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埻棓、王楚蓁
摘要1. 部落格的歷史
部落格本為個人的網路日記,但因為簡單易用、互動性強,故能迅速普及。部落格是很方便的個人出版工具,且多為免費的服務。本文指出,華語學習者可以在部落格上使用目標語與母語者進行跨文化的真實溝通;而華語教師則可以透過部落格分享資訊、反思教學。我們認為,部落格是值得推廣的華語教學工具。
關鍵字:Blog
部落格 博客 網路寫作 華語教學
Blog,台灣稱為「部落格」,大陸稱為「博客」,此外也有人稱之為「網誌」。指的是一種以個人為主、頻繁發佈的網路日誌,其文章以逆序時間排列[1]。部落格常與其他網站連結,並且允許網友回應。因其簡單易用、互動性強,因此受到廣大使用者的歡迎。
Weblog是網頁和記錄檔(web log)之意,最初的形式就像電腦的紀錄檔。1997年4月,Dave Winer設立的網站Scripting News因具備了今日部落格的基本形式,可說是第一個部落格。1997年12月Jorn Barge首度提出weblog一詞。1999年Peter Merholz將weblog唸成wee-blog,聽起來像是we blog,後來進一步簡化為blog。而寫部落格的人就稱為「部落客」(blogger),整個部落格的環境稱為「部落圈」(blogosphere) (Blood, 2000, September 7; 林克寰,2004年5月11日)。1999年起,Blogger.com、LiveJournal等工具的出現,大大的降低了在網路上發言的難度。2004年Merriam-Webster字典更是將blog選為年度單字之首,以說明其影響力。
部落格成長飛快。根據部落格搜尋引擎Technorati的統計,目前全世界已有5,000萬個部落格。在過去的三年,約每六個月便成長一倍(圖 1)。華文圈的部落格成長同樣迅速,中文是部落圈的第三大語言,僅次於英文和日文(圖 2)(Sifry, 2006, August 7)。目前中國大陸使用博客的人口已有1,750萬,博客的讀者則有7,500萬(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台灣的部落格讀者則有513萬,約佔網路人口的49%[2](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2005)。
2. 部落格之性質
技術門檻的降低是部落格能夠風行的關鍵。部落格大多在網路上撰寫,所見即所得的編輯器取代了原本撰寫HTML的工作,讓部落客能更容易、更頻繁地發佈文章。除此之外,部落格在形式上還有一些共同點:
- 日期或時間戳記(timestamp):每一篇文章都會記錄發佈的日期、時間,部落格依照時間的順序安排文章先後。
- 彙整(archive):部落格的文章通常以日期作為彙整單位,按日、週、月、年等方式分類。有些部落格也具備分類(category)功能,可將不同主題的文章分門別類彙整。
- 迴響(comment):迴響可以讓網友針對該文發表意見,進行雙向溝通。如果是有較多讀者的部落格,其迴響可多至數百則。
- 永久連結(permalink)[3]:每一篇文章都有永久連結網址,通常是可讀形式[4]。因為部落格之間經常互相連結,如此可以減少因連結失效的機會。
- 回溯引用(TrackBack):如果某甲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寫了一篇文章,連結到某乙部落格,就可以使用回溯引用。這時候在乙部落格的文章上,就會出現引用者的部落格名稱及一段簡短的摘要(藝立協,2003)。然而目前並非所有的部落格都支援回溯引用,因此跨部落格平台的回溯引用經常有問題。
- RSS:RSS[5]是一種XML[6]格式的檔,可以讓使用者訂閱(subscribe)他們喜愛的部落格、新聞頻道等網站的RSS,網站更新時就會同步至RSS閱讀器中(Pilgrim, 2002, December 18)。RSS可以讓讀者很容易地追蹤數十、數百個部落格,縮短訊息傳遞的時間。例如,我們可以使用網路服務Bloglines來訂閱華語教學分享館的RSS(圖 3):
在內容上,部落格則有以下幾項特色(Fievet & Turrettini, 2004∕施瑞瑄譯,2006;藝立協,2003):
- 個人風格:雖然部落格也能夠讓多位作者共同寫作,不過大多數的部落格都是以個人為主的,因此帶有主觀的意見和強烈的個人風格。
- 筆調自由:部落格沒有編輯的把關,因此寫作的筆調自由,文體較隨意。部落格可用來寫評論、感懷、反思、記敘,端視作者的風格而定。
- 即時發佈:部落格的發佈頻率很快,有些部落客甚至一天寫好幾篇。
- 主題多元:部落格的主題十分多樣化,可以記錄個人生活點滴,也可以討論學術議題;可以評論媒體報導,也可以分享電影觀賞心得。內容五花八門,包羅萬象。
3. 華語學習者與部落格
目前網路上已經有一些中文學習者所寫的部落格,如《漢語為第二語言博客列表》收集了24個華語學習者的中文部落格(謝天蔚,2006)。部落格輔助語言學習(blog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有以下優點:
- 真實教材 (authentic material)
不過謝天蔚(2004)指出,網路上的中文學習資源雖然豐富,但學習者想找到適合的網站卻猶如大海撈針。因此他建議教師可以重組網路資源,以幫助學生學習。部落格更新容易、含有大量連結和評論,適合中、高級學習者進行主題學習(Campbell, 2003)。網路資源除了提供泛讀之外,也有助於把語言學習變成一種習慣,提升學習者的自主性。例如《ChinesePod blog》以一段文字介紹文化,文末附上生詞的拼音和解釋,並連結到其他網頁供學習者進一步閱讀。《News in Chinese》將新華網的新聞自動加上拼音和英文翻譯,輔助學習者泛讀最新的時事報導。事實上,我們建議教學者可以進一步利用這些資源,例如在自己的部落格引用《News in Chinese》的一條新聞,提供學習者進行討論,或者列出該篇文章的語法點等等。
- 真實溝通 (authentic communication)
- 學習檔案 (learning portfolio)
學習者也在部落格上發表對華語教學的想法。例如韋小馬評論了《視聽華語》、《生活華語》、《中文聽說讀寫》等教材,列舉其優、缺點,並給予評分;《Blogging in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的作者Alaric Radosh擔任華語教師,他在部落格上討論什麼是好的對外漢語教學、初級學習者寫第二語言部落格等議題。
除了和學習直接相關的議題,部落圈中也有不少文章討論中西文化差異、外國人在中國∕台灣的生活等。這些文章雖不一定以目標語言來寫,不過都是跨文化的親身經歷。例如:《Hanzi Smatter:一知半解》收集漢字刺青的錯別字;〈傻娃娃們取中文名字〉討論取名字的問題;《我的明星生活》提到外國人在中國總是被人異樣看待;〈最“難聽”的詞〉則指出招呼語在中西語言的差異等等。
相對地,以部落格進行華語教學也有一些困難和挑戰:
- 導入科技
- 中文輸入
- 編碼問題
4. 華語教師與部落格
目前也有不少華語教師在部落格上記錄自身的經驗與對華語教學的思考。我們認為部落格對華語教師而言有下列的功能:
- 線上社群 (online community)
除了分享經驗、討論疑難之外,我們也發現教師形成支持團體(support group)。華語教師常面臨跨文化的衝擊、以及獨在異鄉為異客的孤寂,網路可以是抒發的管道。例如《Le salon d'Eliza》提到在教學上的低落感、《生活最重要》提到學期結束的落寞,其他老師就在迴響中給予情感上的支持。事實上,因為網路的匿名性,人們更願意傾吐心事。雖然目前還不知道支持團體的回饋有多大的幫助,不過光是將這些事情寫出來,就有助於抒發負面的情緒(P. Wallace, 1999∕陳美靜譯,2001)
- 教學檔案 (teaching portfolio)
- 批判反思(critical reflection)
Bartlett (1990)指出教師反思的重要性。語言教師並非僅停留在技巧訓練的層次,而應該全面地思考自身教學的深層觀念、和探索其他教學方法的可能性。換言之,教師應該從如何做(how),提升到做什麼(what)、為什麼(why)。
而日誌的撰寫則是一個有次序的、歷時的、社會互動的思考過程。透過日誌,教師必須結合所學到的教學理論與自身的實務經驗,將腦中抽象思維化為具體文字(Bailey, 1990)。此外,日誌可以是個人的、也可以是集體的。不同的聲音帶來不同的刺激,透過閱讀其他老師的日誌,教師能取法他人的經驗,進而達到反思及改進教學的目的。
教師撰寫反思日誌的優點如下(Bailey, 1990; Bartlett, 1990; Portor, Goldstein, Leatherman, & Conrad, 1990; Shoffner, 2006; Stiler & Philleo, 2003):
- 連結理論與實務:反思日誌是產出的過程,教師可以結合所學之理論,並結合實際教學的經驗。理論不再是外來的知識,而可以轉化為內在的信念,達成「教學相長」的目標。
- 自主學習:反思日誌是教師的自我觀察,可以避免外來訪視者在課堂中所造成的干擾。日誌是自己與自己、自己與他人的對話。透過不斷詢問自己「身為教師的我做些什麼?」「為什麼這樣教?」「這樣教的意義是什麼?」「怎樣以不同的方式來教?」「現在應該教什麼、怎麼教?」等問題,主動質疑、主動求知、主動改進自己的教學。
- 培養自信:反思並不是外來的行為修正,而是一種對教學觀念的深思熟慮與分析。透過反思,教師會更瞭解教學理論之深層意涵,也將更重視自己的實務經驗。
- 獲得協助:教師雖然是知識的傳遞者,但本身不可能全知全能。透過網路上的互動,教師在反思時所遇到的疑難,可以在部落格上和他人討論、或是尋求其他老師的協助。
教師使用部落格時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 隱私權:Bailey(1990)強調撰寫反思日誌時必須誠實,但在公開的部落格上卻有隱私權的顧慮。有些老師很注意隱私和匿名,對於在網路上公開揭露自己不太能適應,不過也有些老師並不在意(Stiler & Philleo, 2003)。因此我們建議,如果是對於隱私權較注重的老師,可以使用附有讀取權限功能的部落格服務,例如Windows Live Spaces、LiveJournal、Yahoo 360!、Elgg等(Campbell, 2005)。此外如果文中提到其他人物,可以使用化名、或事先徵得對方的同意,以避免不必要的困擾。
- 持續寫作:撰寫日誌是耗時費力的工作,教師在繁重的教學、備課、批改作業之外,還要持續在部落格上撰寫日誌、分享經驗,所需耗費的時間精力是相當驚人。雖然教師本身可從中獲益,不過也需衡量自身工作的負荷量。事實上,我們更建議的是主題式的學習,教師在某一段時間內針對感興趣的主題作教學反思、自主學習。聚焦於較小的問題,可以進行更深入、更全面地探索。
5. 結論
在部落格於全球發燒的今日,利用部落格來輔助教學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隨著電子郵件、線上聊天、討論論壇、語音郵件(voice mail)、即時通訊(instant messaging)、網路電話(VoIP)、podcast等技術的相繼問世,語言教學也多了不少利器。部落格說穿了就是簡化技術的網頁,其所創造的(X)HTML與傳統的網頁並無二致。部落格所能達成的電腦中介溝通(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與母語者互動、真實情境、線上社群等,利用傳統技術也都能夠做得到。但不同的是,部落格這樣的平民媒體簡化了技術上的問題,讓網路寫作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部落格的技術門檻低、訊息傳遞快、互動性高、維護成本低,因此我們認為是值得推廣於華語教學的一項利器。
註釋
[1] 新的文章會出現在頁面的上方,越往下越舊。
[2] 創市際所估計的網路人口稍高,依據資策會電子商務研究所之估計,2005年3月臺灣之經常上網人口約925萬(李雅萍, 2005)。
[3] Permalink是permanent link之意。或有人稱為「靜態連結」,有別於使用資料庫產生的動態連結。
[4] 不過非英文的部落格因網址編碼的問題,不易做到這一點。
[5]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或有人稱為Rich Site Summary。
[6] 可擴充標記語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7] Podcast指的是一種網路廣播,可以在網路傳送聲音檔案(如廣播節目),並可以用RSS來同步,讓訂閱者可以在個人電腦、或行動裝置(PDA、手機)上來收聽(Stanley, 2006)。
[8] 繁體中文的社會書籤(social bookmarking)網站,比起傳統單一電腦上的「我的最愛」,社會書籤更容易收藏、搜尋、分享。http://www.hemidemi.com/
[9] Wiki是一種多人線上協作的技術,最成功的應用是維基百科。
引用文獻
Bailey, K. M. (1990). The use of diary studies in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In J. C. Richards & D. Nunan (Eds.),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pp. 215-226).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rtlett, L. (1990). Teacher development through reflective teaching. In J. C. Richards & D. Nunan (Eds.),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pp. 202-214).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eatty, K. (2003).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London: Longman.
Blood, R. (2000, September 7). Weblogs: A history and perspective. Rebecca's pocket. Retrieved May 25, 2006, from http://www.rebeccablood.net/essays/weblog_history.html
Campbell, A. P. (2003). Weblogs for use with ESL classes. Internet TESL Journal, 9. Retrieved March 12, 2006, from http://iteslj.org/Techniques/Campbell-Weblogs.html
Campbell, A. P. (2005). Weblog applications for EFL/ESL classroom blogging: A comparative review. TESL-EJ, 9. Retrieved March 12, 2006, from http://writing.berkeley.edu/tesl-ej/ej35/m1.html
Fievet, C., & Turrettini, E.(2004/2006)。誰沒部落格!。(施瑞瑄譯)。台北:商周。(原作2004年出版)
Gillmor, D.(2005)。草根媒體:部落格傳奇。(陳建勳譯)。台北:歐萊禮。(原作2004年出版)
Pilgrim, M. (2002, December 18). What is RSS. XML.com. Retrieved July 16, 2006, from http://www.xml.com/pub/a/2002/12/18/dive-into-xml.html
Portor, P. A., Goldstein, L. M., Leatherman, J., & Conrad, S. (1990). An ongoing dialogue: Learning logs for teacher preparation. In J. C. Richards & D. Nunan (Eds.),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pp. 227-24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s, J. C., & Ho, B. (1998). Reflective thinking through journal writing. In J. C. Richards (Ed.), Beyond training (pp. 153-170). Cambridge, U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hoffner, M. (2006). The potential of weblogs in pre-service teachers' reflective practice. Proceedings of the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pp. 2409-2415). Orlando, Florida, USA . Retrieved September 23, 2006, from http://www.editlib.org/index.cfm?fuseaction=Reader.ViewAbstract&paper_id=22434
Sifry, D. (2006, August 7). State of the blogosphere, August 2006. Sifry's Alerts. Retrieved November 23, 2006, from http://www.sifry.com/alerts/archives/000436.html
Stanley, G. (2006). Podcasting: Audio on the Internet comes of age. TESL-EJ, 9. Retrieved April 2, 2006, from http://www.tesl-ej.org/ej36/int.html
Stiler, G. M., & Philleo, T. (2003). Blogging and Blogspots: An alternative format for encouraging reflective practice among preservice teachers. Education, 123(4), 789-798.
Tan, Y.-H., Teo, E.-H., Aw, W.-L., & Lim, W.-Y. (2005). Portfolio building in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using blogs. Proceedings of the BlogTalk Downunder. Sydney. Retrieved July 1, 2006, from http://www.moe.gov.sg/edumall/rd/publications/blogtalk.pdf
Wallace, M. J. (1991). Trai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A reflective approach. Cambridge, U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llace, P.(2001)。網路心理講義。(陳美靜譯)。台北:天下文化。(原作1999年出版)
Ward, J. M. (2004). Blog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BALL): Push button publishing for the pupils. TEFL Web Journal, 3, 1-16. Retrieved March 11, 2006, from http://www.teflweb-j.org/v3n1/blog_ward.pdf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2006年中國博客調查報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取自http://www.cnnic.cn/uploadfiles/pdf/2006/9/28/182836.pdf
李雅萍(2005)。我國寬頻用戶數達371萬。資策會FIND網站。取自http://www.find.org.tw/0105/howmany/howmany_disp.asp?id=114
林克寰( 2004年5月11日)。妳不能不知道的部落格── Blog 是甚麼碗糕啊? Jedi's BLOG。 2006年4月24日,取自http://jedi.org/blog/archives/003856.html
郭修靜、廖埻棓(2006)。華語教學分享館:Web 2.0時代的華語教學。第八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2005)。臺灣部落熱(Blog)觀察。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取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news/news_04_28_05.html
舒兆民(2002)。網路華語語體及文化課程教學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台北。
謝天蔚(2004)。中文網路資源重組及應用。載於張普、謝天蔚、徐娟(編)數字化對外漢語教學理論與方法研究(頁13-19)。北京:清華大學。
謝天蔚(2006)。博客、維基、網播與中文教學。第五屆國際中文電化教學會議論文集。香港。 取自http://www.csulb.edu/~txie/papers/Blog%20Wiki%20Pod%20Can%20we%20use%20them%20full%20text.pdf
藝立協(2003)。Blog部落格線上出版、網路日誌實作。台北:上奇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