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10

[Phonetics] 「全球化」與「在地化」:從新經濟的角度看台灣的拼音問題

關於拼音之爭,這個議題大概已經不新鮮了。但台灣到底應該用漢語拼音?還是通用拼音?至今仍然爭論不休。

記得2003年4月時,曾到輔仁大學參加漢語拼音研討會。李壬癸就援引趙元任的《音位標音法的多能性》(Chao, 1934),說明任何羅馬化(romanization)的拼音符號,無所謂的「較接近」、或是標音「較正確」。

音位是歸納出來的,同樣的聲音本來就有不同分類的可能性。捲舌音(retroflex)的ㄓ、ㄔ、ㄕ在英文中本來就找不到對應,所以不管使用/zh/(漢語拼音)還是/jh/(通用拼音),一樣都只是符號而已。如果真要講究標音符號的準確性,那應該使用IPA。但IPA是設計給語音研究之用,雖然表音精確、但卻處理不便;同時,一個語言內的語音系統也不會這麼複雜,需要用到能夠標記全世界各種語言的IPA符號。如果不使用IPA,那麼,符號就只是標音的另一種形式罷了。《荀子》曾提出「名無固宜、名無固實」的概念,我想也同樣適用於拼音之爭。今天如果我們以/j/來代表[],那麼它就是一種規定,對於學習者來說,不需要去檢討拼音系統的好壞,所需的只是記住這個規定。

何萬順(2005)提到:如果使用通用拼音、與國際脫軌的轉換代價是很驚人的。而他同時也提到通用拼音的自我矛盾之處:一方面為了保持政治上的獨立性,所以強調通用與漢拼不同;另一方面則又強調通用與漢拼有85%相同、轉換容易。

以上兩項都是通用的「硬傷」。此外,最被語言學家批評的就是「通用」其實根本就不通用。「通用」的得名,來自它可以「通用」於國、閩、客三種語言。但如從語音學的角度來看,/b/在華語通用中是voiceless unaspirated stop,但在閩語通用是voiced unaspirated stop,而在客語通用又是voiceless unaspirated stop。同一個音位符號在系統內部即不一致,不免讓人覺得這是為「通」而「通」的作法(那就更別談通用還有甲式和乙式了)。

一直以來我們都給符號(拼音)太多的期望,期待符號能承載諸多訊息。主權獨立、政黨色彩、文化主體等議題都能與拼音掛勾。我想,還是應該回歸到實際面,接受國際上既定的事實。主權的獨立性與否,大可在許多其他方面表現,而不需要花費昂貴的社會成本、強調一種僅限於在這個小小島嶼上才能使用的拼音系統。漢拼固然有其缺點,但正如Qwerty鍵盤一樣,既定的事實無須去改變它。

=======================
Bibliography: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