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數位學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數位學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7-01-13

[CALL] 語言學習者與母語者在部落格上的互動

「網路無國界」是我們時常聽到的話。在需要大量接觸目標語的外語教學中,網路自然是一大利器。而近年火紅的部落格,自然也被語言教師視為學習語言的新工具。雖然Campbell說部落格是「國際課堂語言交換的虛擬空間」 (Campbell, 2003);不過他也坦承,寫部落格的學習者和教室外的讀者缺乏互動(Campbell, 2004)。如何讓NS和NNS互動,成了一項難題。

2006年10月我到高雄去報告〈Blog於華語教學之應用〉,華教地圖詢問在部落格上如何促進華語學習者和母語者的互動。經過這些時間的空想瞎猜,短時間之內沒有更多的想法,因此暫且紀錄如下:
  • 平台:選擇平台主要的就是曝光率,或者說,在網路上的能見度。Web 2.0 主要的是社群(community)的力量,而部落圈更是「格格相連到天邊」。但如果在法國的部落格平台上開設中文部落格,讀者自然比較少。既然是要練習目標語,當然該選該語言的BSP。以華文部落圈來說,大概是有名大站博客網中國博客網等。
  • 聯播:可以仿照華語教學分享館的方式進行RSS聯播,將相同主題的文章放在一起。另外像ESLblog一樣把學習者的部落格放在同一個平台也是不錯的方法;可以鼓勵學生互相評論。
  • 內容:部落格本身是網路書寫的工具,而內容才是吸引人的地方。IT界有一句經典: "Content is king." 那麼,怎麼樣的內容才能吸引母語者的目光?其實,有趣的主題太多了,包括:介紹自己介紹自己的國家或文化語言文化上的差異語言學習經驗......等等。甚至,可以在部落格上問一些問題,而這些文章都能引來不少網友的回應。
  • 合作:前三種方法都是被動地等待讀者來參與,其實也可以主動和母語者合作。例如Wu (2005)進行跨國的語言交換合作,可以使兩邊的學生互惠;而Prof. Tseng請修課的學生到部落格給NNS回應,觀察NNS的語言使用情形,進行語言習得研究。諸如此類的合作,都能讓部落格上的討論熱絡許多。
對於來自課堂以外的回饋,語言教師持正反兩種意見。不管為何,部落格只是網路時代的書寫工具。雖然美籍學習者潘吉說博客是一個很好的語言學習工具,不過我們目前在網路所能看到的NNS部落格,大多屬於高級、優級水平。因此,怎樣鼓勵初、中級學習者克服心理障礙,也來參與網路書寫,則是語言教學的下一個挑戰。

參考書目

2006-07-31

[CALL] 分享式內容元件參考模式 SCORM

前言
數位化的教材有「一次製作、多次加工、多元加值、無限複製、成本較低」的優點。但電腦輔助教學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CBI)或智慧型教學系統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 ITS)開發出來的教材,通常不具有互通性,造成無法轉移到其他平台使用,也因此常需重複開發教材 (ADL, 2004)。

SCORM的起源
1997年由美國國防部與白宮科技會聯合推動ADL計畫 (Advanced Distributed Learning, ADL),其目的在確保學習者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及時獲取所需的高品質訓練或學習資源。而在整合現有的數位學習規範時,特別強調「不再重複開發」 (Don't reinvent the wheel),故於2000年制訂了分享式內容元件參考模式 (Sharable 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 SCORM),期望除了能夠將網路的教學內容從一個學習環境轉移到另一個環境外,也能在不同的平台、或不同的學習環境重複使用教學內容,並能檢索、重組學習元件 (蔡德祿, 2003;ADL, 2004)。

SCORM的目標
SCORM標準主要是為了達成下面的目標(ADL, 2004):

  • 可及性 (Accessibility):可從遠端查詢和取得教學元件,並能將它們發送到其他的地方;
  • 適用性 (Adaptability):調整教學內容,以滿足個人或機構的教學需求;
  • 可購性 (Affordability):降低傳送教學內容的時間和成本,以提昇效率和生產力;
  • 耐用性 (Durability):經得起科技發展和變化的考驗,而不必花費大筆經費重新設計、重新設定和重新撰寫程式;
  • 互通性 (Interoperability):在一個工具∕平台上發展的教學元件,可以在另一個工具∕平台上使用;
  • 重用性 (Reusability):具有能將教學元件在多種應用軟體與內容中混和使用的彈性。

SCORM的架構
在SCORM的標準裡,組成學習課程最小、不可分割的單位是素材 (asset)。例如:文字 (.txt)、網頁 (.htm)、聲音 (.mp3 / .wav)、flash動畫 (.swf)、影片 (.avi / .wmv / .mpg),以及任何能夠以web方式呈現給學習者的內容。

Asset


而可分享內容元件 (Sharable Content Object, SCO)則是由一個以上的素材所組成,並且加上一些腳本 (script)來與與教學管理系統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LMS)溝通,是一個包含學習目標的最小學習單位,也是SCORM標準中定義的最小可追蹤單位,例如:一個生詞、一個語法點或一次考試等,必須在學習結束後記錄相關學習過程。

SCO


內容組織 (Content Organization)是一個類似於圖表的方法來表示映射關係,它詳細描述了所有學習活動的組織結構,顯示活動間的彼此關聯。學習活動可以由一些子活動 (sub-activities)組成,這樣的結構沒有層級數目的限制。所有的「葉子活動」 (leaf activities, 沒有子活動的活動)將會與一些學習資源 (SCO或asset) 相關聯 (ADL, 2004)。

Aggregation


SCORM的缺點
SCORM標準並非沒有缺點。如Bohl et al.(2002)所言,SCORM的metadata雖然提供了跨平台交換SCO的可能性,但也給開發者和廠商帶來障礙:教材不易擴充和修改。也就是說,教學者、學習者、甚至是學校∕教學單位本身,沒有修改、調整SCORM數位教材的能力。想要修改教材,還是得要委託教材開發者才行。

此外,SCO的市場機制也一直沒有建立,即使SCORM教材理論上來說是可以交換的,但實際上並沒有多少跨LMS的交換行為。對於SCO、Content Aggregation如何定價?以及如何做數位內容的權限管理(Digital Right Management) ?這些都是令人傷腦筋的問題。

再者,儘管SCORM 2004比SCORM 1.2增加了sequence navigation,以表明SCO在整個教材中的位置,但這並不表示SCORM一定能做到適性化學習(adaptive learning) 。真要做到sequence navigation,還得需要有專精SCORM 2004的專家來參與才行。

最後,符合SCORM標準和數位教材的品質是兩回事。SCORM本來是為了重複使用學習物件而建立的,但這並不能保證數位內容的品質。 雖然現在有數位學習教材品質認證,但是數位教材的開發費用昂貴,因此弄清楚什麼樣的教學內容、需要開發怎麼樣的數位教材,這才是最重要的。

=====================
更新
  • ADL在2006年5月1日發佈了SCORM 2004第三版的草稿,不過因為這篇是比較早期寫的,主要參考的是SCORM 2004第二版,沒有再做修正。
=====================
延伸閱讀
=====================
參考書目

  • ADL, (2004). Sharable 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 (SCORM) 2004 2nd Edition Overview. Retrieved from http://www.adlnet.gov/downloads/70.cfm
  • Bohl, O., Schellhase, J., Sengler, R., & Winand, U. (2002). The sharable 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 (SCORM): A critical review.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pp. 950-951). Auckland, New Zealand. Retrieved July 30, 2006, from http://www.dlsi.ua.es/~carrasco/xmldocs/0283.pdf
  • Godwin-Jones, R. (2004). Learning Objects: Scorn or SCORM?.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8, 7-12. Retrieved July 30, 2006, from http://llt.msu.edu/vol8num2/pdf/emerging.pdf
  • 蔡德祿(2003)。數位學習標準概論。於資策會教育訓練處講師群(編),數位學習最佳指引。頁6-1~6-50。台北:資策會教育處。

2006-06-09

[CALL] 用Skype學中文

一、VoIP
VoIP (Voice over IP) 指的是以IP網路來傳送聲音的網路服務,簡言之就是用網路來講電話。Skype註1)就是最有名的典型產品。VoIP除了可以是PC 2 CP,也可以是PC 2 phone、或是phone 2 PC,後兩者如Skype In和Skype Out。Skype的PC 2 PC免費,Skype In和Skype Out則比傳統的長途電話、國際電話便宜得多。

VoIP網路架構VoIP網路的服務如上圖所示(陳宏宇,2005)。 電腦可以透過IP網路與電腦、或IP電話通話,換言之,就是將原本的【電話—PSTN—電話】架構的其中一端、甚至是兩端以網路取代。正因為所用的線路是網路而非專線,費用才能比傳統電話便宜許多。
VoIP由話筒到聽筒之間的傳輸需要做A/D、D/A轉換,以及保證封包傳遞的穩定性。語音傳輸不比一般的網路傳輸,一般的網路資料在傳送的封包遺失時,可以要求發送端重新傳送,但語音訊號具有即時性,因此語音訊號的QoS(Quality of Service)是重點。而Skype的P2p架構就是它能勝過其他VoIP軟體的原因,利用P2P的特性,Skype即使有成千上萬的使用者,也不需要投入大筆金錢維護伺服器和線路,也因此能以較低的價格、提供較好的服務。


二、用Skype學中文
Dan Johnson提到已經有網站(註2)提供用Skype上課的線上課程。像是北京的龍鳳之邦利用Skype來上中文課,每小時的費用為10-12元(註3)。線上付費、線上教學,在抹平的世界中,果然不再有距離的限制。如果利用Skype的語音(註4),加上MSN Messenger∕Yahoo Messenger∕QQ等IM軟體的文字、視訊、手寫等功能,效果堪比Blackboard的虛擬教室了。
除了付費的線上家教,也可以透過語言交換的網站交個網友,如My Language ExchangeBabelPod等,一樣可以利用VoIP、IM進行語言學習。此外Skype還推出了Skypecast,是可供100人同時使用的線上語音會議。這下子就算要一整個班級都要在網路上課也沒問題了。
網際網路不但帶來更豐富的資訊,同時也造成學習型態的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雖然電腦輔助華語教學已行之有年,但對於如何培訓華語的線上教師仍在起步階段。鄒景平在《數位學習新視界》中認為,線上教師應該先有線上學習的經驗,方能引領學習者進行成功的線上教與學。
另外,線上的語言教師應可再從角色上分類,如e-tutor、e-coach、e-mentor等,就像傳統課堂的教學也有大、小老師一樣,各司其職。對於「網路的語言教學和傳統課堂有何不同」、「如何培訓線上教師」、「網路的語言教學如何評鑑」等問題,都是很值得進一步探討的研究主題。
=====================
註釋
  1. 依照Skype官方網站,Skype的發音和 ripe、type的韻母相同,可見"e"不發音。不辣哥的BLOG上有很有趣的解釋。
  2. http://www.chinesetutor.net/
  3. 網站上沒有說明貨幣單位為何,不知道是美金還是人民幣。
  4. Skype也提供視訊。
=====================
用Skype學語言
=====================
參考書目
  • Godwin-Jones, R. (2005). Skype and podcasting: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for language learning.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9(3), 9-12.
  • 王楚蓁, & Gonzalez, S. S. (2005).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VoIP as a feedback mechanism for Chinese language e-learning teacher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5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Conference [2005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 Jhongli, Taiwan.
  • 陳宏宇(2005)。VoIP網路電話技術。台北:松崗電腦。
=====================
後記
今天(6/16)在自由英語教師看到這一篇:〈The Mixxer:一個人人可用的語言交流站〉,介紹了Mixxer,看來大家都覺得Skype可用於語言教學上。 不過我想重點不在於用的是什麼樣的科技,而是在語言教學上怎樣運用。

2006-04-03

[CALL] Podcasting: Audio on the Internet comes of age

【心得】

一、什麼是podcast
根據Wikipedia的定義,podcast(大陸譯為「播客」,台灣則不翻譯)指的是,在網路傳送聲音或影片檔案,例如廣播節目或音樂影片,並可以用RSS或Atom來同步,讓訂閱者可以在個人電腦、或行動裝置(手機)上來收聽、收看。

之所以叫做podcast,是由"iPod"和"broadcast"兩個字所組成。一如blog所提供的RSS,訂閱者可以使用Apple公司的iTune(免費)或Juice(開放原始碼軟體)來訂閱podcast。使用者打iTune或Juice,軟體就會同步更新、並下載最新的節目。此外,使用者還可以將這些廣播同步到個人的MP3隨身聽裡,隨身攜帶、隨時收聽。

Pocast雖然以聲音為主,但從2005的上半年開始,也有部分的podcast提供影片。除了可以在電腦上觀看,也可以同步到iPod Photo。

以iTune訂閱podcast
圖1:以iTune訂閱podcast


二、Podcast的技術門檻

一如blog降低了網頁製作的門檻,podcat也降低了製作廣播節目的技術門檻(楊致偉,2006)。傳統的廣播從錄製到發送,都需要有專門的技術,節目內容也受限制,所需的成本也高,傳送的訊號也有範圍限制;而podcastors則僅需麥克風即可製作節目[1],透過OdeopodOmatic來錄製、發佈podcast 。重點是,這些服務大多是免費的!

此外,因為有RSS,訂閱者不必到訪每一個網站,才知道有無更新的節目,因此可以同時訂閱多個節目,如同部落格的RSS閱讀器一樣。而podcastors由RSS feed 訂閱人數的多寡,也可以知道自己podcast受歡迎的程度。


三、Podcast與語言教學

既然CALL的關鍵是以學習內容為主體,因此技術並非最主要的考量因素。podcast對教育科技而言並不能算是新的技術,但是因為簡單易學,因此而吸引了更多人來參與。使用podcast來進行英語教學的列表,可以參見Englishcaster,此處不贅。

但我個人認為,以podcast來製作語言教學節目,尚需注意下面幾點:


  1. 廣播形式的侷限:和電視教學節目不同的是,podcast大多數的時候只有聲音。因此,收聽的人並沒有視覺上的刺激。如果遇到學習者沒學過的生詞,應該怎麼介紹呢?ESL Pod的作法是以較慢的語速,將生詞逐字地拼一次。中文就比較麻煩了,不知道是不是應該用部件來拆解字形?不過,對於初級學習者來說,部件的名稱可能比漢字本身還難。在網站上提供文稿,或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2. 廣播文稿:大多數的podcast節目是沒有文稿的,但以學習語言為目的的聽眾可能需要。像ESL Pod就提供部分的內容文稿,以便學習者對照、複習。
  3. 聲音品質:聲音的品質牽涉到許多層面,最直接相關的就是採樣率(sampling rate),太高的採樣率會讓檔案過大,但太低的採樣率則會讓聽者感到不適。當然,錄好的聲音也需要後期製作,讓聲音變得柔和一些(如ChitChat Online 英語下午茶未經後期製作)。主持人說話的習慣也需注意(Chinese Pod的Ken Carroll 有咂嘴的壞習慣)。另外,錄音時也需注意音量大小一致、以及語速的控制等。
  4. 節目的長度:podcast 目前僅能算是教學輔助資源之一,因此不適合太長的節目。英語教學的ESL Pod控制在15-20分鐘左右;而中文教學節目Chinese Pod則長度差異較大,從8分鐘到20分鐘都有;而專教日語的Japanesepod101大約是10-20分鐘。從這些節目看來,每個單元控制在10-20分鐘左右較為恰當,初級可能稍短些。
  5. 內容的獨立性:目前語言教學的 podcast 似乎傾向製作各自獨立的單元,也就是聽眾可以選任何一集來聽,而不會有任何的落差,這也是傳統語言教學廣播的形式。但是,podcast與廣播教學節目不同的是,廣播教學是同步播出,學習者很少有機會能聆聽以前的節目,因此節目需要各自獨立,以便學習者可以隨時加入,但也造成內容難度停留在某一層級打轉;但podcast則有如檔案櫃 (archive),之前的廣播一樣可以訂閱、收聽,因此我建議 podcaster不妨可以嘗試做成系列式教材,讓內容難度隨著時間而提升,又或是本集內容可以回顧前幾集所學,複現已學詞彙,鞏固語法點,逐步提升語言能力。
  6. 母語和目標語的比例:以Chinese Pod為例,其中母語的比例偏高,幾乎變成了英語教學廣播,不知道是不是因為Ken Carroll本來是英語教師的關係?另外,我個人覺得,節目主持人最好也有目標語的學習者(如Japanesepod101),這樣一方面容易引起學習者的共鳴,另一方面也是學習者的典範。
ChinesePod.com
圖2:ChinesePod

四、Podcast未來發展的方向
  1. 專業化:不論是聲音的品質、或是教學的內容,一些podcast已經越來越專業化,像Chinese PodESL Pod應該都是在錄音室裡錄製的,聲音聽起來很舒服。另外,podcast 作為語言教學的媒介,也應考慮教學的目標、流程的設計等等。
  2. 差異化:目前華語教學的podcast數量還很少,但英語教學的podcast為數眾多,各有不同的目標聽眾,如EnglishPod的目標聽眾是中國人,而English BreezePod Dialogue則是日本人。此外,podcast也各自聚焦於不同的主題,如PhoneticPodcast專門講述發音,美國之音提供英語新聞,Learn a Song Podcast是歌曲教唱,Enlgish Idioms and Slangs則是諺語和俗語等。
  3. 國際化:podcast既然是以網路為傳送的媒介,當然也有網路無遠弗屆的特點。加上RSS是非同步的傳送媒介,因此任何時間、任何地點(anytime, anywhere) 都可以是學習的環境。因為收聽的學習者可能來自世界不同的國家,跨文化的衝擊是應當要避免的。此外,podcast多為公開、且免費下載,因此也可以向不同語言的podcast教學節目取經,截長補短。
  4. 商業化:雖然語言教學和商業不一定相關,但是為了提供更好的教學內容,商業化或許是方法之一。雖已有少部分的語言教學podcast加入了商業的色彩(如ChinesePodJapanesepod101),但整體來說恐怕仍是支出多於收入。但根據 eMarketer的報告 ,美國地區podcast的聽眾人數,在2006年將有1000萬、2008年會有2500萬、2010年將有5000萬(Chapman, 2006) ! 按此成長速度,加上目前全球的中文學習者已有3000萬,華語教學的podcast必定是值得期待的市場。
US podcast audience圖3:2006、2008和2010年的美國podcast聽眾人數

五、結論

正當podcast在網路上如火如荼地發展時,很遺憾地發現,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台灣製作的華語教學podcast。如果台灣有心成為全球華語教學的中心,應該要更加強在網路上推廣的力道。或許可由僑委會來製作?又或者是補助經費、贊助想要參與的華語教師?但不論形式為何,如何維持頻繁更新、長期運作將是重點。

雖然O'Reilly(2005)並未提到podcast,但我想podcast也可列為web 2.0的應用之一。Web 2.0時代的核心觀念是「網路為平台」(Web as platform)和「自己掌控資料」(You control your own data)(O'Reilly, 2005)。因此,如何提升服務的品質、匯集更多的資料,將是創造品牌價值的關鍵。華文圈的podcast仍處於起步階段,將podcast融入語言教學也還只是一種嘗試,但繁榮的前景是可以期待的。在有更多人參與之後,希望能將華語文教學提升到新的層次。



============================
註釋
  1. 要是用太便宜的麥克風,可能噪音會太大。另外,錄音的音效卡也是關鍵。
============================
參考書目

2006-03-28

[CALL] 數位學習新視界:上網教與學

書名:數位學習新視界:上網教與學
作者:鄒景平
出版年:2005
出版社:台北:鼎茂

鄒景平老師在國內數位學習界素負盛名,主筆的e-learning心法共寫了三四年、接近200講。她所主持的「金紅小築」也有許多從事數位學習的人在上面討論各種問題。

雖然沒有完整的理論架構貫穿全書,但正因為數十篇文章輕薄短小的特性,使內容可以涵蓋各種不同的層面。例如書中提到,線上教師是影響線上學習成效的關鍵。不少線上課程僅著重於內容的開發,而忽略了線上教師的帶領技巧。作者認為,線上教師也應該參加幾門線上課程,體驗「被帶領」的感受,也唯有如此,才能夠成為更優秀的線上帶領教師。

書中還有一部份提到資訊素養的重要,例如:CEO也該學會如何使用網路、以Google搜尋資料非常方便等等。不過那些文章都寫得比較早,屬於早期推廣的性質。

令人訝異的是,作者這些文章的知識,竟大多是從網路來的,包括搜尋引擎、訂閱電子報、閱讀部落格等等。這樣的學習方式,讓作者可以隨時跟上國內外最新的研究與動態,同時也不忘向國內介紹。此外,作者也介紹了一些國內外數位學習相關的網站,之前的一篇文章〈數位學習的中文討論區〉,就有部分資訊是從本書中出來的。

張忠謀提到,他自己開始工作的前五年,只用到了學校所學的20-30%,其他都來自終身學習的習慣。他認為,「有目標」、「有紀律」、「有計畫」是終身學習的三個要點。而這一點,華語老師何嘗不是如此呢?新的工作總會帶來新的挑戰,我們也必需要不斷地學習以面對新的任務。「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 ,是不斷成長、追求卓越的必要條件。

2006-03-15

[CALL] Rapid E-Learning: What works

開發數位教材需要冗長的週期及鉅額的費用。傳統的數位學習,皆遵循一定的開發流程(如ADDIE模式),透過SME、教學設計師及美工、技術人員的合作,共同開發數位教材。如果是委外製作,其開發每個小時數位課程的費用,國外可能高達五千到三萬美元,國內也要台幣六到二十萬元不等。

Bersin & Associates針對228位教材開發者的調查發現,缺乏資源(27%)和冗長的開發時程(25%),是開發者認為發展數位教材兩個最大的挑戰(De Vries & Bersin, 2004, figure 1):
Challenge of e-learning
在此困境下,快速數位學習(Rapid e-Learning)應運而生,其特色為讓SME來主導、開發課程,利用眾所皆知的技術、及友善的使用者介面(user-friendly interface)來快速開發課程。諸如Macromedia BreezeMicrosoft Producer for PowerPointArticulate Presenter等軟體的陸續問世,都反應了此一快速數位學習趨勢。
De Vries & Bersin (2004)提到Rapid e-Learning的特徵有下面幾項:
  1. SME是課程發展的主要人員;
  2. 開發時間多在三週內完成;
  3. 使用的製作工具(authoring tools)多為SME已熟知的軟體(如PowerPoint),或是具友善使用介面的模版(template);
  4. 提供了簡單的評量、回饋與追蹤;
  5. 每個單元多在一小時以內,通常為30分鐘;
  6. 可以運用能促進學習、但技術難度又不高的媒體(如聲音);
  7. 可採用同步或非同步的教學模式。
De Vries & Bersin 強調,「開發時間短」及「容易發展」是Rapid e-Learning的兩大核心。當然,並非所有的數位學習都適合採用Rapid e-Learning。如果將知識的傳遞分成資訊傳遞、知識轉換、新技能訓練、認證績效四大類,則適合使用Rapid e-Learning僅有第一類資訊傳遞和第二類的知識轉換(張淑萍,2006)。意即,如果是政策傳達(e.g. 產品漲價)或是改變既有知識(e.g. 產品漲價後,會對我們有什麼影響?),這些屬於快速變動、需要常常更新的資訊,就適合使用Rapid e-Learning。

這樣的發展模式,應可供發展華語文線上教學課程時作為借鑑。

=======================
延伸閱讀
=======================
引用文獻

2006-03-14

[CALL] 2006年數位學習、CALL相關研討會

ps. 部分資訊來自數位學習大家談

2006-03-13

[CALL] Computer aided language learning for Chinese: A survey and annotated bibliography

【心得】
本文回顧了華語文教學CALL的歷史,並指出CALL的媒介由光碟(CD-ROM)等單機軟體朝向網路發展。網際網路從1995年至今不過是10年的歷史,但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長。在網路上,已經有為數眾多的中文教學網站,大概可以簡單可分為兩大類:
誠如Bourgerie(2003)所言,現在的問題並不是如何去找這些可以輔助教學的材料,而是應該從眾多的網站當中,選取有用的材料。因此該文整理了大量的教學網站、光碟、輔助軟體等,並加上一些評介。
隨著中文熱的興起,也有不少商業網站切入華語文教學這個領域,只是好像介紹、評鑑這類網站的文獻並不多。像是Chinese OutpostChinese HorizonLanguage Expert 、 大陸的中國上網 、韓國的ChineseMorning、日本的NOVA等,加上台灣準備切入的IQChinese,想必將來會改變一部份的華語文教學生態,值得我們進一步觀察。
最後提一個技術方面的小問題。在瀏覽眾多網站時,發現有一些網站沒有在HTML碼裡面,加入charset的 meta tag,因此常有亂碼。網頁應該加入這一行: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
如果是繁體網頁,則將utf-8改為 big5;簡體網頁,則改為 gb2312,這樣瀏覽器才不會誤判編碼。此外,我用的DocType 是 XHTML,如果是HTML,請刪去最後面的斜線: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
另外,根據 zonble’s promptbook ,為避免UTF-8網頁在IE上打開時變成一片空白,建議在<head> 標記中,將<Content-Type>放在最前面。
詳細的情形, 可參考《在 30 天內打造更具親和力的網站》。

===============
線上全文

2006-03-12

[CALL] 數位學習概論 Wiki

數位學習概論的網站。有中興大學朱延平老師主講的數位學習基礎概念。其他還包含Blog、RSS、Wiki等教學,部分教學並有動畫教學。 全部內容如下:

  • 基礎概念 以e-Learning強化教學競爭力
  • 第一章 使用Blog強化個人學習
  • 第二章 應用Blog之教學設計策略
  • 第三章 個人化Blog版面設計
  • 第四章 利用RSS串聯網站
  • 第五章 網路學習三部曲-Google, Delicious, and Blog
  • 第六章 Blog伺服器架設與管理
  • 第七章 Wiki教學
網址:http://wiki.mis.nchu.edu.tw/mediawiki/
ps. 小小批評一下,教學影片的背景噪音實在太大了,到了干擾學習的地步,很顯然,朱老師沒有用比較好的麥克風... :p
鄒老師的文章《eLearning心法第117講:驗收串流課程的品質》中提到:「…老師講解的聲音品質第一重要,視訊清晰固然好,但非常佔頻寬,很容易讓學習者在等待中失去興趣和耐性…」或可做為參考。
數位學習概論 Wiki

2006-03-08

[CALL] 打造TOP1線上學習方案

打造TOP1線上學習方案書名:打造TOP1線上學習方案—取法E-LEARNING成功典範,強化企業競爭優勢 (Designing World-Class E-Learning : How IBM, G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And Columbia University Are Succeeding At E-Learning)
作者:Roger C. Schank
翻譯:羅雅萱、袁世珮
出版年:2002/2002
出版社:麥格羅希爾

【心得】
Schank在本書當中最重要的觀點,就是:「學習是要讓學習者犯錯的。」有別以往數位學習傳遞正確的知識、然後測驗學習者記得多少,作者提出從「錯誤」出發。Schank認為,我們從小開始的學習,就是透過不斷的嘗試、錯誤來進行的。 在我們還是兒童的時候,我們會不斷的犯錯,大人會告訴我們,我們犯了哪些錯誤。透過不斷更正的過程,我們逐漸形成「正確」的答案。而數位學習也是如此,如果讓學習者在出乎意料的情況下犯錯,則可以幫助他們記得更牢,同時,也降低了正式場合犯錯的機率。

Schank並提出七個評鑑數位課程的指標,這七項指標可簡稱為FREEDOM:
  • 失敗 (Faliure):能夠造成一種會讓學生驚訝的失敗經驗。
  • 推理 (Reasoning):鼓勵推理。
  • 情緒 (Emotionality):激起學生的情緒反應。
  • 探索 (Exploration):能刺激探索、促進發問。
  • 實做 (Doing):能鼓勵實際動手做。
  • 觀察 (Observation):能讓學生自己看事情。
  • 激勵 (Motivation):提供激勵。
鄒景平(2003)認為,這些指標是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以學習成效為考量重點,應該更具有實效性。
======================
參考文獻

2006-03-04

[CALL] e 世代的中文教師如何面臨挑戰

【心得】
謝天蔚老師在中文CALL方面素負盛名,所製作的Chinese Learning Online網站長期居Google檢索的第一位。

在本文中,作者提出e世代華語教師所應具備的資訊能力,共有五項(請參閱原文,此處不贅):

  • 中文文字處理
  • 電子通訊(文字和語音電子郵件﹑網上討論和通話)
  • 簡單網頁製作
  • 網路資源的搜尋和編輯
  • 利用現成的編輯系統製作各種練習和測試題
其中的「網路資源搜尋與編輯」,不知道可不可以透過Web 2.0的社會書籤(像是del.icio.us)來完成?好像還沒有人這樣嘗試過。(我犯糊塗了,其實華語教學分享館的HEMiDEMi書籤就是這樣的應用)
另外,謝老師提到的語音電子郵件(Voice mail),在敦煌英語教學電子雜誌也有一篇介紹的文章:資訊融入英語教學實務(一)──語音電子郵件的應用可以參考。
至於簡單的網頁製作,現在有了Blog,門檻已經降低許多。不論是線上寫作、合作學習、網路日誌、學習者檔案,甚至是教師培訓、進修,我想都有應用的空間。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了。
作者提的這幾點想來只是華語教師的基本要求。事實上,這些技術層面的東西,學起來還是比較快的。不過作者在本文中並未提到教學設計。記得以前我曾參與過一次華文網路種子師資培訓班,發現海外的華語教師們對於學習技能比較熱切,而忽略了教學設計的部分。我自己認為,蓋房子若無藍圖,恐怕大樓不會穩固。不過這個要求,只能等各項技能都熟練以後再說了。

==========================
線上全文:

[CALL] Theory and practice of networ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Networ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Concepts and Practice 【心得】
兩位作者回顧了網路語言教學(Networ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NBLT)的歷史,說明CALL的教學觀基本上是跟隨語言教學和語言學研究的發展而更革的。傳統上CALL偏重自學、編序應用(programmed application)、操練(drills)、模擬、教學遊戲、測驗等等。但網路作為一種新式CALL的工具,則更強調人際溝通和社會互動。

作者將CALL分為三個主要的流派:結構(Structural)、認知(Cognitive)、社會認知(Sociocognitive),並且說明了各流派主要的觀念和對CALL的看法。

三種流派對於教學的不同詮釋:
StructuralCognitiveSociocognitive
Who are some key scholars?Leonard Bloomfield, Charles Fries, Robert LadoNoam Chomsky, Stephen KrashenDell Hymes, M.A.K. Halliday
How is language viewed?As autonomous structural system.As a mentally constructed system.As a social and cognitive phenomenon.
How is language understood to develop?Through transmission from competent users. Internalization of structures and habits through repetition and corrective feedback.Through the operation of innate cognitive heuristics on language input.Through social interaction and assimilation of others speech.
What should be fostered in students?Mastery of a prescriptive norm, imitation of modeled discourse, with minimal errors.Ongoing development of their interlanguage. Ability to realize their individual communicative purposes.Attention to form (including genre, register, and style variation) in contexts of real language use.
How is instruction oriented?Toward well-formed language products (spoken or written). Focus on mastery of discrete skills.Toward cognitive processes involved in the learning and use of language. Focus on development of strategies for communication and learning.Toward negotiation of meaning through collaborative interaction with others. Creating a discourse community with authentic communicative tasks.
What is the primary unit of analysis?Isolated sentences.Sentences as well as connected discourse.Stretches of connected discourse.
How are language texts (spoken or written) primarily treated?As displays of vocabulary and grammar structures to be emulated.Either as input for unconscious processing or as objects of problem-solving and hypothesis testing.As communicative acts (doing things with words).
Where is meaning located?In utterances and texts (to be extracted by listener or reader).In the mind of the learner (through activation of existing knowledge).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terlocutors, writers and readers; constrained by interpretive rules of the relevant discourse community.

而在實際運用層面,結構派認為CALL主要的功能是可以提供無限的操練、家教般的教學、和正確的回饋。而認知派認為,CALL應該提供語言輸入、分析∕推論的任務,以輔助語言學習。社會認知派則認為,CALL主要功能是提供社會互動,幫助學習者參與言談社群(discourse community)、或者創造新的社群。 因此,結構派的傾向(orientation)是「成品」,而認知派的傾向是「認知過程」,社會認知派的傾向是「認知過程」和「社會交際」。


ps. 雖然這本書主要內容是網路教學,不過本文的範圍是CALL而非NBLT。

=====================
線上全文

2006-03-03

[CALL] 數位學習最佳指引

數位學習最佳指引 書名:數位學習最佳指引
作者: 資策會教育訓練處講師群
出版年: 2003
出版社:台北:資策會教育訓練中心

【心得】
本書是為企業導入數位學習而撰寫的,其內容從數位學習的優缺點、教學設計、教材設計、整合式學習、數位學習標準、學習平台、到企業如何導入數位學習等等,可說是內容廣泛。

例如書中列出數位學習的優點有(p. 11-14):

  • 降低成本
  • 富彈性的學習內容
  • 訊息一致化且易於更新
  • 內容隨時反應最新的狀況
  • 全球通用傳送媒介
而缺點則有:

  • 教材枯燥,互動不足
  • 學生容易感到孤獨無助,由於太方便卻變成 "No time, no where"
  • 太輕易得到的東西,不會珍惜
  • 學生盲目追求資訊,常消化不良
  • 老好師因材施教的能力會比自動化教材好
  • 手藝性、運動教學還是老師來教比較快
  • 角色扮演和管理遊戲仍以面對面為佳,有助於啟發洞見、人際能量交流
  • 一面勝過千言萬語
此外在設計數位教材時,首先必須考慮其內容是否適合以數位學習的方式的方式進行:



此外,書中還介紹了數位教學設計常用的ADDIE模式:

2006-02-26

[CALL] 數位學習的中文討論區

  • 金紅小築
    鄒景平老師主持的討論區。除了討論數位學習相關的議題外,鄒老師也會張貼她所寫的「eLearning 心法」。

  • 數位學習大家談
    數位學習的專題討論區,由新竹教育大學計惠卿老師主持。討論 e-learning 的平台、工具、設計、人力資源等議題,並發佈研討會訊息。

  • Learning Pioneer
    由 idella (莊雅婷)主持,是台灣的第一個數位學習討論區,目前似乎已廢棄。

  • 電子學習建構者
    由 Wiseguy Liang(梁政良)所主持,蒐集數位學習相關新聞外,也張貼Wiseguy自己寫的文章,包括產品研發心得等。

  • 在線教育資訊網 [簡體]
    發佈大陸地區的線上教育相關新聞,介紹數位學習平台與工具。並有多位數位學習專家在此撰寫他們的部落格、或是發表數位學習相關文章,如鄒景平、張淑萍、莊秀麗等。

[CALL] 網路教學手冊

Web Teaching Guide書名:網路教學手冊 (Web Teaching Guide :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Creating Course Web Sites)
作者:Sarah Horton
翻譯:李世忠
出版年:2002
出版社:台北:五南

【心得】
該書雖從教師的角度出發,詳述了架設教學網站所需考慮的種種因素:伺服器、經費、技術支援等外部因素;以及網站架構的版面設計、多媒體規格等。

比起純粹探討網頁技術的書,本書提供給教師更為可行的解決方案。例如,書中有一部份討論了聲音檔的格式、大小、以及可行之道。教師可以選擇WAV∕MP3∕RM∕WMV等格式的其中一種,然後再尋求技術上的支援。此外,像是網站的圖片檔應該多大?解析度如何?採用何種格式的圖片(JPG∕GIF∕PNG)?書中也曾論及。可說是一本架設教學網站的教戰手冊。

===============
延伸閱讀

2006-01-17

[CALL] Blog vs. language learning

Blog現在已經變成許多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了,它提供給人一種快速、方便的出版管道,同時還可以讓大家來針對主題評論。大多數的blog供應商(blog service provider)的服務還是免費的,拜今日網路普及之賜,只要有網路便可以寫作。那麼,Blog有無可能拿來當成輔助語言教學的工具呢?

英文為第二語言的blog自然有很多,而中文的線上寫作當然也不是首次被提出(如:師大華研所的華語文應用寫作教學)。但以blog來輔助華語教學呢?我自己雖還未見到相關的研究,但網路上開始有一些中文學習者用第二語言寫作了(如列表)。

Blog作為CALL工具當然不稀奇,重點還是在於如何融入教學。但我還有個小小的野心:如何才能夠將這項應用推廣開來,讓華語教學的老師和學生都能普遍接受,甚至變成習慣?

《數位之牆》牆主黃彥達有一篇文章提到,如果推出一項新的科技,其散佈的模式會如下圖:
Tech marketing
科技行銷市場模式 (From 數位之牆)
由上圖可以看出,"創新者"(Innovator)和"早期採用"(Early Adopter)兩種人加起來約16%,並與其他的大多數人(84%)有個明顯的斷層(gap)。換句話說,如果接受的人數沒有能夠突破16%,這項科技可能只是曇花一現。如果我們把在研討會、期刊上發表文章的研究者(如:Campbell, 2004; Johnson, 2004; Su, 2005; Ward, 2004)看成是是"創新者",而積極採用新科技輔助教學的師生看成是"早期採用者",這兩類的知先覺者若能夠將影響力擴及"早期多數"(Early Majority),我的小小野心就不再是夢想。 因此,關鍵在於使用的人數是否足以突破引爆點(tipping point)。如果能夠超越,這種應用就會成為一種趨勢、一種流行,並且以越來越快的速度擴展。到了那個時候,我們想必會發展出更好、更多元的教學法,來將blog融入語言教學裡吧!

===========================
CSL /CFL Blog list
===========================
延伸閱讀 : Blog for language learning)

2006-01-11

[CALL] 用iPod學語言

之前曾經提到(Podcast vs. elearning)Podcast可以做為電腦輔助教學之用,是因為注意到好幾個國外的eLearning blog都提到podcast的應用。最近兩期的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都提到Podcast作為電腦輔助語言教學之用(Chinnery, 2006; Godwin-Jones, 2005),因此Google了一下Podcast for ESL,沒想到這些podcast可以寫成一長串的列表!

Podcast用來輔助語言學習當然有不受時空限制的好處。同時,配合iTuneJuice(iPodder)等音樂播放器,可以和RSS一樣同步更新,將podcast下載到電腦中。如果擁有iPod,還可以自動複製到iPod。沒有iPod也沒關係,一樣可以手動複製到MP3播放器。就像是隨身播放的MP3音樂一樣,podcast變成可以隨身播放的廣播。我想,這也就是Chinnery(2006)所講的:行動語言學習。

Podcast的另外一個好處是媒體可以自製,比起廣播,它的技術門檻低了許多。換言之,只要高興,每個人都可以在網路上發佈podcast。BBC的新聞提到甚至可以透過podcast學習辛巴威語! 這也就是Thomas L. Friedman所說的:全球化 3.0!在全球化 3.0當中,個人的力量因為有網路與各式軟體的相助,因而得以發揮不遜於企業團體的力量(Friedman, 2005)。

廣播的教學節目當然還是需要經過設計、進而呈現教學內容。這一點ChinesePod似乎還有改善的空間。我比較欣賞的是ESLPod, Jeff McQuillan錄音時顯然也將"選擇適合以廣播進行教學的內容"列入考慮了。因此即使沒有課本,也能夠明白教學的內容(這好像也是目前大多數的ESL podcast的情況,只仰賴聽覺來進行教學),不愧是長期從事教學工作的專家。

==================================

底下這一長串列表我並未全部試過,要是大家有使用心得,歡迎分享。

其他的學習英文的podcast還有:
給中國人的ESL podcast
  • EnglishPod (by Ken Carroll,目標學習者是中文背景)
給日本人的ESL podcast
英語教學的podcast list
除此之外,還有Video podcast
  • JapanesePod101 (學習日文的podcast,還有教材的PDF。目前audio有17集、video有2集)
=================================
延伸閱讀
=================================
後記:最近在雲淡風輕上看到一篇〈新兵器上陣-我怎麼用iPod上課〉,實在嘆為觀止。比起我的理論派,Fish可以算是行動派。不過,我還是很期待網路上會有來自台灣的華語文教學podcast。一方面是期待有更優質的CSL podcast ,另外一方面也是希望在網路上可以聽到來自台灣的聲音囉。 (2006/02/02)

2005-12-27

[CALL][轉貼] LMS野史-有八道

覺得挺好笑的
就轉過來了...
原文是在 數位學習大家談
但是需要註冊
同時也被轉貼在 TKB學習服務社群 (不需註冊)

========================================
1).有人要授課 有人要受課 (have to & want to)
他們沒法子長相聚 (還好不會生相思病)
於是叫獸族'e大師'繳盡腦汁
就給一個虛擬地方 掛在伺服器內
讓 一個能授課(路客甲) 一個能受課(路客乙丙丁...)

2).既然 是給那個'授課'用的,要給什麼功能呢?
e大師想到了自己的experience
...既然我都是給它用ppt+講講課+e-mail交作業
... Bingo! 那就如此這般如法泡製一番
(各位看倌,這就是當下'單一教學策略'平台的誕生)

3).既然,可以掛投影片(visual aids)+講講講(audio narration)
何不直接錄講師的會說話的大頭貼(talking-head)
於是 Streamauthor串流大師於焉生耶!
又 生意興隆通四海 財源茂盛達公館(NTU...)

4).可是啊 不是我在說,人類真是貪心啊呀喂...
可以不用搭車轉車去上課 (翹課沒人知)
可以看到ppt 又聽到聲音
竟然...竟然...
...大膽狂徒直指'長得不俊又不美' 唉~~ 只好請出"虛擬偶像"
於是 虛擬3D主播 + 配音講課又問世啦

5).還好的是,辦教育的人是多少有些嚴謹度的
發覺:什麼?平常上課還可以數人頭
網路自由"看課 聽課" 誰知道有沒有上課?
基於人性本善 我們給予彈性機會
基於人性本惡 也要配上點名
又要加上新功能?
e大師樂翻了 心想:不怕要求 只怕不知要什麼...
二話不說 做出了"能夠登錄點名"的網站
而且點名點到手抽筋的 一步一腳印都給他點
反正電腦原名Computer嗎 這個最會啦
舉凡去了哪裡 停了多久 做了啥事 通通全紀錄
(不要問:有看有沒有到,OK?
我只管點名 OK!你去上課,被點名,還不是"老師:我頭給你~~~看" 誰知道你每秒都在神遊 或 恍惚呢 或傳紙條?)

6). 響當年他人老是生出新名詞 讓我有焦慮
既然發明了新的東西 總要取的響亮的名字
到電腦教育去找找看...
Bingo! 果然有專門負責弄學籍啦 成績了的領域
叫做'CMI 電腦管理教學"
那就叫做 '學習管理'吧
軟體嗎...再加個'系統'
See? LMS學習管理系統 多~風~光~~~ㄟ

7). 各位看倌,要是你不滿意,我可要附議e大師,說:
呣(台語=要不),你要黯狀?
What? 不服氣?
不服氣就自己做一個新的好樣的啊...
(只要你一做出來 我就給你跟進!)[您一定懂 '跟進'的意思吧?]
這就是為何市面上有那麼多長得超像的xxxLMS...

8).最後一說:以上若有虛構 請找LMS算帳

-------------------------------------------------
雖然嘻笑之語,以上實際融合了近年Distance Education + web learning + LMS 產業報告...專業的研究文獻ㄟ 請各位看倌 可要會識貨ㄡ...

2005-11-28

[CALL] Celebrating Language

e-Learning Awards 2005 從30多個國家、800個e-Learning計畫中
選出了 Top 100 的數位學習計畫
其中有一個網站是 Celebrating Language
利用Flash視訊和文字等
教14種不同的語言:中文、廣東話、泰文、德文、波蘭文、俄羅斯、西班牙...等等

以CALL而言,並不覺得它做得很精緻
(甚至中文的課程裡面有些錯誤)
但我覺得重要的是它背後隱含的精神:
英文不是世界上唯一的語言!

尊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語言向為西方文化所提倡
該計畫能夠將此付諸於行動
是應該獲得更多的掌聲的!

2005-11-22

[CALL] Networked multimedia environments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networked multimedia language learning environments
============================================
General capabilities of the WWW that have the potential to enhance language learning:
  1. the universal availability of authentic materials
  2. the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 through networking
  3. the multimedia capabilities
  4. nonlinear structure of the information
============================================
Chun, D. M., & Plass, J. L. (2000). Networked multimedia environments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M. Warschauer & R. Kern (Eds.), Networ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pp. 151-17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