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12

[Beijing] [Phonetics] 北京札記-14 從聽力訓練聲調

在「北京札記-07中介語與聲調訓練」中,我曾提到可以利用訓練聽覺感知的方式,來增加學生分辨聲調的能力。最近去找了這篇論文來看,覺得很有意思。根據一堆人的實驗(因為這不是寫論文,所以我也就不寫出處了,有興趣的人自己找來看吧~)發現,訓練L2學習者的聽力,除了能夠增加分辨語音的能力外(比如:訓練日本人分辨/r/和/l/,當然可以增進分辨/r/和/l/的能力),還有其他的「副作用」:

· 從一語音類別的訓練可以遷移到另一語音類別 e.g.從唇音到齒齦音
· 訓練的成果可以擴展到新的詞彙及語者(原先不在訓練中的)
· 對比訓練的成果具有持久性
· 不需要額外的訓練,聽覺感知訓練出來的對比可以遷移(transfer)到發音上


傑克,這真是太神奇了!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今天訓練美國學生的聽力,他們的發音也會隨之進步!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Wang et al. (1999)訓練美國學生分辨中文單音節的聲調,其結果如下:


左邊為實驗組,右邊為對照組。對照組在四次測驗中僅表現微幅的進步,但實驗組經過訓練後有明顯的進步,進步幅度21%,達到近九成的正確率。

這樣的訓練結果是否可以類推?(因為考試的音節是從訓練的音節當中選出來的,那麼是否可以應用到其他的音節上呢?)
答案是肯定的!(可以參照上圖,Gen1是類推到其他音節,Gen2是類推到其他發音人),兩者都差不多維持了原來的進步幅度。

這是前測與後測中,各聲調正確的比率:

前測與後測中,聲調配對混淆的百分比:
上圖可以看出,接受訓練前的學生對二聲和三聲完全分不出來,但接受訓練後則降為三成左右。
由左至右依前測的困難度排序,也是訓練時的順序(由易至難)。值得注意的是,1+4 是最難進步的。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問題又來了,這樣的進步僅是短期記憶,還是可以內化為長期記憶呢?

於是在六個月後又做了一次持久性測驗: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說了這麼多,訓練的方法到底是什麼呢?相信大家跟我一樣好奇。

· 實驗目的:訓練美國人感知不同語者的不同聲調(單音節)。
· 訓練材料:400個單音節、不同聲韻組合。每種聲調各100個。
· 前測:100個隨機的單音節。不給正確或錯誤的回饋。
· 訓練課程:
○ 8次訓練、每次40分鐘。
○ 聲調成對出現。
○ 順序則按前測成績中最容易到最難排列。
○ 讓受訓者做強迫選擇的二分法。

· 訓練內容:
Talker: bei 3.
(Trainee's response.)
Neutral English voice: That was Tone 3.
Talker's repetition: bei 3.
Neutral English voice: Tone 4 is:
Talker: bei 4.



這種訓練完全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嘛~ ╮〞_〝╭
只是我們一般在課堂上很少有這麼長的時間來訓練學生的聲調就是了。

不過,這樣的聲調訓練方式,看起來特別適合用電腦來教學呢~ 因為:
1.僅只是單向的語音輸入,簡單的播放技術就能做得到;
2.電腦可以讓學習者 any time、 any where接受訓練;
3.電腦可以隨機排序、重複訓練。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我不得不再說一次:傑克,這真是太神奇了!

但是這似乎也是有道理的。有學者認為,L2語音的習得就是幫助學習者建立一個新的語音分類。而透過實驗證明,密集的感知分辨訓練對segmental、suprasegmental的語音都是有幫助的。再者,這也證明了L2學習者是有能力可以建立一套有別於L1的音位系統的。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相關文獻>

A.語言對比:
對於中文母語者來說,聽者較注意聲調曲拱(contour),而非聲調高度(height)。但美國人感知中文聲調時則相反,較注意聲調高度,而不像中文母語者那般把注意力放在聲調曲拱上。

B.中介語音:
· 英語母語者會將一聲聽成重音(stress),將三聲聽成非重音(White, 1981)。
· 中文的一聲和四聲較難習得:可能是因為一、四聲比二、三聲在韻律上更不明顯(unmarked),對L1來說較無抵觸之處(Shen, 1989)。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後記>
利用同樣的感知分辨訓練,對於發音的效果如何呢?Wang et al.(2003)的結果是平均進步18%。



不過這一篇我還沒讀過,有機會再向大家報告囉~


參考文獻:
Wang, Y., Jongman, A., & Sereno, J. A. (2003). Acoustic and perceptual evaluation of mandarin tone productions before and after perceptual training.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13(2), 1033-1043.
Wang, Y., Spence, M. M., Jongman, A., & Sereno, J. A. (1999). Training american listeners to perceive mandarin tones. Journal of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06(6), 3649-3658.

1 則留言:

Fish 提到...

你好,謝謝你的留言,原來是主辦單位誤植啊。很高興循線來到這裡,這是你的研究筆記嗎?好充實唷!
我在樂多設了華語文教學分享館,將貴站加入了聯播。不知道你是否願意加入?如有不妥煩請告知,謝謝。