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22

[Computer] Technorati對部落圈的統計報告(2006年4月)

Blog的搜尋引擎Technorati在4/17發佈了新的統計報告,以下摘錄幾項重點:
  1. Technorati目前追蹤3530萬個部落格
  2. 部落圈(blogosphere)每6個月增加一倍
  3. 目前是三年前的60倍
  4. 平均來說,差不多每一秒就增加一個部落格(每天增加75,000 個)
  5. 1940萬的部落客(blogger)(55%)在創建了部落格後的三個月內仍持續張貼文章
  6. Technorati 每天追蹤120萬篇文章,差不多是每小時5萬篇
四月的報告和前幾次的統計變化並不大,無非就是部落格持續、且穩定的增長。但如果以全球10億網路人口,大概已經有四分之一的人參與了部落格創作(當然,有些人會寫多個部落格,不過多數人應該不會超過3個吧?)這還不包括只瀏覽文章、但尚未加入部落格的人。看來部落格的增長潛力還是很值得期待啊~
有意思的是,每當發生重大事件,部落格文章的張貼量就會暴增,如:南亞大海嘯、超級盃、倫敦地鐵爆炸、Katrina颶風、iPod Video上市、美國國情咨文等。《誰沒部落格》說伊拉克戰爭讓部落格迅速增加,看來遇到重大事件時,人們都有一種不吐不快的衝動。 :p


========================
Reference

2006-04-19

[Phonetics] Praat的下載、教學、plug-in、script

Powered by Pbice
Last update: July 23, 2007

  1. Download and Help



  2. Praat Tutorial


  3. Praat Plug-in

    • Mertens, Piet (2005). Prosogram (Version 2.2)
    • Plichta, Bartlomiej (2006). Akustyk (Version 1.7.7)

  4. Praat Script


    =================================
    (Alphabetical order)


2006-04-16

[Phonetics] 華語教學中的捲舌音

一、序言
我在Learning Chinese Online的網站上,看到這張圖片的連結:

From: http://www.wfu.edu/~moran/z_GIF_images/Difficult_Sounds.gif
即使是以教學為目的,Patrick Moran 把圖畫得有些誇張,但其中舌位的表達方式,我還是無法認同。
======================================
二、什麼是捲舌音
許多文獻都將Mandarin的zh, ch, sh描述成捲舌音(retroflex)。到底 retroflex 是什麼? 我們可以從其他語言來檢驗。在印度南方有有一種語族叫Dravidian,其下的語言就有所謂的retroflex,例如TamilTelugu都是其中的一支(Ladefoged & Maddieson, 1996, p. 27):


以上圖來說,Hindi的應該是apical post-alveolar,而Tamil和Telugu的是refroflex。Ladefoged和Maddieson想說明的是:捲舌音有著程度上的不同。Hindi的捲舌程度顯然不及Tamil和Telugu;也就是說,refroflex比apical post-alveolar更捲。但這兩種變體,都算是捲舌音(retroflex)。
因此,retroflex 指的是舌頭位於 alveolar ridge後方所發出的聲音;有時甚至舌頭會捲起,以舌頭的背面貼近上顎(像是Tamil)。 當然,不同發音人說話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捲舌」的特徵仍是維持一致的(Ladefoged & Bhaskararao, 1983):

======================================
三、中文裡的zh, ch, sh 是什麼?
從下面Ladefoged & Wu(1984)的X光圖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出,發/zh/這個聲音的時候,舌頭的背面並沒有貼到上顎。自然,也不應該使用IPA當中的retroflex符號:。 也因為這樣,Ladefoged & Wu認為,中文裡的zh、ch、sh不應該稱為retroflex,因為其實發音時舌頭並不捲。圖中A、B、C三位北京母語者的舌頭位置不太一致,因而Ladefoged & Wu的結論是,現有的IPA對於發音的分類方法並不適用於中文的zh、ch、sh,而其發音的關鍵在於整個發音通道(vocal tract)的形狀,並不是只有舌頭與上顎的接觸點而已。

======================================
四、華語教材裡的捲舌音
那麼,華語教材裡是怎麼「圖示」捲舌音的呢?
1.《國語發音圖解》(Huang, 1969)國語發音圖解


2.《中文入門(Chinese Primer)》(Ch'en, Link, Tai, & Tang, 1986)中文入門

3.《實用漢語課本》(劉珣, 鄧恩明, & 劉社會, 1981)實用漢語課本
4.《國語正音特殊教本》(柯遜添, 1987)國語正音特殊教本

5.《C'est du chinois!》(Hoa, 2000)

6.《中国語I 会話コース》(顧明耀, 田梅, 丸山浩明, 魏秀珍, & 齋藤匡史, 2001)中国語I 会話コース
我找的幾本教材裡面,特地選了大陸、台灣、日本、法國幾個國家出版的教材,而時間也從1969年一直到2001年。不少教材對捲舌音的圖示,和X光的舌位圖有不小的差距。比較接近真實的教材是《中文入門》、《中国語I》。
不過,即使圖示完全正確,但對於這樣的圖能有多少教學功效,我是有點懷疑的。正如Gimson(1989,轉引自王家聲,1991)所言,要將圖上0.5公分左右的差距,擴展到自己的嘴巴裡,從而發出正確的音,即使是受過專業訓練的語音學家,恐怕也無法辦到。畢竟這樣的舌位圖是語音學家用以分辨語音的細微差異,但是否具有教學的效果,還得再行斟酌。
那究竟應該怎麼樣教捲舌音?老實說,我目前還沒有答案。至少,我還沒有找到前人對此習得過程所做的研究。看來,我們需要有更多的教學研究,以釐清教學活動的實效性。
======================================
Bibliography
  • Ch'en, T. T., Link, P., Tai, Y. J., & Tang, H. T. (1986). Chinese Primer.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 Gimson, A. C., 1989.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nunciation of English [4th Ed.]. Edward Arnold.
  • Hoa, M. (2000). C'est du chinois! (troisième édition ed. Vol. Compredre et parler). Paris: Libraire Editeur.
  • Huang, R. (1969). Mandarin Pronunciation: Explained with diagrams.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 Ladefoged, P., & Maddieson, I. (1996). The Sound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Blackwell.
  • Ladefoged, P., & Bhaskararao, P. (1983). Non-quantal aspects of consonant production: A study of retroflex consonants. Journal of Phonetics, 11(3), 291-302.
  • Ladefoged, P., & Wu, Z. J. (1984). Places of articulation: An investigation of Pekingese fricatives and affricates. Journal of Phonetics, 2, 267-278.
  • 王家聲,1991。英語發音教學的理論與實際。於第八屆英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211-233。台北:文鶴。
  • 柯遜添.(1987)。 國語正音特殊教本 【第二版】。台北:國語日報社。
  • 劉珣,、鄧恩明、劉社會(1981)。實用漢語課本【第一冊】。香港:商務印書館。
  • 顧明耀, 田梅, 丸山浩明, 魏秀珍, & 齋藤匡史. (2001). 中国語I 会話コース. 東京: 白帝社.

[Computer] Web 2.0

Web 2.0的概念,首先由O'Reilly媒體的創辦人兼執行長Tim O'Reilly提出。他在一篇"What is Web 2.0"的文章中提到,下一代的Web應用將會朝向不同的方向來發展,他所舉出的範例如下(O'Reilly, 2005, September 30):

Web 1.0
Web 2.0
personal websites
domain name speculation
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
page views
cost per click
screen scraping
web services
publishing
participation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s
wikis
directories (taxonomy)
tagging ("folksonomy")
stickiness
syndication


自網際網路發明以來,即展開靜態頁面為主的web 1.0時代。接著有動態頁面的web 1.5時代,如Xoops就是開源碼的內容管理系統(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但2005年則進入web 2.0時代。 O'Reilly並列出了概念圖 [1]:
Tim O'Reilly Web 2.0 Meme Map
由上圖可以看出,Web 2.0最重要的策略定位即:網路做為平台(Web as platform);而其使用者定位為:使用者管理自己的資料(You control your own data)。
John Gage在1984年說出「網路即電腦」(The Network is the Computer) 這句口號後,經過20年這個夢想終於成真。但John Gage當年的構想,和今日的web 2.0還是有本質上的差異:web 2.0的應用是把資料的控制權交還給使用者。最好的例子就是資料的分類方式。傳統的方法是概念分類(taxonomy),典型的如Bloom的教學目標分類;但web 2.0則是大眾分類(Folksonomy) ,以del.icio.us為代表。

Michael Dertouzos 曾在《科技活氧革命》中提出一個構想:游牧式運算(Nomadic Computing)。 他認為未來的世界裡,電腦設備會越來越小,可以不必把所有的資源都用來做複雜的運算。(現在的電腦之所以需要很快的運算速度、大的硬碟容量、很多的記憶體,都是為了滿足在「這一台」電腦上能做最複雜的運算而配備的)既然使用者不會同時需要每一種功能,是否能夠在需要時再取用就好,從而減少電腦中「備而無用」、「大而無當」的諸多軟體。
如今看來,這個方向將會是未來發展的主流。 除了讓更多軟體網路化(如前陣子被Google收購的Writely)以外,也將會讓網路更加普及。網路對人們而言將會像空氣一樣,雖然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是無時無刻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
註解
1. 因原圖太小而自己重製,粗體是我加上去的。
=============================

延伸閱讀
=============================
  • Dertouzos, M. L. (2001). 科技活氧革命:資訊進入人性化的時代 (羅耀宗, Trans.). 台北: 時報.

[Computer] 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Wikipeadia)已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目前有212種語言,總共大約250萬條詞目。根據維基百科首頁上列出來的十大語言分別是:

  1. 英文(106萬條)
  2. 德文(38萬條)
  3. 法文(26萬條)
  4. 波蘭文(22萬條)
  5. 日文(19.9萬條)
  6. 荷蘭文(16萬條)
  7. 瑞典文(15萬條)
  8. 義大利文(14.9萬條)
  9. 葡萄牙文(12萬條)
  10. 西班牙文(10萬條)
中文則有8萬條。中文的條目當然還是偏少,不過卻很有發展的潛力。可惜的是,中國大陸封鎖了維基百科,因此在大陸可能無法訪問這個網站。
不過Jimmy Wiles在4/10來台演講時指出,他並不贊成學生在寫報告時引用Wikipedia。他認為,百科全書僅只是提供一個基本的知識,作為對事情認識的開端(start point)。 這不禁讓我聯想到在做語言學研究時,有些學者言必稱《現代漢語詞典》、《中國大百科全書》 ,其實忘了這些資料也有錯誤的可能。

==================
延伸閱讀

2006-04-12

[Book] 誰沒部落格

書名:誰沒部落格! (Blog Story)
作者:Cyril Fievet & Emily Turrettini
出版年:2004/2006
出版社:台北:商周

【心得】
書中除了簡述部落格的歷史,並列出了寫部落格的十大理由。1997年,John Barge第一次提出Web log這個名稱,但當時僅作為網頁形式的記錄檔(log);1999年,Peter Merholz首次將Web log讀成“we-blog”,後來進一步簡稱為“blog”,而撰寫blog的人,便稱為blogger(部落客)。 關於部落格發展的歷史,Wikipedia有詳細的說明,而台灣部落格的發展史,在Jedi's blog也曾詳述,故於此處不贅。
部落格的興起
部落格發展的速度到底有多快?根據部落格搜尋引擎Technorati的報告,部落格在過去三年的時間呈幾何式成長,大約每五個半月就會增加一倍:

到底現在網路上有多少個部落格?Technorati目前可以搜索的部落格約有3300萬,而與三年前相比,部落格增加了60倍。
部落格的寫作動機
到底部落格有什麼魅力,使得大家競相投入?有人以Maslow的「自我實現需求」,來解釋部落格這種現象:
需求層次理論
如果以部落格來看,除了生理需求無法由此獲得以外,其餘皆可從網際網路(部落格)中得到。例如,部落格允許匿名,滿足安全需求;部落格提供RSS和迴響(comment),滿足社交需求;如果部落格的文章被人轉載或引用、或是別人認同自己的想法,滿足尊重的需求;而部落格作為一種出版工具(publishing tool),人們為了自己的想法而花時間撰寫自己想寫的文章,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本書也說:「部落格最單純的慾望,也許就是在他人面前展現自我的存在。」(p. 66)

部落格的缺點
當然,部落格並非百益而無一害。這種不受管制的出版媒介,更需要使用者的自律。例如,微軟的員工因為在部落格上張貼Mac電腦在公司卸貨的照片,因而被解職;Ellen Simonetti原是Delta Air Lines空姐,但因為在部落格上張貼穿制服的性感照而被遣散;家庭主婦在部落格上透露太多個人隱私,因為行程太過透明,最後不得不刪除部分文章。2005年的選舉,「瑋哥的部落格」就引起很大的爭議。雖然部落格的風潮無法抵擋,但這種新興的媒體似乎來得太快,快得我們來不及制訂界線,以及思考我們自己的定位。
華語教師的部落格
華語教學分享館目前大約串聯了六十五個華語教師的部落格,從文章的內容和分享館的訪客地圖來看,這些老師分佈在世界各地:台灣、香港、日本、美國、德國、希臘、布吉那法索等,因為有分享館,讓這些老師有更多互動。信世昌(1995)曾言華語教學相關的訊息流通不易。我想透過分享館的方式當可改善此一困境。
但我比較好奇的是:華語教師撰寫部落格的動機為何?以及他們都寫些什麼?目前看來,記錄生活點滴還是佔大宗,又或者記錄與學生的互動(談話、考試、成績、作文、課堂互動等);其次大概是討論食物(食譜、餐廳等);然後是跟教學相關的文章。此外,還有一些轉貼的文章(這是我的個人觀察,並沒有進行統計)。
以前我曾汲汲營營,想讓分享館變得更具影響力(powerful),因此建議館主Fish可以讓分享館的目標更為明確,並且鼓勵華語老師在部落格上撰寫教學相關的資訊,而我們可以進一步從中「粹取」出有價值的資訊,作為典藏(archive),將來或許可以成為華語教學的「知識庫」。
但某天我買早餐回家的路上,突然覺得:其實讓分享館維持現狀也不錯。部落格的寫作本來就很自由。《誰沒部落格》說:「沒有任何人真正的去鼓吹網友架設部落格…部落格的現象始終來自於使用者本身的意願。」(p. 93) 既然個人的部落格是為自己而寫,也就不需要刻意經營些什麼。如果想讓華語教學分享館長久地維持下去,穩健的作法反而能有更紮實的基礎。再者,華語教學的生活也並不限於教學本身,教師們也關心電影、美食、新聞等等,這些都是生活的一部份。本來是為興趣而服務的寫作,不一定非要變成為工作服務不可。
部落格可能的應用
部落格作為一種線上寫作的工具,因此本身就可以拿來輔助華語文寫作教學。例如新加坡的老師就把部落格拿來當成中文學習的e-portfolio(Tan, Teo, Aw, & Lim, 2005)。
如果老師願意,使用開源碼的Linux + Apache + MySQL + php來架設平台,加上有MovableTypeWordPress等系統,就可以免費擁有自己的部落格平台。如果不願意自己架,那麼也可以選用網路上BSP(Blog Service Provider)的服務,一樣免費,例如Johnson(2004)就建議可以用Blogger來進行語言教學。同時,還可以仿照華語教學分享館的形式,串聯不同的部落格,讓學習者在網路上的互動更為活絡。
但我還有另外一個想法,是把部落格拿來當成教師日誌的寫作工具。Bailey(1990)和Moeller(1996)提到教師日誌在反思教學、以及培訓教師中的應用。Bailey建議老師可以記錄教學時的想法、與學生的互動等,並可進一步進行自我反思與分析。Bailey建議的流程如下:

這樣的教師日誌,同時也是教師成長歷程的見證。不過,原先在研究團體裡公開的私密日記,形式畢竟和公諸於眾、人人皆可閱讀的部落格大不相同。因此如何進行,還得再行斟酌。
=====================
延伸閱讀
=====================
參考書目
  • Bailey, K. M. (1990). The use of diary studies in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In J. C. Richards & D. Nunan (Eds.),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pp. 215-226). Cambridge: Cambridge language teaching library.
  • Johnson, A. (2004). Creating a writing course utilizing class and student blogs. Internet TESL Journal, 10. Retrieved March 11, 2006, from http://iteslj.org/Techniques/Johnson-Blogs/.
  • Moeller, A. J. (1996). Journaling: A path to reflective teacher development. In Z. Moore (Ed.),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Multiple perspectives (pp. 59-73). Lanham, Marylan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 Sifry, D. (2005, August 02). State of the Blogosphere, August 2005, Part 1: Blog Growth. Technorati Weblog. Retrieved March 20, 2006 from http://www.technorati.com/weblog/2005/08/34.html.
  • Tan, Y. H., Teo, E. H., Aw, W. L., & Lim, W. Y. (2005). Portfolio building in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using blog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BlogTalk Downunder, Sydney. Retrieved from http://www.moe.gov.sg/edumall/rd/publications/blogtalk.pdf.
  • 信世昌(1995)。華語文教學的科「技」整合。華文世界,78期,頁1-8。

2006-04-03

[CALL] Podcasting: Audio on the Internet comes of age

【心得】

一、什麼是podcast
根據Wikipedia的定義,podcast(大陸譯為「播客」,台灣則不翻譯)指的是,在網路傳送聲音或影片檔案,例如廣播節目或音樂影片,並可以用RSS或Atom來同步,讓訂閱者可以在個人電腦、或行動裝置(手機)上來收聽、收看。

之所以叫做podcast,是由"iPod"和"broadcast"兩個字所組成。一如blog所提供的RSS,訂閱者可以使用Apple公司的iTune(免費)或Juice(開放原始碼軟體)來訂閱podcast。使用者打iTune或Juice,軟體就會同步更新、並下載最新的節目。此外,使用者還可以將這些廣播同步到個人的MP3隨身聽裡,隨身攜帶、隨時收聽。

Pocast雖然以聲音為主,但從2005的上半年開始,也有部分的podcast提供影片。除了可以在電腦上觀看,也可以同步到iPod Photo。

以iTune訂閱podcast
圖1:以iTune訂閱podcast


二、Podcast的技術門檻

一如blog降低了網頁製作的門檻,podcat也降低了製作廣播節目的技術門檻(楊致偉,2006)。傳統的廣播從錄製到發送,都需要有專門的技術,節目內容也受限制,所需的成本也高,傳送的訊號也有範圍限制;而podcastors則僅需麥克風即可製作節目[1],透過OdeopodOmatic來錄製、發佈podcast 。重點是,這些服務大多是免費的!

此外,因為有RSS,訂閱者不必到訪每一個網站,才知道有無更新的節目,因此可以同時訂閱多個節目,如同部落格的RSS閱讀器一樣。而podcastors由RSS feed 訂閱人數的多寡,也可以知道自己podcast受歡迎的程度。


三、Podcast與語言教學

既然CALL的關鍵是以學習內容為主體,因此技術並非最主要的考量因素。podcast對教育科技而言並不能算是新的技術,但是因為簡單易學,因此而吸引了更多人來參與。使用podcast來進行英語教學的列表,可以參見Englishcaster,此處不贅。

但我個人認為,以podcast來製作語言教學節目,尚需注意下面幾點:


  1. 廣播形式的侷限:和電視教學節目不同的是,podcast大多數的時候只有聲音。因此,收聽的人並沒有視覺上的刺激。如果遇到學習者沒學過的生詞,應該怎麼介紹呢?ESL Pod的作法是以較慢的語速,將生詞逐字地拼一次。中文就比較麻煩了,不知道是不是應該用部件來拆解字形?不過,對於初級學習者來說,部件的名稱可能比漢字本身還難。在網站上提供文稿,或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2. 廣播文稿:大多數的podcast節目是沒有文稿的,但以學習語言為目的的聽眾可能需要。像ESL Pod就提供部分的內容文稿,以便學習者對照、複習。
  3. 聲音品質:聲音的品質牽涉到許多層面,最直接相關的就是採樣率(sampling rate),太高的採樣率會讓檔案過大,但太低的採樣率則會讓聽者感到不適。當然,錄好的聲音也需要後期製作,讓聲音變得柔和一些(如ChitChat Online 英語下午茶未經後期製作)。主持人說話的習慣也需注意(Chinese Pod的Ken Carroll 有咂嘴的壞習慣)。另外,錄音時也需注意音量大小一致、以及語速的控制等。
  4. 節目的長度:podcast 目前僅能算是教學輔助資源之一,因此不適合太長的節目。英語教學的ESL Pod控制在15-20分鐘左右;而中文教學節目Chinese Pod則長度差異較大,從8分鐘到20分鐘都有;而專教日語的Japanesepod101大約是10-20分鐘。從這些節目看來,每個單元控制在10-20分鐘左右較為恰當,初級可能稍短些。
  5. 內容的獨立性:目前語言教學的 podcast 似乎傾向製作各自獨立的單元,也就是聽眾可以選任何一集來聽,而不會有任何的落差,這也是傳統語言教學廣播的形式。但是,podcast與廣播教學節目不同的是,廣播教學是同步播出,學習者很少有機會能聆聽以前的節目,因此節目需要各自獨立,以便學習者可以隨時加入,但也造成內容難度停留在某一層級打轉;但podcast則有如檔案櫃 (archive),之前的廣播一樣可以訂閱、收聽,因此我建議 podcaster不妨可以嘗試做成系列式教材,讓內容難度隨著時間而提升,又或是本集內容可以回顧前幾集所學,複現已學詞彙,鞏固語法點,逐步提升語言能力。
  6. 母語和目標語的比例:以Chinese Pod為例,其中母語的比例偏高,幾乎變成了英語教學廣播,不知道是不是因為Ken Carroll本來是英語教師的關係?另外,我個人覺得,節目主持人最好也有目標語的學習者(如Japanesepod101),這樣一方面容易引起學習者的共鳴,另一方面也是學習者的典範。
ChinesePod.com
圖2:ChinesePod

四、Podcast未來發展的方向
  1. 專業化:不論是聲音的品質、或是教學的內容,一些podcast已經越來越專業化,像Chinese PodESL Pod應該都是在錄音室裡錄製的,聲音聽起來很舒服。另外,podcast 作為語言教學的媒介,也應考慮教學的目標、流程的設計等等。
  2. 差異化:目前華語教學的podcast數量還很少,但英語教學的podcast為數眾多,各有不同的目標聽眾,如EnglishPod的目標聽眾是中國人,而English BreezePod Dialogue則是日本人。此外,podcast也各自聚焦於不同的主題,如PhoneticPodcast專門講述發音,美國之音提供英語新聞,Learn a Song Podcast是歌曲教唱,Enlgish Idioms and Slangs則是諺語和俗語等。
  3. 國際化:podcast既然是以網路為傳送的媒介,當然也有網路無遠弗屆的特點。加上RSS是非同步的傳送媒介,因此任何時間、任何地點(anytime, anywhere) 都可以是學習的環境。因為收聽的學習者可能來自世界不同的國家,跨文化的衝擊是應當要避免的。此外,podcast多為公開、且免費下載,因此也可以向不同語言的podcast教學節目取經,截長補短。
  4. 商業化:雖然語言教學和商業不一定相關,但是為了提供更好的教學內容,商業化或許是方法之一。雖已有少部分的語言教學podcast加入了商業的色彩(如ChinesePodJapanesepod101),但整體來說恐怕仍是支出多於收入。但根據 eMarketer的報告 ,美國地區podcast的聽眾人數,在2006年將有1000萬、2008年會有2500萬、2010年將有5000萬(Chapman, 2006) ! 按此成長速度,加上目前全球的中文學習者已有3000萬,華語教學的podcast必定是值得期待的市場。
US podcast audience圖3:2006、2008和2010年的美國podcast聽眾人數

五、結論

正當podcast在網路上如火如荼地發展時,很遺憾地發現,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台灣製作的華語教學podcast。如果台灣有心成為全球華語教學的中心,應該要更加強在網路上推廣的力道。或許可由僑委會來製作?又或者是補助經費、贊助想要參與的華語教師?但不論形式為何,如何維持頻繁更新、長期運作將是重點。

雖然O'Reilly(2005)並未提到podcast,但我想podcast也可列為web 2.0的應用之一。Web 2.0時代的核心觀念是「網路為平台」(Web as platform)和「自己掌控資料」(You control your own data)(O'Reilly, 2005)。因此,如何提升服務的品質、匯集更多的資料,將是創造品牌價值的關鍵。華文圈的podcast仍處於起步階段,將podcast融入語言教學也還只是一種嘗試,但繁榮的前景是可以期待的。在有更多人參與之後,希望能將華語文教學提升到新的層次。



============================
註釋
  1. 要是用太便宜的麥克風,可能噪音會太大。另外,錄音的音效卡也是關鍵。
============================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