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03

[Beijing] 北京札記-11 天后宮

2005年7月29日
下午 04:06

在台灣見慣了大小廟宇,聽說天津有座天后宮,打了車便直驅這兒來見識見識。

到了門口,管門的人說得要買票才能進去,我瞄見旁邊的告示牌,上面寫軍人、老人殘障和台灣同胞憑證進入。這還是我頭一回在大陸因為台胞的身份而受禮遇。大陸老說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但住宿、門票、甚至學費,都另有收費標準,不與一般大陸人等同。這次的遭遇很是讓我吃了一驚。

如果將一座廟宇,抽去了宗教的成分,會變成怎麼樣?這意味著沒有香煙裊裊、沒有信徒跪拜、沒有絡繹不絕的遊客。我走在冷清的天后宮,有點兒不能適應。

天津的天后宮是元朝延祐年間(1314)奉飭所建,這裡也是第一座奉飭所建的媽祖廟。廟中前殿、主殿、後墊的整體地基要高出旁邊偏殿、廂房一級,主要就是彰顯皇命的特殊。當年的南北疏通的漕運,就是從這裡進入內地。初時海運風險甚大,北運的南糧平均要損失三分之一,能順利運抵的,只有三分之二。為保海上平安,故而飭建此一廟宇。

但我今日所見的廟中器物,多數重修於1985年,估計毀於文化大革命(1967-1977)的浩劫中了。匾額、廊柱、曲拱,都是重新漆過。匾上的金字錚亮,一點兒也看不出歲月的痕跡。在台灣所見的廟宇,神像多為木造,而且不能輕易靠近,除了保護神像之外,想來也有彰顯神威之意。但我在這廟見到的神像,除了主神媽祖,大概都是玻璃纖維所製。將神像造得這般高大,不知道是不是和南人喜小巧精緻、北人好粗獷大氣有關?神像大則大矣,形象也栩栩如生,但卻全失了「神味」。流連其中,有如參觀蠟像館般,已全無寺廟的感覺。

我仔細觀察了正殿中的天井、橫樑,覺得不如台灣眾多廟宇的雕樑畫棟那般精美。不知道是重修時的經費問題,還是這就是原貌?猛一抬頭瞥見匾額,寫著熟悉的「台灣北港朝天宮」,我猜此廟對台灣人的禮遇,大概由此而來。

正殿僅開大門一扇,竟無偏門。以往在台灣時參訪廟宇,曾聽寺中老人說過,正門僅供神明進出(因為寺廟等於是神明的「家」),一般人僅能行走偏門。我對沒有偏門這件事感到好奇,因而詢問了正殿裡的寺廟人員,但他搖頭不知。說是這裡是「民俗博物館」,並非「寺廟」。這一番話說得我啞口無言。媽祖的功績是安境保民,但在這裡,只有空蕩的迴廊,稀疏的遊客,以及重修廟宇的工人。不知道媽祖天上有靈,是否會感嘆神威不彰?不過有趣的是,任何寺廟都不缺的香油箱,這兒也有;眾多寺廟都有的光明燈座,這兒也不缺。這下我有點犯糊塗,民俗博物館是為了保護文物、傳承民俗文化;但這個「博物館」,顯然兼具了多重功能。



在這裡流連了大半天,心裡頭有點兒失落。在台灣時也並不特別篤信神佛,但是我認為,宗教是民間維持平和的一種堅定力量。不論是佛教的因果輪迴、道教的升仙成佛,或是基督的天堂與地獄,在在都是教導人為善去惡。抽離了宗教這個成分,我不知道這兒的「廣大的勞動群眾」該用什麼樣的信念讓自己支持下去。或許,華夏的子孫,向來就是樂觀而知命的;而宗教,只是眾多慰藉心靈的一種方式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