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 11:00
「聲調」是華語文語音教學的最大難點,我想這一點是大家公認的。但對於如何改善學生的聲調發音,我們似乎一直拿不出什麼好辦法來。「勤講多練」似乎是我們唯一的手段。
當然,語言教學家們也不斷嘗試新的方法。「對比分析」只能針對母與為聲調語言的學習者,我們的確可以很好地預測學習者的偏誤。如圖一是泰國學習者的泰語聲調,圖二是泰籍學習者的漢語中介聲調,我們可以從中找到規律的對應:
圖一:泰文聲調
圖二:泰籍學習者的漢語中介聲調
「錯誤分析」則是另一種方法。透過對於學習者聲調偏誤的觀察,我們可以發現:學習者對於漢語中的二、三聲常常不分,一、四聲容易混淆。 曾金金老師也曾調查過東南亞學生的語音偏誤,發現 R+L (↗ + ↘)這樣的調型在聲調偏誤有較高的頻率。但怎樣應用在聲調教學上呢?似乎還是得回歸到「勤講多練」的老路上。
「視覺回饋」則是想要透過電腦輔助語言教學(CALL)的方式來加強聲調的練習。例如朱曉農於前幾天於第八屆世界漢語教學研討會(我並未參加)提出的「聲調描紅簿」,我雖未具體瞭解是什麼樣的東西,但可猜出來大概是以電腦來輔助聲調教學。類似的構想當然有許多人提過,他們也都認為有助於聲調教學。但一如Botinis et al. (2001}所質疑的那樣:這種教學方法短期之內的確是有幫助的,但真能內化成長期記憶嗎?以及我所質疑的:這種方法究竟多有效?假如真的有效,需要怎樣配合課堂來進行教學?是只要讓學習者能明白差異即可,還是必須讓CALL整合到整個學期的語言教學中?
以電腦來輔助教學的最大好處當然是:電腦不會累,可以反覆不斷地練習。但我想對著電腦進行無趣的練習(如Michael Allen所言,90%的e-Learning教材都是很 boring的),還是比不上與母語者互動來得有趣。
不過,有意思的是,我最近在聽到許毅的演講,他說Wang et al. (2003)實驗證明:聲調感知訓練可以改進聲調發音。根據他們的實驗,可以改善18%的聲調發音。我雖還沒能去找這篇文章來看,不過似乎我們又多了一種新的方法可以改善學習者的漢語聲調。 ^_^
引用文獻:
- Botinis, A., Granström, B., & Möbius, B. (2001). Developments and paradigms in intonation research. Speech Communication, 33, 263-296.
- Wang, Y., Jongman, A., & Sereno, J. A. (2003). Acoustic and perceptual evaluation of Mandarin tone productions before and after perceptual training. 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13(2), 1033-104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