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4日
北京話的兒化是非常奇怪、而且非常特別的語音特徵。
首先,是它的來源。兒化的來源至今無法弄清,沒有統一的結論。
其次,是它使用的時機。北京人的兒化基本上沒有規則可言,只能說是一種習慣。以「門」字為例,如果是家中的「門」,基本上必須兒化「門ㄦ」(註1);但要是地名「前門」、「西直門」則不能兒化。要是說成「前門ㄦ」,那可是褲子前面拉鍊的那個前門,是要鬧笑話的。
有一回,我說了一句話:「我在首師大那邊上課ㄦ...」范老師當場就告訴我,「上課」一般不能兒化。好吧,這似乎也沒什麼道理可說,要真說「理據」,只能說:大多數的北京人不這樣說。有時我兒化加得太多了,還被別人要求別再學北京人說話了。
關於我所犯的那個錯誤,范老師給我的建議是:「除非確定必須兒化,不然還是不要兒化的好。」
===============================================
兒化韻到底有沒有辨義的作用?
Li (1998)認為,兒化幾乎沒有辨義的作用,給人的感覺也比較偏向口語,在台灣地區已經消失。因為兒化韻會刪略韻母的韻尾,如把牌兒/pair/和盤兒/panr/都讀成同一個音:[par],反造成混淆。故而大陸地區的播音員,凡是在播報新聞時,也通常不加兒化韻,以示莊重(註2)。
然而,北京人說兒化是具有辨義作用的,例如:
頭(脖子以上的部位) vs. 頭ㄦ(領導者)
有門ㄦ(有辦法) vs. 有門 (There is a door ←用英文講好像更簡單些 )
不過這樣的這樣的例子畢竟屬於少數,如果加上語境的消歧,兒化與否不會造成辨義上的困難。
===============================================
語法書上說,兒化有細小、喜愛、親暱等意思。例如:心肝ㄦ、老伴ㄦ。
兒化也表活潑、俏皮,例如以下的童謠:
小小子ㄦ,做門墩ㄦ,哭著喊著要媳婦ㄦ,要媳婦ㄦ幹嘛?點燈說話ㄦ,吹燈作伴ㄦ,到明兒早晨殊小辮ㄦ。
不過,兒化也有負面含意的詞語:光棍ㄦ、小偷ㄦ、窯姐ㄦ。
《八百詞》說:「帶兒的形式比不帶兒的形式顯得輕鬆些、親切些。」
(彭宗平, 2004)
===============================================
這次來北京,發現了一些從前想不到的兒化。例如:「不在乎ㄦ」。「在乎」在這裡是輕聲詞,輕聲詞居然可以兒化?又如「一個」可以說成「一個ㄦ」。
此外,一位在ACC任教的路老師提到,她看台灣連續劇時發現,「哥們」台灣發成「哥ㄦ們」,而大陸卻是說「哥們ㄦ」。「們」是一個表複數的虛詞,虛詞也可以兒化?
===============================================
對於不同詞彙的兒化程度也不同。有些很重,但有些幾乎聽不到。但我請那個人再說一次時,她還是發了相同的音。顯然,在她心裡,如此程度的捲舌,已經達到兒化的目的了。
附件「01兒化」是FM的兒化音,可以很明顯的聽到屬於兒化的聲音。但是附件「02空兒」卻聽不太出來有屬於兒化的部分,僅將前元音鼻化便算了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