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cc的文章 說她很訝異的發現,大陸老師將單韻母/o/唸成/wo/
而我今年暑假到北京時,也發現有相同的情形
很久以前我就和ffcc討論過「佛」ㄈㄛˊ的念法
到底應該是/fo/?還是/fuo/?
她主張前者,而我則擁護後者。
而在漢語拼音裡面,/o/韻母與聲母拼合時,都會有介音/u/。例如:
duo、tuo、nuo、luo、guo、kuo、huo、zhuo、chuo、shuo、ruo、zuo、cuo、suo
==========================
<問題一>
/o/與唇音拼合的時候,到底有沒有/u/?
我認為應該是有的
暑假到北京參加2005語音學講習班時
徐云揚 老師就主張標準中文(standard Chinese)「波」、「坡」、「摸」、「佛」的韻母是雙元音
話是這樣說沒錯,但可有證據?
有!下圖是普通話和廣東話「波」的共振峰對比:
在右圖(廣東話)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共振峰非常穩定,只有一個單元音。而左圖(普通話)則可以看出一明顯的動程,由/u/(F1、F2較低)過渡到/o/。
因此,我們不能說,由/p/到/o/,中間必定會有/u/的過渡; 因為我們可以將/p/直接加上/o/,並不需要經過/u/。因此這並不是co-articulation。
因此,我們可以說,漢語拼音裡的/bo/其實應該是/buo/,只是兩套標音系統(漢語拼音和注音符號)都將它省略了。
==========================
<問題二>
標準中文裡面有單元音/o/嗎?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裡 ,有個「喔」字,注音是「ㄛ」
不過,我只能找到這個例子 ,算是孤例
其它的/o/都是和/u/或/i/拼合的
==========================
<問題三>
漢語拼音的/o/到底應該怎麼念?
我自己的看法是
如果從教學的角度
我想念成/wo/是比較容易學習的
但如果從語言學的角度
我想還是唸成/o/比較好
2005-10-30
2005-10-26
[CALL] Podcast vs. elearning
自從 iPod紅起來以後
可以允許一般人在網路上發佈廣播的Podcast
也成為 elearning 亟欲嘗鮮的方法
所以網路上已經有一堆和 Podcast & elearning 相關的Blog文章:
Ponderance: Podcasting & eLearning
ottergroup.com: Podcasting for Learning
e-Learning Centre 甚至有一系列關於 Podcasting 和 E-Learning 相關的文章
以及Standfoed on iTunes 等等
日本已經開始用Podcast來學習英語
Firm offers language study based on 'podcasting'
因此,我開始期待有漢語學習的Pocast出現
沒想到,已經有了!
那就是 ChinesePod.com
因為它是個收費的網站
所以許多服務也做得異常精緻
還不太瞭解Podcast的話,可以參考Wikipedia上面的說明
以及有更多的Podcast in Education
==============================
延伸閱讀:
可以允許一般人在網路上發佈廣播的Podcast
也成為 elearning 亟欲嘗鮮的方法
所以網路上已經有一堆和 Podcast & elearning 相關的Blog文章:
Ponderance: Podcasting & eLearning
ottergroup.com: Podcasting for Learning
e-Learning Centre 甚至有一系列關於 Podcasting 和 E-Learning 相關的文章
以及Standfoed on iTunes 等等
日本已經開始用Podcast來學習英語
Firm offers language study based on 'podcasting'
因此,我開始期待有漢語學習的Pocast出現
沒想到,已經有了!
那就是 ChinesePod.com
因為它是個收費的網站
所以許多服務也做得異常精緻
還不太瞭解Podcast的話,可以參考Wikipedia上面的說明
以及有更多的Podcast in Education
==============================
延伸閱讀:
- What's New at the e-Learning Centre: ChinesePod
2005-10-22
[Miscellaneous] Top 10 Languages by Population
世界語言中,人口最多的前十名:
加上第二語言後的總數:
Note:
1.以上數字只是估計值。
2.每個語言的調查年代並不一樣。
資料來源:
Gordon, Raymond G., Jr. (ed.), 2005. 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Fifteenth edition. Dallas, Tex.: SIL International. Online version: http://www.ethnologue.com/
加上第二語言後的總數:
Note:
1.以上數字只是估計值。
2.每個語言的調查年代並不一樣。
資料來源:
Gordon, Raymond G., Jr. (ed.), 2005. 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Fifteenth edition. Dallas, Tex.: SIL International. Online version: http://www.ethnologue.com/
2005-10-13
[Phonetics] The IPA of Mandarin
Consonant
Vowel
voicing | aspiration | bilabial | labio- dental | dental | alveolar | retroflex | alveolo- palatal | velar | |
plosive | voiceless | unaspirated | p | t | k | ||||
aspirated | pʰ | tʰ | kʰ | ||||||
affricative | voiceless | unaspirated | ts | tʂ | tɕ | ||||
aspirated | tsʰ | tʂʰ | tɕʰ | ||||||
fricative | voiceless | f | s | ʂ | ɕ | x | |||
voiced | ʐ | ||||||||
nasal | voiced | m | n | ŋ | |||||
lateral approximant | voiced | l |
Vowel
2005-10-10
[Phonetics] Acoustic and perceptual evaluation of Mandarin tone productions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在實驗室中,能夠訓練新的語音的對比,是基於一種假設:人們的大腦仍有空間可以改變。
前人的研究發現:透過訓練聽力,會讓分辨語音對比的能力進步。
聽力感知有助於改善發音:
受試者:
發音人是修過一、兩個學期中文課的美國大學生共16位,分兩組(Wang et al., 1999)。
擔任聽辨評審的是80位母語者。
語料:
80個單音節,每個聲調各20個。
80個當中,一半當做訓練語料(舊語料),另一半則不出現在訓練語料中(新語料)。
===================================
聽辨分析:
方法:
母語者紀錄屬於哪一個聲調,或是無法決定。
一、感知訓練的確有助於改善發音
實驗組:舊語料進步18%,新語料進步13%。
二、實驗組個別受試者的差異
前測正確率的個別差異非常大,後測的進步幅度也是。
進步的情形和是哪一個聲調無關。
三、個別聲調發音的正確率
由母語者來審聽:
聲調被誤發的情形,前測和後測比較:
tone 1進步16%、tone 2 進步21%、tone 3進步21%、tone 4進步11%。
總共平均進步18%。
===================================
聲學分析:
方法:
討論:
===================================
聲調混淆:
討論:
Bibliography:
前人的研究發現:透過訓練聽力,會讓分辨語音對比的能力進步。
- 訓練美國人聽三種不同的VOT
- 訓練法國人分辨voiced & voiceless interdental fricative
- 訓練日本人分辨英語的/r/和/l/
- Wang et al. (1999)發現超音段層面的聲調,也有相同的情形。
聽力感知有助於改善發音:
- Rochet (1995)訓練中國人聽法文的不同VOT,的確發現訓練過NNS的VOT更像NS。(不過intervocalic沒有顯著差異)
- Bradlow (1997, 1999)訓練日本人分辨/r/和/l/,的確發現發音會進步。(不過,以個別受試者而言,並不是感知進步大者發音就會進步大,兩者無必然關係)
受試者:
發音人是修過一、兩個學期中文課的美國大學生共16位,分兩組(Wang et al., 1999)。
擔任聽辨評審的是80位母語者。
語料:
80個單音節,每個聲調各20個。
80個當中,一半當做訓練語料(舊語料),另一半則不出現在訓練語料中(新語料)。
===================================
聽辨分析:
方法:
母語者紀錄屬於哪一個聲調,或是無法決定。
一、感知訓練的確有助於改善發音
實驗組:舊語料進步18%,新語料進步13%。
二、實驗組個別受試者的差異
前測正確率的個別差異非常大,後測的進步幅度也是。
進步的情形和是哪一個聲調無關。
三、個別聲調發音的正確率
由母語者來審聽:
聲調被誤發的情形,前測和後測比較:
tone 1進步16%、tone 2 進步21%、tone 3進步21%、tone 4進步11%。
總共平均進步18%。
===================================
聲學分析:
方法:
- 4個母語者念和受試者相同的語料,以作為標準。
- 做兩方面的歸一化:
- 頻率歸一化:五度 (Liao, 1983)
- 時間歸一化:找出全部當中最長的聲調,將其他聲調拉到和它一樣長。每個聲調分別做歸一化。
- 數值計算:
- 每個聲調取等分的五個點。
- 調域 (區別 1∕2 、 1∕4)
- 升或降的幅度(區別 2∕3)
- 谷底或峰頂在聲調內出現的位置 (區別 2∕3)
討論:
- 對每一個聲調而言,後測都比前測要接近標準。聲調高度和聲調曲拱皆然。同時,聲學分析的結果也與前面的聽辨結果一致。
- Tone 1:在訓練前後都是「高」且「平」。表示本來就發得不錯,不過受過訓練後更加進步。
- Tone 2:
- 後測比前測下降的部分較短,也較平。
- 後測上揚的部分在末尾達到最高,與母語者相同。
- Tone 3:
- 母語者tone 3的特徵:轉折點較低、且發生的位置時間較晚。
- 訓練後tone 3的曲拱和NS比較像,但高度還是有差距。
- Tone 4:
- NNS的起點比NS要低,且坡度沒有那麼陡
- 因為 tone 1是高平,NNS只須抓住單向的音高就可以正確發出。
- tone 2和 tone 3因為形狀相似而容易搞混。L1和L2皆同。
- 但實際上,tone 2的上升較早、終點也較高。同時 tone 2的谷底沒有 tone 3那麼低。
- NNS的 tone 3上揚的時間較早,與NNS的 tone 2 近似。
===================================
聲調混淆:
- 與Wang et al. (1999)的結果相比較,Tone 2和 tone 3還是最容易混淆的一組,perception 和 production都一樣。
- Perception 和 production的錯誤率排序大致相同。
- Tone 2和tone 3容易混淆,但發音和感知的錯誤率並不一致。
- 感知是tone 2容易被誤聽成tone 3;但發音卻是tone 3容易被誤發成 tone 2。 Tone 3和 tone4 也有相同的情形。
- 不過,tone 3在訓練後雖然感知進步了,但發音卻還是沒有太大的改善。
討論:
- Flege (1997):說話能力的兩方面是會互相影響的,而且是感知「領導」發音。
- Kuhl (2000):Perceptual experience can guide sensory-motor learning.
- 針對L2元音和輔音的研究結果顯示:發音的正確度是受制於聽覺感知的正確率的。而本研究則支持了超音段也有相同的結果。
- 在本實驗中,如果感知有大幅進步的聲調,則發音也會進步;但反過來說,感知進步最少的聲調,則發音也進步最少。
- 然而,並非在感知學習中的每個方面都能夠應用到發音中。Flege(1999)指出,並非所有的NNS發音都有其感知的來源。L1語音系統裡缺少的,將會造成發音上的困難。
- Tone 3雖然在感知上進步了,但發音卻沒有進步,這不是因為感知的學習不成功,而是 tone 3 本身就是比較新奇的聲音。Low dipping tone的本質就是對美國學習者較為陌生,因而造成發音上的困難。
- 不過目前還不知道,如果有額外的感知或發音訓練,會不會造成tone 3的進步。
- 建立新的聲調分類,是聽力訓練過後的結果。
Bibliography:
- Wang, Y., Jongman, A., & Sereno, J. A. (2003). Acoustic and perceptual evaluation of Mandarin tone productions before and after perceptual training.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13(2), 1033-1043.
2005-10-06
[Miscellaneous] 語音研究應用軟體
2005-10-05
[Phonetics] Aspirated vs. Ejective
在IPA符號裡,在右上角的 h 是 Aspirated 的符號。
但還有另外一個符號是Ejective,以 ’(apostrophe)來表示。
我看過使用IPA的人,將送氣音以上述兩種方法來標示。
似乎有混淆的情形。 (註1)
但查了一下IPA ,發現Aspirated 是屬於diachritics
而Ejective則是 non-pulmonic consonant。
這兩者到底有什麼差別?
我寫email問了Janice Fon
她給我的回答是:
Aspiration is just an extra puff of air at the burst of stop.
Ejective is an airstream mechnism created by moving up the larynx.
而Wikipedia的對asperated解釋則是:
You should either feel a puff of air or see a flicker of the candle flame with top that you do not get with stop.
ejective的解釋則是:
Ejectives are voiceless consonants which are pronounced with simultaneous closure of the glottis. The glottis is raised while the forward articulation (a [k] in the case of [k’]) is held, raising air pressure in the mouth, so that when the [k] is released, there is a noticeable burst of air.
Well,
還挺不容易理解的....
據說我們的課本第三章會討論這個問題
期待ing...
====================================
註1:
Wikipedia在ejective一條當中特別註明:
A reversed apostrophe represents aspiration, as in Armenian [p‘ t‘ k‘]; this usage is obsolete in the IPA.
但還有另外一個符號是Ejective,以 ’(apostrophe)來表示。
我看過使用IPA的人,將送氣音以上述兩種方法來標示。
似乎有混淆的情形。 (註1)
但查了一下IPA ,發現Aspirated 是屬於diachritics
而Ejective則是 non-pulmonic consonant。
這兩者到底有什麼差別?
我寫email問了Janice Fon
她給我的回答是:
Aspiration is just an extra puff of air at the burst of stop.
Ejective is an airstream mechnism created by moving up the larynx.
而Wikipedia的對asperated解釋則是:
You should either feel a puff of air or see a flicker of the candle flame with top that you do not get with stop.
ejective的解釋則是:
Ejectives are voiceless consonants which are pronounced with simultaneous closure of the glottis. The glottis is raised while the forward articulation (a [k] in the case of [k’]) is held, raising air pressure in the mouth, so that when the [k] is released, there is a noticeable burst of air.
Well,
還挺不容易理解的....
據說我們的課本第三章會討論這個問題
期待ing...
====================================
註1:
Wikipedia在ejective一條當中特別註明:
A reversed apostrophe represents aspiration, as in Armenian [p‘ t‘ k‘]; this usage is obsolete in the IPA.
2005-10-03
[Miscellaneous] 句子長短與歧義
漢語當中,是有固定的句式可以產生歧義句的。例如: VP NP 的 NP(拜訪學校的老師),就可以分析成:
[VP [NP 的 NP]] ([拜訪 [學校 的 老師]]) 或是
[[VP NP 的] NP] ([[拜訪 學校 的] 老師])
不過這樣的句式並不多,只能算是個特例。
前兩天有個學妹Gahee來找我聊天,主要是想要測試「給」這個詞在句子中是否能夠同時擁有三種不同的歧義。她測試的句子是「媽媽,你到底給不給我穿衣服嘛?」
我認為在這個句子裡無法同時呈現三種不同的歧義,但我隨口說道:「如果語境越明顯,則歧義的可能越小。所以如果要造成歧義,應該讓句子縮短些。」我心裡想的是,如果提供的線索越多,則越不可能造成歧義。因此為了「製造」歧義的句子,應該減少線索,提供模糊的可能。
Gahee隔了一些時候來找我,說是她找到了這樣的句子,並且感謝我提供的思路。她的句子是:「你到底給不給我穿衣服?」這裡的「給」可以有給予、讓、幫忙三種語義。
我心裡有點訝異,其實我沒想到我講的話居然可以解決她的問題。再說,我是搞語音的,也沒想過居然可以幫忙別人解決語法的問題。這........完全是一場意外....... :p
[VP [NP 的 NP]] ([拜訪 [學校 的 老師]]) 或是
[[VP NP 的] NP] ([[拜訪 學校 的] 老師])
不過這樣的句式並不多,只能算是個特例。
前兩天有個學妹Gahee來找我聊天,主要是想要測試「給」這個詞在句子中是否能夠同時擁有三種不同的歧義。她測試的句子是「媽媽,你到底給不給我穿衣服嘛?」
我認為在這個句子裡無法同時呈現三種不同的歧義,但我隨口說道:「如果語境越明顯,則歧義的可能越小。所以如果要造成歧義,應該讓句子縮短些。」我心裡想的是,如果提供的線索越多,則越不可能造成歧義。因此為了「製造」歧義的句子,應該減少線索,提供模糊的可能。
Gahee隔了一些時候來找我,說是她找到了這樣的句子,並且感謝我提供的思路。她的句子是:「你到底給不給我穿衣服?」這裡的「給」可以有給予、讓、幫忙三種語義。
我心裡有點訝異,其實我沒想到我講的話居然可以解決她的問題。再說,我是搞語音的,也沒想過居然可以幫忙別人解決語法的問題。這........完全是一場意外....... :p
2005-10-01
[Phonetics] Illustration of the IPA: Standard Chinese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