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為第二語言的blog自然有很多,而中文的線上寫作當然也不是首次被提出(如:師大華研所的華語文應用寫作教學)。但以blog來輔助華語教學呢?我自己雖還未見到相關的研究,但網路上開始有一些中文學習者用第二語言寫作了(如列表)。
Blog作為CALL工具當然不稀奇,重點還是在於如何融入教學。但我還有個小小的野心:如何才能夠將這項應用推廣開來,讓華語教學的老師和學生都能普遍接受,甚至變成習慣?
《數位之牆》牆主黃彥達有一篇文章提到,如果推出一項新的科技,其散佈的模式會如下圖:
科技行銷市場模式 (From 數位之牆)
由上圖可以看出,"創新者"(Innovator)和"早期採用"(Early Adopter)兩種人加起來約16%,並與其他的大多數人(84%)有個明顯的斷層(gap)。換句話說,如果接受的人數沒有能夠突破16%,這項科技可能只是曇花一現。如果我們把在研討會、期刊上發表文章的研究者(如:Campbell, 2004; Johnson, 2004; Su, 2005; Ward, 2004)看成是是"創新者",而積極採用新科技輔助教學的師生看成是"早期採用者",這兩類的知先覺者若能夠將影響力擴及"早期多數"(Early Majority),我的小小野心就不再是夢想。 因此,關鍵在於使用的人數是否足以突破引爆點(tipping point)。如果能夠超越,這種應用就會成為一種趨勢、一種流行,並且以越來越快的速度擴展。到了那個時候,我們想必會發展出更好、更多元的教學法,來將blog融入語言教學裡吧!===========================
CSL /CFL Blog list
- 汉语为第二语言博客表
- Blogging in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中国語の勉強中
- 这个洋鬼会说中文 The Western Devil who speaks Chinese
- 我的中文闹学记:我是一位新西兰人 / Yes I'm a Kiwi
- 来华干嘛:在中国出现了一个怪人……
- 潘吉:超级老外!
- 凯文的博客:一个美国老外在山东潍坊的生活。
延伸閱讀 : Blog for language learning)
- Campbell, A. P. (2004). Using LiveJournal for Authentic Communication in EFL Classes. Internet TESL Journal, 10(9).
- Johnson, A. (2004). Creating a Writing Course Utilizing Class and Student Blogs. Internet TESL Journal, 10(8).
- Godwin-Jones, B. (2002). Emerg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y for Prospective Language Teachers.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6(3), 10-14.
- Jan's Tech Blog: 利用Blog輔助語言教學
- Su, W. S. (2005). Using blogs in an EFL writing clas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5 Conference and Workshop on TEFL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Taoyuan, Taiwan.
- Ward, J. M. (2004). Blog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BALL): Push button publishing for the pupils. TEFL Web Journal, 3(1), 1-16.
- 簡啟雯. (2005). 線上同儕回饋對大學生英文寫作之效能研究. Unpublished 碩士論文, 清華大學, 新竹.
4 則留言:
《數位之牆》中Innovator, Early Adopter的概念直接從The Tipping Point而來,還是另有出處?
亂讀書的樂趣/困擾之一,就是某些概念牽牽扯扯出再現的巧合,讓人搞不清楚到底是在哪裡見過.....
《The Tipping Point》的擴散模式,應該是從這本書來的:Crossing the Chasm
至於這個理論的原型,我想可以參考這個:Communication Theory/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今天讀了黃彥達的書我才知道,首先將擴散理論用於科技行銷的應該是1970年代的:Everett Rogers
既然都沒人問,我就來自問自答好了。
我一直很好奇,創新擴散理論中的百分比是怎麼來的?
仔細一想,這不就是常態分配的概念嗎?
如果平均值是50,那麼前後的34%就是一個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而13.5%是第二個S.D.,而2.5%就是第三個S.D.。
不過,按照這樣的比例,一項創新科技能夠普及的程度,大約是84%,因為有16%的人是死硬派。真實世界的情況當然比這個複雜得多,但我想Everett Rogers的主要貢獻是注意到鴻溝的存在。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