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語音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語音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11-02

【讀書心得】Phonetic Symbol Guide

book-phonetic-symbol-guidePullum, G. K., & Ladusaw, W. A. (1996). Phonetic symbol guide (2nd 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註:本文使用國際音標字型,如果您無法閱讀,請將網頁編碼調整為unicode、或安裝字型。此外,為了便於區別起見,美式用法以紅色表示,IPA則不標示。 )

 

前言

以前閱讀語音學文獻的時候,遇到美式用法的音標,總是覺得很討厭。因為我比較熟悉的是國際音標(IPA),對於不熟悉的美式用法,讀起來總是有困難。美式用法有許多IPA沒有的符號,比如齦拍音(alveolar flap)的IPA是[ɾ](魚鉤r),但美式卻是[](小型大寫D)。又如齦後清塞擦音(voiceless postalveolar affricate),例如英文church的[tʃ],美式用法卻寫成[č](c戴楔形帽子)。再如IPA的[y]是前高圓唇元音(中文的「迂」),但美式音標則將[y]用來標記硬顎滑音(palatal glide),相當於IPA的[j]。雖然英文中的yoga、year的y都發成[j]沒錯,但不是所有語言的y都發成[j]啊?

(圖1:IPA和美式用法的比較)
ipa-vs-american-phonetic-alphabet

我總覺得:「為什麼大家不用IPA呢?這樣不是比較一致、比較容易閱讀嗎?」。直到最近讀了《語音符號指南 (Phonetic Symbol Guide)》這本書,瞭解了美式用法的來龍去脈,我現在比較不排斥美式用法了。

 

IPA傳統

最早是一群法國和英國的語言教師,想把語音學應用到語言教學中,1886在巴黎創立「語音教師學會」(Dhi Fonètik Tîcerz' Asóciécon),也就是後來的國際語音學會(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當時Otto Jespersen就建議,應該制訂一套所有語言共通的語音字母,於是第一版的國際音標在1888年問世。

闡述語音符號原則的是1949年的經典著作《國際語音學會的原則 (The principles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後來被1999年出版的《國際語音學會手冊(Handbook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取代),其中提到的若干原則,至到今天仍是IPA委員會的決策指南。《原則》的要點簡單說明如下:

  1. 不同形狀的字母應該代表不同聲音。
  2. 不同語言中的相同聲音,應該由相同字母來表示。
  3. 所使用的字母,其字體形狀應該與羅馬字母和諧共處。
  4. 只在以下四種情況使用附加符號(diacritics):
    • 超音段,例如音長、重讀和語調;
    • 表示聲音的細微差異;
    • 使用附加符號可以避免重新設計一整套新的符號(例如用波浪號來代表鼻化元音)。
  5. 字母的發展應遵循音位原則和基本元音系統。

 

美國傳統

美式傳統的音標系統,則是始於19世紀晚期對北美土著語言的轉寫工作。在Boas (1911) 《美國印地安語言手冊 (The handbook of American Indian languages)》出版之後,美國人類學會(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的委員,包括Franz Boas, P. E. Goddard, Edward Spair, & A. L. Kroeber出版了建議用來描述美洲語言的轉寫系統。與IPA不同的是,美式用法對出版而言是比較「務實」的系統。這表現在許多方面,例如,它很明顯地避免發明新符號,因為新符號不在標準字型當中,不利於印刷出版。它認可音系取向的轉寫方式,將語音細節留待文字說明,以追求排版印刷的方便性。最後,它特別符合美國學者的需要,其目的是為美洲語言經常遇到的聲音提供字元,並非考慮涵蓋全世界所有語言的聲音。

 

兩者比較

美式用法比IPA用法更強調符號的「組合性」(compositionality)。簡單來說,IPA用法是盡量以不同符號來代表不同音位,而美式用法則是盡量減少符號。以元音來說,美式用法的前展唇元音和後圓唇元音以羅馬字母表示,而前圓唇和後展唇元音(圖2藍色格子),則是頭上加兩點(umlaut),十分對稱(元音前展後圓是所有語言的共性,所以常見元音採用羅馬字母,罕見的才加附加符號)。而IPA的元音盡量以不同符號來表示(圖3),附加符號則用來表示長度[aː]、鼻化[ã]、重讀[á]等等特徵。若以符號數量而言,IPA有28個,而美式用法只有18個(不計附加符號)。

圖2:維基百科的美式用法元音
ipa-vs-american-american-vowels

圖3:IPA的元音
ipa-vs-american-ipa-vowels

輔音系統的情況也差不多,IPA以不同符號來表示不同語音,而美式用法則使用很多附加符號,例如以腳下一點(underdot)表示往後(retracted)、腳下圓弧(subscript arch)表示往前(advanced)、頭上楔形(wedge)表示齦—顎(palato-alveolar)的擦音和塞擦音等等,大量減少新符號的數量。

總的來說,IPA傾向多用符號、少用附加,美式用法則是少用符號、多用附加。附加符號有好處也有缺點,好處當然是符號減少,系統對稱;但缺點也很明顯,附加符號通常很小,不易書寫和辨認(特別是手寫),這對於要求精確的語音學可說是致命傷。認同音系取向的轉寫方式,不免將音系特徵混入語音轉寫。最重要的一點,美式用法只針對美洲大陸的語言,可用範圍較為侷限。

《語音符號指南》

《語音符號指南 (Phonetic Symbol Guide)》這本書像是字典,每個語音符號作為一個條目,底下列出IPA用法、美式用法;以外還會加上說明、以及文獻來源;最後附上符號來源。例如以[ʒ]這個符號為例(p. 207),IPA用法是齦—顎舌葉濁擦音;美式用法通常以[ž]代替。其他用法,有些斯拉夫語言學家用來表示IPA的[dz]……(下略)。來源則是古愛爾蘭語……(下略)。透過這些說明,讀者很快就能瞭解一個符號的基本用法和歷史淵源。

當然,要在一本300頁的書中羅列所有語音符號是不可能的,所以作者只蒐羅了比較有代表性的語音符號。即便如此,語音符號的數量也超出IPA甚多。順便一提,我還在書中找到《國音學》所使用的[Ω]和[A],原來兩個符號都是美式用法,可說是解決了心中多年的疑惑。

如果是對語音學、音系學有興趣的人,手邊都該有這本字典,推薦給大家。

 

【參考文獻】

2010-09-11

外國口音導致可信度降低

口音影響心理

社會語言學很早就發現,說話者的口音(accent,或譯為「腔調」)會影響心理印象。比方說,如果小明的口音與標準發音接近,人們就會認為他是上流社會、受過良好教育。反之,如果小明是鄉村╱非標準口音,人們就容易認為他是工農階層。

為了證實這一點,我們可以讓小明來當發音人,要求他模仿標準口音與非標準口音。發音人都是小明,理論上並不會因為口音標準而變帥。但事實上,口音的確會影響他人的印象。只有聽到聲音時,人們容易認為標準口音的人比較聰明、比較正直、外貌較佳……等。這種實驗方法,社會語言學家叫做「配對偽裝」(matched-guise)。

 

外國口音降低可信度

既然口音會影響社會心理,那麼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口音呢?Lev-Ari & Keysar 最近的研究發現,外國口音較重的人,別人不容易相信他所說的話,換言之,可信度降低了。這與內容無關,我們心理上就是會比較不信任有外國口音的人。

Lev-Ari & Keysar 的實驗方法是,將受試者分成三組,一組母語者(native speaker),兩組非母語者(non-native speaker),一組口音較輕,一組口音較重。研究者準備了幾十個句子,諸如:「螞蟻不會睡覺」、「長頸鹿在缺水時可以活得比駱駝久」這類句子,播放給母語者聆聽,讓他們判斷這個句子是否為真。第一次實驗,實驗者沒有告訴評分者任何事情,第二次則事先告訴他們:「本實驗的目的是測量,理解說話者言語的困難程度,是否會影響他們陳述內容的可信度」。結果發現,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實驗一),聽話者認為有外國口音的人,其內容可信度較低。但如果事先告知(實驗二),口音的輕重就會造成明顯的區別:輕口音的分數與母語者接近,但重口音的分數則是和原來差不多。  

 

若依理性判斷,口音的輕重不該成為判斷內容可信與否的標準。的確,母語者在聽到外國口音時,會認為外國口音「較難理解」。實驗結果發現,外國口音不僅影響理解程度多寡,同時也影響聽話者對言語可信度的評分。

 

小結

結論就是,外國口音會降低說話的可信度。聽話的人有沒有意識到說話者有外國口音,也會造成影響(母語者對外國人較寬容)。輕口音的影響較小。如果口音很重……那就沒救了。:p

下次如果你的外國學生不想練習發音,你可以拿〈每日科學〉的這篇報導給他看。^^y

【參考文獻】

2010-08-23

直接模仿的發音教學

外語發音教學,大致可以分為兩種:直覺模仿和語言分析。以下這段影片就是直覺模仿的範例,來自電影《粉紅豹 Pink Panther》。Steve Martin飾演法國的警探,為了追蹤逃到美國的犯人,努力學習英文發音……

 

I would like to buy a hamburger

2010-08-15

吳宗濟先生逝世

wu-zongji

我是從北大中文論壇得知這個消息的。 高齡101歲的語音學大家吳宗濟先生,已於2010年7月30日逝世。

 

還記得以前剛開始接觸實驗語音學時,想瞭解漢語的聲調,就曾閱讀吳先生對於兩字調、三字調、四字調的文章,對研究成果十分驚嘆。吳先生所編寫的《普通話發音圖譜》(1963)、《實驗語音學概要》(1989)影響深遠,至今仍是重要參考資料。我於2005年到北京社科院暫住的那段日子,也曾見過吳先生一面,那時心裡還想:「可惜沒把吳先生的書帶來,不然就可以請他簽名了。」不過心裡想歸想,終究是沒敢將「追星」付諸行動。

 

吳先生是中國語音學界當之無愧的大師,不僅本身著作等身,對於培養後進也不遺餘力。現在許多學者教授,都曾是吳先生的學生。去年大家還熱熱鬧鬧地幫吳先生慶祝百歲生日,也把研討會成果集結出版。沒想到時隔不久卻驚聞噩耗,一代大家的逝世,令人嘆息。

 

ps. 吳先生自述學思歷程的文章〈音路歷程〉生動有趣,推薦閱讀。

 

【延伸閱讀】

2008-05-02

[Linguistics] 語言結構的世界地圖

World Atlas of Language Structures》是一本以語言結構為主的地圖集,包含了141幅地圖、共計2,650種語言。以這種方式結合語言結構類型和地理資訊系統(GIS),可說是相當直觀。現在,這本地圖的內容,免費開放了!

我對於聲調很有興趣,所以就查詢了聲調語言的分佈情形(如下圖)。由圖中可以看出,聲調語言大多分佈在亞洲和非洲,中美洲和大洋洲也有一些。不過,在這張地圖採樣的527種語言中,以沒有聲調的語言佔多數(58%),這似乎和Moira Yip所說的「聲調語言佔多數」相反。我猜,這應該是語言數目的定義問題吧?全世界語言的總數,我們只能估計,而無法說出確切的數字來,因為情況實在太複雜了。
World Atlas of Language Structures, tone
除了聲調以外,還有一些有趣的地圖,比方說,全世界語言中的「茶」這個詞有兩個來源:不是閩南方言、就是漢藏語系(地圖),從圖中我們彷彿可以看出中古時代茶葉貿易的範圍。最棒的是,除了地圖,還有文章內容

該書將結構分為語音、詞彙、語法.....等,每一類都有不少地圖。此外,還有全文說明。因為是和Google Maps混搭,所以還可以縮放大小、移動位置。點擊任何一個點,都會有採樣的註解。如果想自己寫程式,還可以下載XML、或KML。作者實在是太慷慨了,這 些資料對於類型學、人類學、跨語言對比來說,實在是意義非凡!

【延伸閱讀】

2007-12-12

[Phonetics] Praat腳本:語調標記與繪圖

為了要幫葉老師的書畫一些語調圖,所以寫了一個Praat腳本來處理這些dirty work。這也是真正第一個自己寫的Praat腳本,值得慶賀一下(終於學會了 ^^y )。

腳本的功能說明:

  1. 標記語調
  2. 提取音高,手動修正野點(wild point),平滑
  3. 畫音波圖和語調曲拱
  4. 存檔(附檔名TextGrid、Pitch、wmf)

流程圖示
Praat腳本流程圖


######################################
# Annotate and draw intonation
#
# Author: Zhunbang Pbice Liao
# Praat Version: 4.6.34
# Last Update: 2007.10.23
######################################

form File Directory
  
comment Input file directory
  sentence directory c:\praat\
endform

# Create a string file that lists file names.

Create Strings as file list... list 'directory$'*.wav
numberOfFiles
= Get number of strings

# if !numberOfFiles
#
  Create Strings as file list... list'directory$'*.WAV
#
  numberOfFiles = Get number of strings
# endif

# Loop to read in files

for ifile to numberOfFiles
  
select Strings list
  
fileName$ = Get string... ifile
  
Read from file... 'directory$''fileName$'
  
name$ = fileName$ -".wav" -".WAV"

# Skip labeling if TextGrid files already exist

  if fileReadable (directory$+name$+".TextGrid")
    Read from file... 'directory$''name$'.TextGrid
  
else
# Do labeling
    select Sound 'name$'
    
To TextGrid... Romanization
    plus Sound 'name$'
    Edit
    pause Annotate the sound then click "continue"
    endeditor
  endif

# Skip extract pitch contour if Pitch file exit

  if fileReadable (directory$+name$+".Pitch")
    Read from file... 'directory$''name$'.Pitch
  else   

# Extract pitch contour

    select Sound 'name$'
    To Pitch... 0 50 300
    select Pitch 'name$'
    Edit
    select Sound 'name$'
    plus TextGrid 'name$'

# Edit

    pause Fix pitch points then click "continue"
    endeditor
    endeditor
    select Pitch 'name$'
    Smooth... 5
   endif

  

# Draw waveform

  Erase all
  Black
  14
  Helvetica
  select Sound 'name$'
  Select outer viewport... 0 7.5 0 1.5
  
Line width... 1
  Draw... 0 0 0 0 no Curve

# Draw intonation contour

  select Pitch 'name$'
  
plus TextGrid 'name$'
    
Line width... 3
  
Select outer viewport... 0 7.5 0.5 5.5
  Draw separately... 0 0 0 300 yes yes yes

  Line width... 3
  
Draw separately... 0 0 0 300 no no no
    
Line width... 3.5
  Select outer viewport... 0 7.5 0 5.5
  Axes... 0 7.5 0 5.5
  Draw rectangle... 0 7.5 0 5.5

  

# Save File

  Write to Windows metafile... 'directory$''name$'.wmf
  if not fileReadable (directory$+name$+".TextGrid")
    select TextGrid 'name$'
    Write to text file... 'directory$''name$'.TextGrid
  endif
  if not fileReadable (directory$+name$+".Pitch")
    select Pitch 'name$'
    Write to text file... 'directory$''name$'.Pitch
  endif

# Remove

  select Sound 'name$'
  plus TextGrid 'name$'
  plus Pitch 'name$'
  Remove
  
select Pitch 'name$'
  Remove  

endfor

select all

Remove

# End of script

[Phonetics] Praat 5.0 發佈

語音學研究軟體Praat發佈了5.0版!這實在是令人興奮的消息。究竟5.0版有什麼功能改進呢?主要的有:
  • 支援Unicode:5.0最大的改進就是全面支援Unicode了!早期Praat只支援ASCII,從4.6版開始,陸續支援Unicode。現在script、string、table、OT learning、檔案名稱......等都可以使用Uincode了。雖然目前中文字在TextGrid視窗還無法正常顯示,但存成文字檔不成問題(UTF-16編碼)。作者承諾未來在5.1版全面支援中文。
  • 加大Pitcure視窗:雖然預設值一樣都是4x6英吋,但新版的Pitcure視窗比較大,感覺像是放大比例,或是拉近距離。
  • 在Sound和TextGrid視窗,新增Draw指令(在File命令之下)。可以直接在Picture視窗畫出選取區域的圖形。
  • 改善羅吉斯回歸(logistic regression)
  • 改善優選論(optimality theory)學習
  • 改善複製圖片到剪貼簿
  • 可讀取FLAC檔案
因為Win 95 & 98不支援Unicode,所以Praat 5.0開始,也無法在Win 98以下的版本運行了。

【延伸閱讀】

2007-02-27

[Phonetics] 下載 MIT 的博士論文

麻省理工學院 (MIT) 的博士論文現在開放下載,網站是DSpace。MIT產生了不少語言學的大師,以語音學來說就有:
雖然從校外下載的版本因為有密碼保護而無法列印,不過這種小問題應該是難不倒學者專家的吧? ^_^
(提示:穀歌大神

2007-02-19

[TCSL] 華語語音數位教材的錯誤

現在已經有不少關於華語教學的數位教材,其中也有語音教學的。如Chinese Learning Online的網站上就列出了不少。不過我發現,部分教材有些小錯誤。網路雖然無遠弗屆,但製作數位教材應該更加小心,因為錯誤也是無遠弗屆的。

一、華語拼音創意教學
華語拼音創意教學
是僑委會線上學習網的課程,主講者是朱阿莉老師。課程將「舌後音」誤為「舌後音」。我猜是因為朱老師以口頭表達,而文化大學推廣部在後期製作的時候把字打錯了。語音學中只有齒間音(interdental),而舌尖後音指的是捲舌音(retroflex),並沒有「舌後音」。


二、My Mandarin
這是MyMandarin.com線上課程的一部份。這個拼音教學同時標注漢語拼音和注音符號,但卻誤把ㄙ/s/標成ㄥ/ing/了。雖然僅有一筆之差,但一個是聲母、一個是韻母,兩者完全不同。


三、Pinyin Practice

Pinyin Practice是專門練習漢語拼音的網站(也有軟體)。底下這張圖是舊版的首頁,不過現在已經看不到了。

至於為什麼我仍舊把它列出來呢?因為該網站的示範語音有一個錯誤。我把原本Flash中的聲音擷取出來,讓大家聽聽看:


發現問題了嗎?為了證明我所言非虛,我用Praat提取音高,再到Excel裡畫成五度。果然!第一聲不夠高,其調值只有33,而非標準的55。(虛線表示五度)

我想這不是因為發音人的口音不夠標準所致,而是錄音時不小心造成的。不過與一聲的標準相差已達2度,人耳可明顯察覺差異,這種變異顯然是不良的示範。

四、Instant Speak Chinese
Instant Speak Chinese在網站放了如何使用該網站教材的示範錄影,但製作示範語音的時候,沒有考慮獨立音節和連續語流的差異。第一句中,「先生,早上好」的「生」在句子中是輕聲,但單字語音的時候是一聲(此外,這一句發音人的捲舌也不夠標準)。而第二句「小姐,早上好」的「姐」在句子是三聲,但單字卻是一聲(而圖中的拼音則標示輕聲)。因為教材有誤,所以在這個錄影中的外國學生也就跟著犯錯,把「小姐」唸成「小街」,顯然教材已經誤導了學生。

五、BBC Real Chinese
這是英國國家廣播公司所製作的中文教學。在聲調符號的部分有個小錯誤。該網站用的三聲符號是朝上的小圓帽,但實際上,漢語拼音用的是折線。

我把它們放大一點,看出差異了嗎?
ă ǎ
左邊符號在Unicode中的編碼是0103,而右邊符號的編碼是01CE,兩個字母是不一樣的。


六、小結
中文熱雖然帶來華語教學的榮景,但大量的教材卻未經嚴格把關,錯漏難免。因此我們急需教材的審核、評鑑機制。光是編撰教材是遠遠不夠的,教材還應該仔細檢查正確與否,以免把錯誤的知識灌輸給老師和學生,屆時就需要數倍的時間去改正了。


【更新】
感謝Fish來信告知,第一段更正一處錯誤、及兩個錯字。 --2007.02.22

2007-02-01

[Phonetics] 台灣國語語音的專書、論文

台灣國語語音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目前為止還缺乏系統性的論述與整理。台灣國語的形成牽涉到社會、歷史、語言政策、方言接觸、方言演化等問題;台灣國語的字音牽涉語言標準化、歷史音韻、國語運動等問題;台灣國語的語音特徵則牽涉口語語音、兩岸對比等問題。這些文獻散見各處,彙整起來耗時費力、且難有定論,也難怪至今尚未有人系統性地整理。不過我認為,台灣的語音學、華語教學想要更上層樓,首先還是得對自身的語言有所瞭解。此外,維基百科上的〈台灣國語〉條目錯漏仍多,需要大家幫忙撰寫。

這裡先蒐集了一些書目,只列專書和博碩士論文。報紙、期刊文章和書本章節改日再整理。

〔國語運動歷史〕
  • Liu, F. (1925). Les mouvements de la langue nationale en Chine (Société d'Edition ed.). Paris: Les Belles Lettres.
  • Tai, J. H. Y. (1978). Phonological changes in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ince 1949 (Report).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Research,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
  • 方師鐸(1965)。五十年來中國國語運動史。台北:國語日報。
  • 方師鐸(1975)。中華新韻「庚」「東」兩韻中「ㄨㄥ」「—ㄨㄥ」兩韻母的糾葛。臺北:國語日報社。
  • 方祖燊(1996)。方祖燊全集(第六卷:國語運動史)。臺北:文史哲。
  • 王炬(1951)。國語運動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
  • 史穎君(1985)。我國國語運動之研究(一九一二~一九八一年)。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何容、齊鐵恨、王炬(編)(1948)。台灣之國語運動。台北:台灣書店。
  • 志村雅久(1993)。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推行國語運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 卓文義(1972)。民國初期的國語運動。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柳明奎(1961)。中國國語運動發展史。臺灣省立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 夏金英(1994)。臺灣光復後之國語運動(1945-1987)。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張博宇(1974)。臺灣地區國語運動史料。台北:商務印書館。
  • 張博宇(編)(1987)。慶祝臺灣光復四十週年臺灣地區國語推行資料彙編。臺中縣:臺灣省教育廳。
  • 詹瑋(1992)。吳稚暉與國語運動。台北:文史哲。
  • 黎錦熙(1934)。國語運動史綱。上海:商務印書館。
  • 錢玄同(1999)。錢玄同文集(第三卷:漢字改革與國語運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語音〕
  • Chu, M.-N. (1998). The tonal system of Taipei Mandarin: Cross-dialect comparison and dialect-internal variation (China, Taiwan).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
  • Kubler, C. C. (1985). The development of Mandarin in Taiwan: A case study of language contact. Taipei: Student Book.
  • Kuo, Y.-H. (2005). New dialect formation: The case of Taiwanese Mandari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Essex, UK.
  • Tai, J. H. Y. (1978). Phonological changes in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ince 1949 (Report).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Research,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
  • Torgerson, R. C. (2005). A comparison of Beijing and Taiwan Mandarin tone register: An acoustic analysis of three native speech style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Provo, Utah.
  • 佐藤圭司(1996)。《普通話》與《台灣國語》的對照研究。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 林怡君(2002)。台灣華語介音歸屬的實驗研究。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張之玲(2000)。台灣華語介音的歸屬。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許書瑜(2006)。台灣地區國語二聲的聲調變異之語音學研究:閩南語/國語雙語語者和國語單語語者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語言研究所博士論文。
  • 許慧如(2005)。台灣華語的幾個等化現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博士論文。
  • 陳春美(2001)。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三位候選人語音的聲學與感知聽辨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馮怡蓁(1996)。台灣地區國語四聲的聲學特質。國立臺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熊慎敬(2002)。台灣華語語句焦點之聲學表現。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樂麗琪(1991)。國語軟顎鼻音在台灣的音變狀況。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鄭良偉(1997)。台、華語的接觸與同義語的互動。台北:遠流。
  • 鄭齊兒(2004)。從聲學語音學角度分析在台灣的國語中聲調之連併。國立政治大學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 蕭菁惠(2006)。臺灣地區華語語音調查研究--以閩南語區、客語區高中生個案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戴凱峰(1996)。從語言學的觀點探討臺灣與北京國語間之差異。政治作戰學校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 簡清國(1971)。臺語國語音韻系統對比研究。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魏岫明(1984)。國語演變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
  • 羅勤正(2003)。上升調的下降:閩南人說國語時的二聲變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

〔社會語言〕
  • Brubaker, B. L. (2003). Language Attitudes and Identity in Taiwan.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 Chan, H.-C. (1994). Language shift in Taiwan: Social and political determina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Georgetown University, Washington, D.C.
  • Feifel, K.-E. (1994). Language attitude in Taiwan: A social evaluation of language in social change. Taipei: Crane.
  • Yang, R. Y.-S. (1988). Language maintenance and language shift among the Chinese on Taiwan. Taipei: Crane.
  • 任承英(2000)。語言腔調感知及其主觀評價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吳淑娟(2002)。台灣南投縣埔里鎮國語第四聲社會語言變異之研究。靜宜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 呂麗蓉(1987)。台灣地區語言使用及族類認同之調查研究。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李明潔(1994)。國語捲舌聲母「ㄓ」,「ㄔ」,「ㄕ」之社會變異研究。靜宜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 林憶秋(1987)。大臺北地區民眾對國語與臺語及其使用之態度調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
  • 曹逢甫(1997)。族群語言政策:海峽兩岸的比較。台北:文鶴。
  • 傅若瑋(1998)。中文聲調變異與社會網路:臺中縣潭子國中個案研究。靜宜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 曾國盛(2004)。北埔地區客家人使用國語ㄐ、ㄑ、ㄒ之社會變異研究。靜宜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 黃宣範(1995)。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社會語言學的研究。台北:文鶴。
  • 詹惠珍(1984)。國語/z/在台灣的發展狀況--社會語言學研究。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蔡淑儀(1997)。競爭中的語言-以台語和國語為個案研究。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延伸閱讀】

2006-07-20

[Phonetics] IPA新符號:唇齒閃音 (labiodental flap)

2005年9月,國際語音學會新增了一個符號:唇齒閃音(labiodental flap),將之列入IPA的符號表。關於唇齒閃音的研究,可以參考Kenneth S. Olson 的研究網站Linguistic Discovery網站還有聲音及影片可以下載。

ps. 如果需要輸入唇齒閃音的符號,可以使用Charis SIL字型
==============================

唇齒閃音的符號
labiodental flap

修訂後的IPA輔音表
pulmonic consonant


以下是IPA的聲明文件(我自己翻的,請指教)

2005年4月,IPA委員會接到一個正式的申請,請委員會投票決定唇齒閃音(labiodental flap)的IPA符號。申請來自Kenneth S. Olson博士,他是國際暑期語言學院(SIL)國際語言學副召集人。IPA委員會的成員Peter Ladefoged教授,也支持這項建議。

在申請信中,Olson博士建議修正標準IPA符號,增加唇齒閃音。他說:"研究顯示,唇齒閃音在非洲相當普遍,已經證明至少存在於70種語言,而且與至少20種語言的音系相符。標準的IPA符號對促進語音研究有極大的好處。"

IPA委員會投票贊成採用新的符號。根據委員會進一步的討論,所採用的符號是"右鉤v"(right-hook v),結合了和魚鉤,表示帶音的唇齒音和觸音∕閃音(tap/flap)的發音動作。

唇齒閃音將會納入下一版的IPA,也將會收錄在Unicode和SIL字型中。


秘書,
Katerina Nicolaidis
2005年9月

2006-06-04

[Phonetics] 大陸1949年後的語音變化

(以下是我讀Tai(1978)的心得摘要)

研究目的
驗證現今大陸現代標準中文的規範、和使用的語音差異;以及和台灣、美國的不同。

主要發現
  1. 大陸採用了一些新的字音、以及刪除了一些字音;
  2. 在一些字中,聲調會有不同、甚至是整個音節的讀音不同;
  3. 兩岸使用輕聲的原則不同;
  4. 兒化在台灣已經消失;而在大陸有額外的使用標準;
  5. 大陸的播音員為對聽眾達成某種心理上的效果,發展出一些特殊的語調。

背景
A.大陸
  • 1933,《國音常用字彙》。語音標準指的是「基於受過教育的北京人的語音模式」。但中國官方說普通話不等於北京方言,同時北京方言有些口語形式和大多數的漢語方言不同,這些就不會被當成現代漢語的標準語音。
  • 1954,《新華字典》第一版。幾乎完全採用《國音常用字彙》的語音。
  • 1955,定義普通話的語音、語法、詞彙規範。
  • 1956,普通話審音委員會。
  • 1958,新版《新華字典》有許多讀音不同。
  • 1964,普通話審音委員會建議另一張字音表,為1965出版的《新華字典》所採用。
  • 1971、1973的審音表和1965的版本大致相同。

B.台灣
  • 國民政府來台後努力推行國語,並且壓制地方方言。他們仍然擁護40多年前在大陸時的標準。當年來台、且受過教育的北京人太少,只是人口成分當中很小的一部份,以致於無法讓其他台灣人聽到、並且複製國語的特殊語音。


研究方法
  1. 回顧國語的歷史、1930的《國音》、台灣的國語運動、大陸的推廣普通話。
  2. 1973大陸的《新華字典》、台灣的《國語標準辭典》。
  3. 比較三種課本:大陸的《基礎漢語》、《漢語讀本》;美國DeFrancis系列課本;台灣《國語課本》。除了比較課本上的字音,也參照課文錄音帶的發音。
  4. 請北京人、台灣人、及'49年離開大陸的母語者審聽,確認步驟3的差異。
  5. 台北、及美國之音的廣播拿來與北京的廣播比較,同時比較語調。
  6. 要求兩位台灣NS模仿北京播音員的語調。
  7. 因為溝通基於是聽覺感知而非發音生理,故本研究是以聽覺為基礎的。


整體觀察

《國音常用字彙》允許有不同的發音、但意義完全沒有差別的字(自由變體)。

又音:北京口語方言的自由變體
讀音:在正式文學作品中的另一種讀音
為了便於推廣普通話,大陸選擇兩個讀音當中的一個、而完全刪去了另一個讀音。

大陸的審音原則
(1)如果北京方言一字有兩讀,則選其他方言最常用的。
(2)如果北京方言一字有兩讀,則選符合歷史音變規律的

如:「暫」在北京話中有二讀:zhan4 & zan4。
大陸選北方方言中廣為使用的zan4
但台灣的《國語辭典》則將zan4列為「又讀」,因此標準是zhan4
※如果兩條規則發生衝突,則第1條優先。

如:「危」在北京話和大多數方言念wei1,但wei2才是比較符合歷史演變規律的。大陸取wei1;而台灣取wei2。
如北京話僅有一讀,但卻與大多數的方言不合,則用規則(3)

(3)大多數北方方言的共同標準,比北京話的標準,更應該成為規範。

如:「和」在北京話是han4;北方方言是he2。但大陸的標準取"he2",台灣的標準取"han4"。
不過有時台灣會取北方方言常用的字音,如「暖和」,台灣和大陸皆為北方方言的"nuan3 huo",而非北京話的"nang3 huo"

(4)如果北京方言中有兩個聲調、並且其中一個是陰平,標準讀音則為陰平。

如:愛「惜」、休「息」、「熄」滅
如果都沒有陰平聲,則使用北方方言最常用的聲調。如:「儲」可以是chu2和chu3,但chu3較常用,因此大陸的標準是chu3。
當上述的標準都相同時,則大陸偏愛(口語)語音勝過(書面)讀音。
如:「拆」的語音chai1、讀音che4。標準為chai1。
但「誰」的語音shei2、讀音shui2,標準卻為shui2。
台灣似乎偏好讀音,因此「誰」在台灣的標準是shui2。
然而,美國的教材是shei2。

=============================
【評論】
這份報告的年代較早,但許多觀察非常有趣。例如上述的審音原則可以很好的解釋兩岸語音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差異。
另外Lehmann(1974)認為,普通話中的捲舌與不捲舌對立在南方方言裡都沒有,將來可能會消失。但Tai(1978)則認為,因為做為中心的北京仍然有捲舌∕不捲舌的區別,因此普通話的捲舌音不會消失。但相反地,政治獨立台灣的台灣因為多數人的捲舌音已經消失,未來有可能將捲舌音的空缺當成標準(p. 16)。
最後提個小小錯誤。書中提到「垃圾」在國語中念le4 se4,而普通話是 la1 ji1 (p.12)。Tai說這是因為lese是吳語(上海話)、而laji是北方方言,因此普通話捨lese而取laji。但事實上,laji才是吳語,Tai可能不小心弄錯了。

=============================
【後記 】
Tai(1978)這份報告我遍尋不著,幾次寫email向Prof. Tai詢問也石沈大海。寫email給美國國會圖書館,詢問是否能夠館際合作,對方的答覆是要我先向台灣的圖書館借。最後還是拜託在哈佛任教的Yixiu幫我借、然後請Yunlin幫忙帶回來的。在此對Yixiu的大力幫忙致上十二萬分的謝意。
=============================
Reference
  • Lehmann, W. P. (1975).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ustin: University of Austin.
  • Tai, H. Y. (1978). Phonological changes in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ince 1949 (Report). Washington, D.C. : Office of Research,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

2006-05-09

[Phonetics]「七」、「八」變調

一、「七」、「八」變調
羅常培和王均(1981)說明了「七」、「八」的變調規則:在去聲前變為陽平,其他聲調前則讀如本調。例如:「七月」、「八日」讀起來像是「騎月」、「拔日」。不過羅常培和王均也註明:「現在的年輕人,不大講究『七』、『八』兩個字的連讀變調了,甚至基本不變。」

二、「七」、「八」變調的調查
胡明揚(1987)曾於1981年對500位北京人做過調查,發現越是年輕的北京人,將「七」「八」唸成變調的人數越少,不論老北京、新北京皆然。根據表中的數據來看,當時不變調的人約佔47.8%。 不過時隔25年,當年的30歲以下現在已經成為55歲以下了。,想必不變調的人會大幅上升。

第一次調查(N=100)
老北京人
新北京人
61歲以上
1/17
1/4
51-60歲
5/15
1/4
31-50歲
6/18
8/11
30歲以下
10/14
14/17
第二次調查(N=400)
老北京人
新北京人
61歲以上
5/45
1/4
51-60歲
2/22
2/4
31-50歲
10/44
19/47
30歲以下
41/78
113/156


宋孝才、胡翔(1988)於1984-1985年間也針對362位北京人做過調查(註1),發現當時34歲以下的青少年族群,「七」字不變調的達100%,「八」字不變調的也有九成以上。宋等(1988)認為:「『七』『八』由變調向不變調轉變的比例有一個歷史演變過程…是隨時間推移而逐漸增大的。這種變化很早就已經開始了。」由下圖中可以看出,「七」不變調的比例要高於「八」不變調,顯然「七」的變化比「八」更快、更廣(註2)


胡明揚(1997)因而批評變調的教學:「地道的北京人也大多不變調了,為什麼還要讓外地人、外國人學這種變調呢?」我想既然連北京人都已經不說變調了,《國音學》等語音教材中的「七」、「八」變調部分,也就可以完全刪去了。

==================
註釋
  1. 這兩次大規模的社會調查年代相近,我不太確定是不是同一個。
  2. 原文的圖案比較模糊,因此我根據原作者的數據重繪。
==================
參考書目
  • 宋孝才、胡翔(1988)。對“七”、“八”的變調調查。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頁160-167。北京:人民教育。
  • 胡明揚(1987)。北京話社會調查(1981)。載於胡明揚著,北京話初探。頁38-73。 北京:商務印書館。
  • 胡明揚(1997)。“七、八”變調不宜再推行。語文建設。108期,頁10。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編)(2002)。 國音學,第6版。台北:正中書局。
  • 羅常培、王均(1981)。普通語音學綱要。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6-05-07

[Phonetics] 字音規範

一、楔子
小周與學生的狂想地看到關於字音規範的文章, 讓我想到一個例子,即成語「心廣體胖」一詞。這裡的「胖」字於大多數的辭典中都注音為「ㄆㄢˊ」/pan2/,但也只有在這個成語中才這樣念,形成「限讀」。「心廣體胖」一詞原出於《大學》:「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其讀音則來自於宋朝朱熹的註解:「胖,步丹反。胖,安舒也。…故心無愧怍,則廣大寬平,而體常舒泰,德之潤身者然也。」這裡的「胖」顯然不是「肥胖」的意思,而是「安舒」義。

二、語音演變
讓我們來追溯一下這個讀音的演變。「步丹反」,「步」字屬中古並紐,擬其音為,因濁音清化且聲母為平聲,演變為現代國音的;「丹」字見於《廣韻》平聲寒韻,「都寒切」,與「單」字同音。「單」在《韻鏡》屬外轉一等舌音,十六攝中屬「山」攝,「山」攝開口陽聲韻演變為現代國音的(註)。聲調的部分,因中古平聲演變為現代讀音分為陰平、陽平,依中古清聲母變為國音陰平、中古濁聲母變為國音陽平的規律,擬為陽平。如是則「步丹反」一音,演變為現代國音為

如前所述,/pan2/這個讀音現今可考的始作俑者,就是南宋的朱熹(1130—1200),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因為父親到福建做官,是以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福建尤溪縣)。這樣的情況有點複雜,因為不知道應該推斷朱熹的母語應該是哪一種。不過我以為受到福建閩語影響的可能性較大,因為朱熹不但於兒童及青少年成長期居住在福建,而且後來活動的範圍也多以福建為主,其學說在思想史上更被稱為閩派。但是朱熹做《四書集注》到底用的是書面語?還是口語?是共通語?還是方言?這個問題我想目前還是無解,因為要考證一個歷史人物的語音系統有實際上的困難,特別是在文白異讀情形很普遍的中國,更何況要推斷一千多年前的個人語音。

但是可以確知的是,/pan2/的這樣一個讀音現今可見最早出現在《四書集注》中。因為科舉制度的緣故,《四書集注》可以說是全知識分子必讀的書,這樣大的影響力必會將這個語音擴散出去,如果時間夠長遠,這個音最後就會加入語音系統當中。

三、語文的雅正觀
不過從追尋語音歷史的過程當中,就會審定字音還是有很強的「雅正」觀,亦即字音應該有所本、有理據、符合歷史的演變規律,才是比較正確的。

語言是隨著時間、空間而演變的,明˙陳第曾言:「蓋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而趙元任(1959)也曾說:「語言不是固定不變的,是老在那兒變的……語言的變遷,在一個人的一生當中,就可以覺得出來的,所以是以幾十年算的。假如我們以三十年為一世,這樣算起來嚜,差不多再過三年,就可以再來一個國音標準。」

教育部遲至1997年才公告《國語一字多音審定表》,但距離上一個語音規範《國音常用字彙》(1932年)實在是隔得太久了些。再者,《國語一字多音審定表》恐怕還有許多與現代口語讀音不合之處。以及,辭典的編輯者大多未能符合教育部的字音規範,致使查閱者無所適從。我想,我們的字音規範,還需要有進一步的整理工作才是。

=========================
註釋
  • 此處擬音,全濁聲母依王力、周法高、李方桂等,擬為不送氣;韻母則依董同龢、王力、周法高等,擬為
=========================

參考文獻
  • 竺家寧(1992)。聲韻學。台北:五南。
  • 陳彭年(1976)。新校正切宋本廣韻。台北:黎明文化。
  • 趙元任(1959)。語言問題。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

2006-04-19

[Phonetics] Praat的下載、教學、plug-in、script

Powered by Pbice
Last update: July 23, 2007

  1. Download and Help



  2. Praat Tutorial


  3. Praat Plug-in

    • Mertens, Piet (2005). Prosogram (Version 2.2)
    • Plichta, Bartlomiej (2006). Akustyk (Version 1.7.7)

  4. Praat Script


    =================================
    (Alphabetical order)


2006-04-16

[Phonetics] 華語教學中的捲舌音

一、序言
我在Learning Chinese Online的網站上,看到這張圖片的連結:

From: http://www.wfu.edu/~moran/z_GIF_images/Difficult_Sounds.gif
即使是以教學為目的,Patrick Moran 把圖畫得有些誇張,但其中舌位的表達方式,我還是無法認同。
======================================
二、什麼是捲舌音
許多文獻都將Mandarin的zh, ch, sh描述成捲舌音(retroflex)。到底 retroflex 是什麼? 我們可以從其他語言來檢驗。在印度南方有有一種語族叫Dravidian,其下的語言就有所謂的retroflex,例如TamilTelugu都是其中的一支(Ladefoged & Maddieson, 1996, p. 27):


以上圖來說,Hindi的應該是apical post-alveolar,而Tamil和Telugu的是refroflex。Ladefoged和Maddieson想說明的是:捲舌音有著程度上的不同。Hindi的捲舌程度顯然不及Tamil和Telugu;也就是說,refroflex比apical post-alveolar更捲。但這兩種變體,都算是捲舌音(retroflex)。
因此,retroflex 指的是舌頭位於 alveolar ridge後方所發出的聲音;有時甚至舌頭會捲起,以舌頭的背面貼近上顎(像是Tamil)。 當然,不同發音人說話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捲舌」的特徵仍是維持一致的(Ladefoged & Bhaskararao, 1983):

======================================
三、中文裡的zh, ch, sh 是什麼?
從下面Ladefoged & Wu(1984)的X光圖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出,發/zh/這個聲音的時候,舌頭的背面並沒有貼到上顎。自然,也不應該使用IPA當中的retroflex符號:。 也因為這樣,Ladefoged & Wu認為,中文裡的zh、ch、sh不應該稱為retroflex,因為其實發音時舌頭並不捲。圖中A、B、C三位北京母語者的舌頭位置不太一致,因而Ladefoged & Wu的結論是,現有的IPA對於發音的分類方法並不適用於中文的zh、ch、sh,而其發音的關鍵在於整個發音通道(vocal tract)的形狀,並不是只有舌頭與上顎的接觸點而已。

======================================
四、華語教材裡的捲舌音
那麼,華語教材裡是怎麼「圖示」捲舌音的呢?
1.《國語發音圖解》(Huang, 1969)國語發音圖解


2.《中文入門(Chinese Primer)》(Ch'en, Link, Tai, & Tang, 1986)中文入門

3.《實用漢語課本》(劉珣, 鄧恩明, & 劉社會, 1981)實用漢語課本
4.《國語正音特殊教本》(柯遜添, 1987)國語正音特殊教本

5.《C'est du chinois!》(Hoa, 2000)

6.《中国語I 会話コース》(顧明耀, 田梅, 丸山浩明, 魏秀珍, & 齋藤匡史, 2001)中国語I 会話コース
我找的幾本教材裡面,特地選了大陸、台灣、日本、法國幾個國家出版的教材,而時間也從1969年一直到2001年。不少教材對捲舌音的圖示,和X光的舌位圖有不小的差距。比較接近真實的教材是《中文入門》、《中国語I》。
不過,即使圖示完全正確,但對於這樣的圖能有多少教學功效,我是有點懷疑的。正如Gimson(1989,轉引自王家聲,1991)所言,要將圖上0.5公分左右的差距,擴展到自己的嘴巴裡,從而發出正確的音,即使是受過專業訓練的語音學家,恐怕也無法辦到。畢竟這樣的舌位圖是語音學家用以分辨語音的細微差異,但是否具有教學的效果,還得再行斟酌。
那究竟應該怎麼樣教捲舌音?老實說,我目前還沒有答案。至少,我還沒有找到前人對此習得過程所做的研究。看來,我們需要有更多的教學研究,以釐清教學活動的實效性。
======================================
Bibliography
  • Ch'en, T. T., Link, P., Tai, Y. J., & Tang, H. T. (1986). Chinese Primer.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 Gimson, A. C., 1989.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nunciation of English [4th Ed.]. Edward Arnold.
  • Hoa, M. (2000). C'est du chinois! (troisième édition ed. Vol. Compredre et parler). Paris: Libraire Editeur.
  • Huang, R. (1969). Mandarin Pronunciation: Explained with diagrams.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 Ladefoged, P., & Maddieson, I. (1996). The Sound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Blackwell.
  • Ladefoged, P., & Bhaskararao, P. (1983). Non-quantal aspects of consonant production: A study of retroflex consonants. Journal of Phonetics, 11(3), 291-302.
  • Ladefoged, P., & Wu, Z. J. (1984). Places of articulation: An investigation of Pekingese fricatives and affricates. Journal of Phonetics, 2, 267-278.
  • 王家聲,1991。英語發音教學的理論與實際。於第八屆英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211-233。台北:文鶴。
  • 柯遜添.(1987)。 國語正音特殊教本 【第二版】。台北:國語日報社。
  • 劉珣,、鄧恩明、劉社會(1981)。實用漢語課本【第一冊】。香港:商務印書館。
  • 顧明耀, 田梅, 丸山浩明, 魏秀珍, & 齋藤匡史. (2001). 中国語I 会話コース. 東京: 白帝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