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04

【讀書心得】馬路學

馬路學中文書名:馬路學:馬路學=塞車經濟學+停車心理學+動物行為學+人類交通學…
原文書名:Traffic: Why we drive the way we do (and what it says about us)
作者:Tom Vanderbilt(饒偉立 譯)
出版年:2009
出版社:大塊文化

 

【心得】

Tom Vanderbilt的《馬路學》提到許多有趣的現象,諸如:為什麼隔壁車道總是比較快?(p.57) 女人開車真的比較危險?(p.323) 當馬路因施工而縮減車道時,究竟應該提早或延後變換車道?(p.59)

 

今日的汽車遠彼時年前的汽車安全,第三煞車燈、安全帶、ABS反鎖死煞車系統、甚至安全氣囊等,這些理應有助於提升交通安全。但研究人員發現,車禍率並未下降。為什麼?因為駕駛人會認為汽車更安全,反而以危險的方式開車,從而導致更多事故(pp.331-334)。

很多因素都可能影響道路風險,諸如:車況、路況、駕駛人性別/個性/年齡,甚至天候狀況等等。然而眾多因素當中,「車速」是造成死亡車禍的主因。在時速80公里時,死亡車禍的機率是時速40公里的15倍!(p. 318)

 

此外,駕駛人的心態也很重要。我們往往高估自己的駕駛能力,並低估道路風險。我們對自己的駕駛技術一無所知,除非在車內安裝攝影機,否則很難說服駕駛人的開車方式其實很危險。美國國家高速公路安全局(NHTSA)研究發現,80%的車禍,和事故發生前三秒未注意路況有關(p. 99)。換言之,當我們以為路況沒有變化,而分心去調整收音機、尋找太陽眼鏡、觀看衛星導航,或是逗弄寵物、照顧小孩時,駕駛人已經遇上麻煩。

 

現代人開車已如喝水般自然,但開車其實也是高風險的活動。我們不僅應觀察自己的開車習慣,也應學會「防禦性駕駛」,主動避免被其他車子撞上,如此才能有效提升行車安全。至於專責的駕駛(司機),應該接受進皆得駕駛訓練,例如估算超車距離、判斷其他車子的車速、如何在山路或濃霧中安全駕駛,以及在輪胎失去抓地力時如何挽救等。光靠宣導交通法規,是無法提升行車安全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