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10

[Phonetics] Acoustic and perceptual evaluation of Mandarin tone productions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在實驗室中,能夠訓練新的語音的對比,是基於一種假設:人們的大腦仍有空間可以改變。

前人的研究發現:透過訓練聽力,會讓分辨語音對比的能力進步。
  • 訓練美國人聽三種不同的VOT
  • 訓練法國人分辨voiced & voiceless interdental fricative
  • 訓練日本人分辨英語的/r/和/l/
  • Wang et al. (1999)發現超音段層面的聲調,也有相同的情形。
Leather (1990)則是發現,發音進步了則聽力也會進步。

聽力感知有助於改善發音:
  • Rochet (1995)訓練中國人聽法文的不同VOT,的確發現訓練過NNS的VOT更像NS。(不過intervocalic沒有顯著差異)
  • Bradlow (1997, 1999)訓練日本人分辨/r/和/l/,的確發現發音會進步。(不過,以個別受試者而言,並不是感知進步大者發音就會進步大,兩者無必然關係)
===================================
受試者:
發音人是修過一、兩個學期中文課的美國大學生共16位,分兩組(Wang et al., 1999)。
擔任聽辨評審的是80位母語者。

語料:
80個單音節,每個聲調各20個。
80個當中,一半當做訓練語料(舊語料),另一半則不出現在訓練語料中(新語料)。

===================================
聽辨分析:

方法:
母語者紀錄屬於哪一個聲調,或是無法決定。

一、感知訓練的確有助於改善發音

實驗組:舊語料進步18%,新語料進步13%。

二、實驗組個別受試者的差異

前測正確率的個別差異非常大,後測的進步幅度也是。
進步的情形和是哪一個聲調無關。



三、個別聲調發音的正確率
由母語者來審聽:


聲調被誤發的情形,前測和後測比較:

tone 1進步16%、tone 2 進步21%、tone 3進步21%、tone 4進步11%。
總共平均進步18%。



===================================
聲學分析:


方法:

  • 4個母語者念和受試者相同的語料,以作為標準。
  • 做兩方面的歸一化:
    • 頻率歸一化:五度 (Liao, 1983)
    • 時間歸一化:找出全部當中最長的聲調,將其他聲調拉到和它一樣長。每個聲調分別做歸一化。
  • 數值計算:
    • 每個聲調取等分的五個點。
    • 調域 (區別 1∕2 、 1∕4)
    • 升或降的幅度(區別 2∕3)
    • 谷底或峰頂在聲調內出現的位置 (區別 2∕3)
分析結果:


討論:
  • 對每一個聲調而言,後測都比前測要接近標準。聲調高度和聲調曲拱皆然。同時,聲學分析的結果也與前面的聽辨結果一致。
  • Tone 1:在訓練前後都是「高」且「平」。表示本來就發得不錯,不過受過訓練後更加進步。
  • Tone 2:
    • 後測比前測下降的部分較短,也較平。
    • 後測上揚的部分在末尾達到最高,與母語者相同。
  • Tone 3:
    • 母語者tone 3的特徵:轉折點較低、且發生的位置時間較晚。
    • 訓練後tone 3的曲拱和NS比較像,但高度還是有差距。
  • Tone 4:
    • NNS的起點比NS要低,且坡度沒有那麼陡


    • 因為 tone 1是高平,NNS只須抓住單向的音高就可以正確發出。
    • tone 2和 tone 3因為形狀相似而容易搞混。L1和L2皆同。
    • 但實際上,tone 2的上升較早、終點也較高。同時 tone 2的谷底沒有 tone 3那麼低。
    • NNS的 tone 3上揚的時間較早,與NNS的 tone 2 近似。
    綜合來看,聲調的曲拱較容易改善,而聲調的高度則否。

    ===================================
    聲調混淆:


    • 與Wang et al. (1999)的結果相比較,Tone 2和 tone 3還是最容易混淆的一組,perception 和 production都一樣。
    • Perception 和 production的錯誤率排序大致相同。



    • Tone 2和tone 3容易混淆,但發音和感知的錯誤率並不一致。
    • 感知是tone 2容易被誤聽成tone 3;但發音卻是tone 3容易被誤發成 tone 2。 Tone 3和 tone4 也有相同的情形。
    • 不過,tone 3在訓練後雖然感知進步了,但發音卻還是沒有太大的改善。
    ===================================
    討論:


    • Flege (1997):說話能力的兩方面是會互相影響的,而且是感知「領導」發音。
    • Kuhl (2000):Perceptual experience can guide sensory-motor learning.
    • 針對L2元音和輔音的研究結果顯示:發音的正確度是受制於聽覺感知的正確率的。而本研究則支持了超音段也有相同的結果。
    • 在本實驗中,如果感知有大幅進步的聲調,則發音也會進步;但反過來說,感知進步最少的聲調,則發音也進步最少。
    • 然而,並非在感知學習中的每個方面都能夠應用到發音中。Flege(1999)指出,並非所有的NNS發音都有其感知的來源。L1語音系統裡缺少的,將會造成發音上的困難。
    • Tone 3雖然在感知上進步了,但發音卻沒有進步,這不是因為感知的學習不成功,而是 tone 3 本身就是比較新奇的聲音。Low dipping tone的本質就是對美國學習者較為陌生,因而造成發音上的困難。
    • 不過目前還不知道,如果有額外的感知或發音訓練,會不會造成tone 3的進步。
    • 建立新的聲調分類,是聽力訓練過後的結果。
    ===================================
    Bibliography: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