研究」。比如像是「糾錯」,到底應該隨時糾正?還是等學生說完再總結?每一種說法似乎各有其道理。既然如此,何不進行實驗呢?找出究竟有多少種因素會影響糾錯的效果:國籍?年齡?學生性別?語言程度?教材?練習類型?目標語言?如此我們才能決定應該使用什麼樣的糾錯方式。再如編寫教材,劉珣等人編的《新實用漢語》是最近較受矚目的簡體教材,專為北美地區的中文學習者而編寫。如果真要問劉珣為什麼「把」字句放在第17課,恐怕他也只能告訴我們:「依照資深對外漢語教師的經驗,這樣教最有效。」如此一來,我們其實只找到了較佳方案(better solution),並未發現最佳方案(best solution)。華語文教學要向上提升,超越教師的個人經驗談是很重要的。

      3.環境影響
      Gladwell提到人對於外在的環境其實甚為敏感。如果身處於群體之中,大多數人會有向群體靠攏的傾向。我在〈blog vs. language learning〉中提到黃彥達的科技行銷模式,後來讀到這本書我才知道是來自於社會學。擴散模式(diffusion model)講的就是新觀念、新產品怎樣一傳十、十傳百,最後蔚為流行。

      我們都有的共同經驗是,在高速公路遇上塞車。如果開始有人走路肩,則會引發更多人跟隨,最後則將整條道路阻塞;但如果沒有人帶頭,大家就很安分守己,繼續枯等。另一個例子是iPod。Apple的iPod系列從問世以來,累計已經賣出了四千萬台,從銷售數量來看,2004年第四季可算是引爆點:

      iPod Sales Graph
      iPod Sales according to Apple (圖片來源:Wikipedia)
      而我們針對華語文教學「環境因素」的研究似乎也較為薄弱。例如梁新欣老師曾提到某一篇研究指出,在課堂中,老師與異性學生的互動會比較多,與同性學生會較少。換句話說,女老師容易將問題拋給男學生,而男老師則傾向問女學生更多問題。為了驗證這個觀點,我曾在觀摩某一堂課時,做了師生話輪(turn)互動的小小統計,發現果真如此。我敢說這位老師並非有意為之,但教師在潛意識中流露出來的行為,會不會影響課堂教學呢?我不是學生,所以無法得知他們內心的想法。但這些因素尚待我們去釐清。

      再以最近的中文熱報導來說,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華語文教學並非一朝一夕,而新聞媒體也不是不曾報導過這個行業。但就在最近,許多記者突然注意到華語文教學的存在,從而大肆報導相關消息:全球中文熱、師資認證、華語文能力測驗(CPT)等等。我猜來台學中文的外籍人士並沒有「暴增」,華語文教師的人數當然也沒有翻兩翻,那為什麼媒體會突然注意到中文熱呢?我對於傳播界並不瞭解。不過,要真有人去探究其背後的原因,想必會很有趣吧?
      ==============================
      延伸閱讀
      ==============================

      2006-01-20

      [Book] 藍海策略

      藍海策略書名:藍海策略 (Blue Ocean Strategy: How to Create Uncontested Market Space and Make Competition Irrelevant)
      作者:W. Chan Kim, Renée Mauborgne
      翻譯:黃秀媛
      出版年:2005
      出版社:天下文化

      【心得】
      這本是最近相當熱門的企管書。書中提到的主要觀念是,企業需要不斷開創創新的無人市場(藍海),而不僅僅在原有的圈子裡去和同業做慘烈廝殺(紅海)。兩位作者觀察、追蹤了150個企業案例,發現沒有能永遠優秀的產業,同時也沒有永遠優秀的企業。能夠勝出的企業,關鍵在於是否能夠提升核心價值,並同時削剪邊緣價值的成本,達成「價值創新」(value innovation)。

      作者主張,藍海策略有下面四個行動架構(p. 50-52):
      • 在自己的行業要成功考量的因素中,有哪些已不適用而應消除(Eliminate);
      • 有哪些因素應該減少(Reduce)到遠低於行業中的標準規定;
      • 有哪些因素應該提昇(Raise)到遠高於行業中的標準規定;
      • 有哪些因素應該在行業中被創造(Created)出來。

      價值創新

      《藍海策略》一直強調的觀念就是:產業沒有固定疆界。所有產業的市場,都有可能因為價值的創新而重新界定(reconstruct)。例如:1893年汽車剛推出時,是少數有錢人的奢侈玩意兒,每台汽車量身訂做,造價居高不下。到了1908年福特(Ford)推出單一款式、單一顏色的T型車,價錢只有他種汽車的1/3,因此大受一般民眾的歡迎,佔據了60%的市場。到了1924年,通用(General Motors)推出適合每一種財力和用途的汽車,有多種款式可供選擇,搶下了90%市場。但到了1970年的石油危機,美國人深感能源的重要,因而轉向購買省油耐用的日本車。原本的汽車大廠克萊斯勒(Chrysler)因此受創最重,一度瀕臨破產,但他們在此時推出廂形車,打破了汽車與卡車之間的界線,引發90年代的休旅車風潮(p. 282-290)。

      以上的每一家企業,都是在原有的市場之外,創造全新的藍海,因而能夠在市場中取得大幅度的領先。但作者同時也發現,沒有一家企業能永保優勢,總是會被更能創造全新市場的競爭者所超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價值創新」不等同於「科技創新」。全新的技術不一定就會帶來新的商機。例如Philips的CD-I互動光碟機,結合影視功能、音響系統、遊戲機和教學工具,但卻是一個失敗的產品,新的科技不一定帶來新的實用性(p. 177-178)。

      需求分析

      另外書中提到很有意思的是需求分析(need analysis)。作者提到:「顧客很難想像如何創造沒有競爭的市場空間...往往侷限於企業已經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特色。」(p. 48)同時還引述了1914年到1922年的電影院大亨Samuel Rothapfel的話:「提供大眾想要的東西,根本是大錯特錯。因為,大眾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應該是給他們更好的東西。」(p. 301-302)
      Brown(1995)的教學設計模式共分五個步驟:
      Brown's ID Procedure

      需求分析必然是教學設計的第一步。如果今天針對特定主題(例如:商業華語、中醫華語、密集班等)進行教學設計,一般會使用的需求分析方法不外乎是:檢視現有教材(過去的人做得怎樣怎樣不好)、發放問卷、訪談使用該教材的老師或學生(看看使用教材的人有哪些批評)等。匯整以上資料以後,應該可以找出學習者需求的共同點,並以此為出發點進行設計。我相信這樣可以找出較佳的(better)教學方法,但這樣就能夠找出最好的(best)教學策略、設計出最佳的教學方法嗎?我有點懷疑。這就好像我們詢問一個人: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是什麼?如果他沒有品嚐過魚翅等珍饈美饌,自然所提出的答案清單也就不會有這些東西。因此,設計者應該勇於嘗試,教學者或學習者的答案只是是當成參考的一部份,重點還是在於達成教學目標、形塑教學策略,這樣才不會在原有的圈子裡打轉。

      顧客鍊

      還有一個很意思的是(但我猜大概不是作者原創):「顧客鍊」。顧客鍊有三種人:花錢買東西的「採購者」(purchaser)、實際的「使用者」(user)和重要的「影響者」(influencer)。比如以台灣的課本、教科書市場為例,花錢的是家長、使用的是學生、但具有影響力的是老師。再如醫生和病人的關係,病人同時兼具採購者和使用者,但醫生則是影響者。洞悉這個顧客鍊,就不會只把眼光聚焦在影響者或採購者身上(這正是傳統企業會做的)。有時採用使用者的意見,就能夠開創全新的市場。例如在華語文教學的課堂上,通常是老師決定選用什麼教材。但如果學生覺得另一本教材更好,也有可能反過來要求老師採用該教材。因此,應該針對哪個對象來進行教材設計、行銷?如果是以學習者為中心(learner-centered)的教學,是否可以發展出一個完整的線上輔助學習網站,或甚至是紙本教材+線上教材?

      以台灣的英語學習雜誌市場為例,現有的規模大約是100多萬份,《空中英語教室》+《大家說英語》共50萬份;LiveABC的雜誌約30萬份;空中美語的雜誌約20萬份。但是,這有沒有重定疆界的可能?當然有!現在政府正努力推動公務員學習英文,不知道市面上可有相應的教材?如果沒有,這當然也是一塊可以開發的市場。

      華語教學

      再以華語文為例。最近美國官方網頁上提到一項語言政策:因應國家安全和全球競爭力的需求,美國政府決定投入1.14億美元進行外語教育:包括阿拉伯文、中文、俄文、印度文和波斯文等。而美國AP(Advance Program)也即將在2006年登場,在2007年就會有第一次考試。眾多廠商已經摩拳擦掌、準備切入這個全新的領域。假設我們想編一本全新的華語教材,我們自然就會問:這裡的潛在市場有多大?這些學生為什麼會有學習中文的需求?教學單位(學校)如何進行教學?教學內容應該怎樣編寫才能符合國情文化、同時又能針對CPT、HSK等考試的需要?

      如果編寫教材時套用《藍海策略》的行動架構,就會是:
      • 消除:教材中有哪些習以為常的因素需要消除?(結構主義 or 功能導向?生詞、語法點排序?詞類&略語標記?)
      • 減少:哪些是一般教材不必要的?
      • 提升:哪些內容需要大大超過一般教材?
      • 創造:哪些是現有教材還沒有提供的?(適合該教材的教學法?師資培訓?配合教材的線上教學資源?針對HSK的練習試題?)

      現況的不足

      數位學習顧問陳迪智說,雖然中文熱潮已經到來,但還沒有見到全球佈局的經營策略(像英文學習那樣)。我同意他所說的,現行的華語文教學還有一些核心價值沒有被創造出來,還不足以完全打動人心。我們所見到的,不論是進行教學的老師、或是自我學習的學生,都會遇到大大小小不同的障礙:現行的教材編得不夠好、輔助教學資源不足、沒有售後服務、沒有更新教材的計畫、相關學習資源不多(特別是對非英語系國家的學習者)、沒有師資培訓、教材中的教學理論也都沒有經過驗證等等。

      以上的這些問題,我都沒有答案。不過藍海策略證明:沒有人永遠優秀、也沒有企業能永遠保持領先。因此,不斷的創新才是維持競爭力的關鍵。然而,書中也提到,並不是搶先進入市場的先行者(first mover),就一定能夠獲得最後的勝利。事實上有九成搶進市場的企業,都慘遭滑鐵盧。如何搶進市場、保有先行者優勢;同時又能持續創新、維持競爭力?這將持續考驗企業的智慧。


      【延伸閱讀】
      【引用文獻】

      2006-01-18

      [Book] Lexus傳奇

      Lexus傳奇書名:Lexus傳奇:車壇最令人驚豔的成功 (Lexus: The relentless pursuit)
      作者:Chester Dawson
      譯者:黃碧珍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年:2005

      【心得】
      凌志汽車(Lexus)大概是近期汽車產業中,運用藍海策略最成功的例子,《藍海策略》書中也提到此一個案。當然,作者寫這本書的時候,是有感於Lexus的卓越,而《藍海策略》則要次年才會出版。

      Lexus的宣傳標語是「專注完美、近乎苛求」。這一句話,同時也反映了豐田汽車打造一部高級車的所花費的心血。原本的高級車市場,由三家廠商所壟斷:BMW、Benz、Chrysler。而日本車雖然省油,但也給人的印象也脫離不了國民車的形象。但豐田決意要改變現狀,打造一部品質更好、性能更佳、但價格卻較便宜的高級車。有了這樣的願景,工程師團隊開始專注於從每一個小細節打造這台夢幻房車:重量更輕、風阻係數更小、馬力更強、同時更省油。花費十年的時間,終於讓這部車能夠面世,同時甫推出就屢創銷售佳績。

      書中還提到很有趣的一點是:豐田公司刻意淡化Lexus的日本元素,以全新的品牌在美國銷售,以致於很多人不知道Lexus是豐田的汽車。在產品研發的過程當中,為了能夠設計出更合美國人口味的車型,乾脆把整個設計團隊搬到美國,讓他們觀察當地的建築、體會當地的生活。這種「非做到不可」的用心,也難怪能將三大車廠打得節節敗退。在全球化3.0的世界中,國界不再重要。現在於大陸經營的台商,不很多也都這樣嗎?《兩岸人才大車拼》一書中就提到:想要在大陸成功,除非就是認同他們、決心在那裡耗下去,不然不會成功(p. 160-161)。在大陸的台商據說有五十萬人,前往大陸讀學位的人也越來越多。雖然台灣到現在尚未承認中國的學歷。那又有什麼關係呢?拿到北大、清華的畢業證書,足以在全球的任何一個國家應徵工作。台灣因為政治因素而封閉自我,不過是將自己排除在全球的人才供應鍊之外而已。

      本書當然也有小小缺點。例如,該書中完全沒有表格、曲線圖、圓餅圖等的輔助說明,全部以文字來敘述,以致於我在閱讀時常常會被一大堆數字搞混(比如市佔率)。同時,用文字來描述汽車的線條、外觀,對我來說也過於抽象(我果然是視覺型的… :p)。不知道這些是否牽涉到商業機密?身為讀者,對於反覆的銷售數字、相近的描述文字,讀到後來不免有些不耐。

      =================
      延伸閱讀
      =================

      2006-01-13

      [Book] 科學家的第一堂課

      科學家的第一堂課書名:科學家的第一堂課-- 科學家不能不知道的遊戲規則 (Who Wants to be a Scientist? : Choosing Science as a Career)
      作者:Nancy Rothwell
      譯者:陳家伶
      出版社:早安財經
      出版年:2002/2004

      【心得】
      我原本沒有預期,這世界上還會有這種書。(好吧~是我自己孤陋寡聞)

      作者從為什麼選擇研究當成終身職業、攻讀博士、發表論文、申請經費、指導學生、編輯刊物等等,對學術生涯中會遇到的各種挑戰、機會、義務,都做了簡略的說明和原則性的建議,提供給想進這一個行業(科學界、學術圈)的人做為參考。

      許多研究生大概會慨嘆撰寫論文的不易。作者的建議是:從任何寫得出來的東西開始!例如:實驗計畫、現有的資料、表格、數據等等。接下則是擬訂計畫:為什麼而寫(學位?升等?申請研究經費?應徵工作的研究計畫書?)、寫給誰看(學術界?普羅大眾?)、期限還有多久等(p. 80)。

      作者也建議一個特別的方法(至少我沒有在撰寫論文的書裡看過):先寫摘要。儘管最後還是得修改,不過先寫摘要有助於釐清思路。同時,摘要和結論也是最多讀者閱讀的部分,因此需要「精雕細琢」(p. 82)。

      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我想主要是給想進這個圈子的人參考,同時也是作為還沒進學術圈的人取決的依據。她說:假如你確定自己不喜歡研究,最好趁早離開這個領域,而最理想的狀況則是在完成學業後。

      書中提到,許多科學家每週都工作超過50小時。這讓我想到C. C. Tseng老師,她說自己是7-11,因為工作時間是朝七到晚十一。如果單就投資報酬率來說,當科學家顯然賠本。那到底有什麼原因可以支持科學家從事這麼辛苦地工作?是因為他們可以從研究中探索新知、得到樂趣。如果無法獲得這種樂趣,大概無法長久地維持下去吧?還是趁早轉行的好。

      最後,科學家對家庭的犧牲是顯而易見的。這一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南韓科學家黃禹錫據說從來沒有帶老婆去旅行,所得到的獎金也悉數投入科研當中。這也讓我想到Prof. Gin帶著他們的掌上明珠貝貝參加研討會的情形。貝貝當然不耐久坐,但誰叫爸媽都是學術圈子裡的人呢?縱有百般不願,還是得在人前人後端莊優雅吧?在周圍都是大人的環境中成長,想必會較一般的孩子早熟世故吧?這是否是小孩所願,就不是我能得知的了。

      =======================
      延伸閱讀
      =======================
      Bibliography

      2005-12-27

      [Book] 電腦犯罪檔案

      電腦犯罪檔案書名:電腦犯罪檔案:揭開電腦駭客之驚人內幕 (Traces of Guilt: Hunting our most dangerous computer criminals)
      作者:Neil Barrett
      翻譯:陳建志
      出版年:2004/2005
      出版社:台灣商務印書館

      【心得】

      這是一本很有趣的書。雖然描寫的是駭客式的攻防戰,但大量簡化了專業的術語,改用生動的文字來敘述。

      作者電腦犯罪學的教授,他曾參與許多電腦犯罪案的偵察。他所使用的最重要方法是:「景觀觀察法」。任何一部長期使用過的電腦,使用者都會在電腦硬碟上留下蛛絲馬跡,從而形成其個人的獨特習慣。就像是我們看某個人寫的文章會有其獨特的風格、或是某個人的居處會有特別的擺飾布置等。

      如果想要觀察一個人的習慣,檔案讀取的「時間戳記」就會很好的線索。想像一下,小明打開了電腦,進入作業系統。他習慣先檢查E-mail,然後上購物網站去逛一逛。到    朋友的Blog上留了幾條評論,或是在網路上搜尋一些感興趣的主題、下載軟體或是爆笑影片。他重複這一類的動作,直到他登出系統、關機。
      在上述的這些動作裡面,每一個行為都會被電腦忠實地記錄起來。登入作業系統,會有登入帳號&時間。收發E-mail,如果是Outlook或Outlook Express,當然信件會留在本機硬碟中;如果是Webmail,則網址一樣會被記錄下來。購物網站通常會在電腦裡留下cookies,以記錄使用者的登入帳號和消費習慣。造訪Blog,網路服務提供業者(ISP,如Hinet)、Blog的伺服器、和本地的瀏覽器,一樣會留下連結記錄和時間。搜尋關鍵字,如果啟用了IE裡的「自動完成」,一樣會被記錄下來。而所下載、儲存在硬碟上的資料,即使刪除了,一樣可以(透過undelete程式)找到部分或全部的檔案。如果有心觀察使用者的習慣,就可以把電腦中所有的紀錄按時間排序,累積夠多的資料以後,就可以觀察這個人的使用習慣、以及是否有兩個使用者使用同一部電腦。

      覺得恐怖嗎?其實不需要。這些資料外洩的可能不大,除非遭到駭客入侵。而大部分的駭客,其實都是在找尋有趣的東西,所以如果電腦中沒有什麼商業機密、或國防安全文件,其實也不需要太擔心會被駭客盯上。同時,如果不是涉入民事或刑事案件,警察也不會如此大費周章地來做行為分析。
      事實上,電腦裡面的這些記錄,特別是和網路相關的,都是為了方便使用者而設計的。例如:使用Outlook收發E-mail,裡面就記錄了每個E-mail的帳號及密碼。登入Gmail或Blogger,可以記憶帳號密碼、自動登入該服務。就連MSN messenger也是如此。微軟的 .NET passport可以記錄在硬碟裡面,好讓使用者可以一打開MSN就自動登入。如果這一台電腦只有一個使用者當然沒問題,但如果是別人坐在這一台電腦前呢?我只能說,大多數的電腦其實是不設防的。

      以密碼為例,理想的密碼長度應該是八位數以上,不能選用有意義的英文單字、以及使用大小寫、數字或特殊符號等組合。而且,不能每個地方都使用相同的密碼、同時至少每半年需要更換一次。以上所能夠做到的越多,則密碼被破解的可能性越小。在破解密碼的時候,比較簡單的方式是「字典」,就是拿字典裡面的每一個字去嘗試,甚至連字母倒序的組合也可以在字典攻擊法之列。另外一種像是碰運氣,叫做「暴力破解法」,就是去嘗試每一種組合的可能,例如:先從一個字開始:a~z、A~Z、0~9等等,接下來是兩個字:aa~zz、AA~ZZ、00~99等,接下來是三個字...。所以理論上來說,如果不使用有意義的單字,就可以避免字典攻擊法;而密碼長度越長,則暴力破解越困難,相對來說也就越安全。

      問題來了,誰會記得這麼麻煩的東西?假如我有三個E-mail、兩種IM(Instant Message,如MSN)、四個論壇、及一個Blog帳號,難道都要選擇不一樣的帳號及密碼?更何況,寫在紙上還是會有外洩的可能。Well, 我只能說,這和家裡要裝幾道鎖是一樣的。裝的防護措施越多,進門所費的時間越長,但相對也比較安全。因此,「便利性」和「安全性」如何達成平衡,就得要看使用者自己怎麼衡量了。

      ==========================================
      Well, 扯遠了。作者還提到,電腦中的時間戳記雖然是最重要的線索,不過,它很容易被破壞。而會造成此一破壞的人,通常是懂電腦的警察。這也是作者一直向英國警方宣導的觀念。

      資訊安全日益重要的今日,我們對於電腦犯罪的行為卻還來不及用法規加以明確化。駭客入侵、阻斷式攻擊(DoS)、電腦病毒、釣魚程式等等層出不窮。電腦的每一位使用者應該重視這些問題、學習如何判斷真偽,以減少損失;一如我們在自己的家中裝設防盜裝置、並且判斷來敲人的人是否有惡意一樣。

      ==========================================
      Barrett, N. (2004/2005). 電腦犯罪檔案:揭開電腦駭客之驚人內幕 (陳建志, Trans.).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